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娱乐

《隔离》之后 如何重塑亲密关系?

2020-12-16 14:4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所以,深入地去感受两部戏后,一定能引申出很多有趣的思考。”易立明也指出了这部戏除了亲密关系外,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动。   其实,对当下疫情中亲密关系作出回应的《隔离》又何尝不是一块见证、承载了历史的瓦片,如同文物一般带给观众以开放的想象空间和启发。

疫情面前,居民区纷纷开始实行封闭管理。突如其来的隔离通知,让一对离异多年的怨偶被迫共处一室。封闭的空间中,往事纷至沓来,敲打着两人的心门。他们能否解开心结,重新认识彼此,重新认识疏离与亲密,孤单和陪伴?隔离终有解除的一天,而人与人内心世界的隔膜或联结,却是每个人必须持续面对的课题。

这是由李健鸣编剧、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出品、中间剧场联合制作的话剧《隔离》所探讨的话题。在12月12日首演结束后,导演易立明、话剧的主演们以及中间剧场艺术总监满顶,与后疫情时代重回剧场的观众们讨论,在特殊时期产物“隔离”所形成的封闭空间中,人们如何重塑“亲密关系”,并探寻爱情的本质。

离婚15年,却因突如其来的疫情“隔离”在了一起,“被迫”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了一个半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抱怨到交涉,从交涉到交流,从交流到沟通,逐渐打开心扉,重新审视了情感、婚姻、对方和自己……《隔离》讲述的故事,带着专属于2020年的记忆。虽是“隔离”,探讨的却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停滞的时间和隔绝的空间里,生活里的琐碎被无限放大,人们不得不跟自己、跟亲密关系朝夕相处,四目相对,也终于有时间去思考和探寻爱的本质。

15年前,妻子无法理解沉浸于考古爱好的丈夫,为什么不能多一些时间留给女儿和家庭。“你的考古又不能当饭吃。你是家长,你女儿可比地下那些破玩意儿重要。”……“我懒得跟你解释,你爱怎么想怎么想吧,我受够了!”年轻气盛的丈夫也只在愈演愈烈的争吵中摔门而去,一走了之。婚姻破裂15年后,两个已经年近半百的“陌生人”,因为女儿时常会有交集,而突然的小区封闭隔离让偶然的一次探望,变成了一段有点尴尬但不失温情的相处时间。

一开始两个人还是忍不住互怼,但话语间却满载对曾经共同生活所留下的印记。隔离的日子里每天最大的事儿就是吃什么,时隔多年,他还是记得她最爱吃的是炒面,她也记得炒面少放辣,因为他胃不好。他们会以要掌握隔离前行动轨迹的理由,去了解对方过去14天的生活,有意无意地还要跟彼此最近见面的异性做对比。隔离的时间缓慢悠长,外面是令人不安的疫情环境,屋内的两个人因为珍贵的陪伴不约而同地认为“有个伴儿真不错”。他们都感慨终于有充分的时间去对话,他们聊曾经的朋友,聊最近去的聚会,聊每天琐碎的生活,分析过去为什么老是吵架,为什么冷战会变成热战,为什么失去了一开始的美好。他们彼此熟悉但又仿佛重新认识了对方,他会反思自己曾经只顾追求理想的自私,而她则早已理解了梦想对他的重要性。

最后,隔离结束,男女主又要各自回归原本的生活。“谢谢你这段时间一直陪着我。”“你还是谢谢这段隔离生活吧,是它让我们从过去的隔离变成现在的不隔离了。”“行了,那么文艺干什么?我送你出去。”“我们走。”灯灭,剧终。《隔离》的结尾没有点明两个人关系的最终走向,留给了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饰演女主角的彭雯妮透露,《隔离》剧本最初的灵感是来源于她和编剧李健鸣的一通电话。“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我和健鸣老师经常会通电话。一次他说起想写一个关于疫情期间夫妻关系的剧本,但是还没想好要选择什么样的夫妻形式。”

彭雯妮就说起了当时发生在自己身边长辈的真实故事。“两个人分开了15年,因为疫情重新生活在了一起。没想到的是,重新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两个人都觉得,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生活好像还是原来的样子,感觉对方似乎从未离开过。两个人这段隔离期间,有很多的磨合,也有很多对过去的回忆。也许是因为年纪都很大了,彼此在经历了这段相处后,都发现内心其实还是特别希望能有另一半的陪伴。”

令彭雯妮没想到的是,挂完电话后没过多久,李健鸣就真的将这个故事变成了剧本。易立明补充说:“李健鸣老师跟我说,写这个剧本只用了5天时间。但看完戏,大家能感觉到,虽然本剧讲述的是平凡的夫妻生活,看完会觉得非常的流畅,因为这是来源于非常真实的生活。有关疫情的故事有很多,《隔离》给我们呈现的是一段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也因为聚焦的是普通人,传达出来的情感也很有普遍性。比如我们可能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后才会对曾经拥有的感情有了深入的认知。”

彩蛋带来了一场关于爱情的“对看”

12月12日是《隔离》在北京的第一次亮相,但其实早在今年10月,《隔离》就在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上与观众见面了。彼时的《隔离》有两个版本,同样的剧本,分别由南北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剧组演绎,通过不同戏剧技巧对文本的差异化表达,给观众充分展现了戏剧艺术的力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两个版本《隔离》的相遇是源于一次偶然。一开始,李健鸣写好《隔离》后只是交由四川人艺,由凉山文旅集团排演,导演是李亭和夏茂恬。当时正在排练另一部关于疫情的歌剧的易立明,偶然知道了这部剧本,就迅速联系了李健鸣和李亭。“我看完这个剧本后,非常感兴趣,就说我也想排。当时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发起人李亭老师就说‘好啊,那我们同时排两版’。所以后来大家在大凉山看到的是一个剧本两个版本的同时演出。这种形式很新,观众们都反映看得很过瘾。因为两个剧组呈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有人甚至说这不是一个剧本。我觉得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易立明表示两个版本《隔离》同时演出的形式将于明年分别来到北京和上海,把这种戏剧的魅力带给更多的观众。

这一次中间剧场出演的《隔离》,虽然没有“双黄蛋”套餐,但易立明导演为北京的观众们也准备了特殊的“彩蛋”。当《隔离》的演出结束后,大幕拉上,走上台前的工作人员拿起话筒说“中场休息十分钟”,不少观众有点意外。随后,大幕再次拉开,舞台上原本抽象的空间布景,已换成了满是西班牙风情的车站旁的小酒馆。刚刚《隔离》中戴着老花镜穿着格子衬衫的女主角换上了优雅复古的桔梗裙,一脸忧郁苦恼地和另一个男主角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他们眼前“白象似的群山”,对一个困扰着他们的决定互相试探式地展开对话。

很多观众没想到,此次中间剧场上演的《隔离》是加料的“连台戏”,在《隔离》之后,接连上演海明威的短篇名作《白象似的群山》。观众们就这样,随着舞台的巧妙变换,从疫情期间的“特殊爱情”走向日常时期的“普通爱情”,从中国式夫妻关系走向美国式的暧昧情感。而这正是易立明特别为观众们准备的一场关于爱情的“对看”。

有观众在互动时道出自己的惊喜:“这两部剧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一个是非常多具体的密集的对话,一个是如此多的留白,但都是呈现出了亲密关系的窘境。第二部《白象似的群山》是更哲学式地将这个命题摊开,让人看完难免会有绝望的感受。而第一部《隔离》则给第二部戏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注解和启示方向,比如灾难冲击下被放大的柴米油盐的日常可能对于关系的重构是一种救赎。没有第二部戏,我可能会看不到第一部戏的温暖,两部戏的碰撞,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之所以想到要在《隔离》后面加上《白象似的群山》,易立明称是为了“对得起观众”。“《隔离》是一部只有70多分钟的戏,在小剧场里演出没关系,但大家跑这么远来就看70分钟,我觉得太短了,海明威的这个小说本身也是非常的短,两者所讨论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就临时多排了一部,放在一起呈现给大家。”

加演是临时的决定,排练时间有限。但最终剧组只用了7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白象似的群山》。易立明坦言,一开始自己心里也有点没底。“我其实也很忐忑,虽然我们一年前就在研读和解构《白象似的群山》,但这部戏其实还没有真正经过特别细致的打磨,而且海明威的文学风格想呈现出来也不容易。海明威的表达很有技巧性,特别是对话,看起来简单,其实底下汹涌澎湃,能量非常的足。所以我对演员们说,要演出小说里的事儿不难,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对文学的审美品位,把灿烂阳光下的阴影里面的那种色彩演出来,是非常有难度的。不过,最终的这个戏呈现是让人满意的。”

两部戏连在一起演,情绪的转换对演员来说是需要攻克的难题。而对于导演来说,从舞台布景、灯光等角度去呈现两部戏之间的对比与碰撞,也需要很多精心的设计与布置。细心的观众们发现两部戏的舞台既神似又不同。两部戏的舞台两侧都用的是同一面带门洞的墙,但在《隔离》时门洞是现代楼房中的方形,而到了《白象似的群山》时,则变成了挂着珠帘的带有异域风情的圆拱形门洞。

除了门洞的形状,易立明在舞台上还留了很多有关剧目对比思考的线索。《隔离》的故事是通俗的家常的,但舞台上的空间表达却是抽象的、极简的,盒子状的密闭空间中,道具只有两把椅子。而《白象似的群山》的文本相对来说是高度凝练的,但舞台却非常的写实,小酒馆的木质桌椅,地上的落叶,墙上的树影,远处像书籍封面插画一样的远山和云,包括演员的表演、服装、背景音乐,都是自然主义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易立明在戏剧对白外留给观众们去玩味的部分。

“这两部剧单独看和放在一起看感受完全不同,放在一起后去深入地比较,会发现其中的关联与趣味。《隔离》是在封闭的房间,两个人在这个空间里出不去了,被困住了。而《白象似的群山》是在车站,两头一东一西或是一南一北,都是可以去向的远方,人物没有任何物理上的限制,是自由的。两部戏从这个角度看,就有了空间概念上的困住和自由的对比。但事实上,两部戏中的情感关系则还有一层完全相反的对比。所以,深入地去感受两部戏后,一定能引申出很多有趣的思考。”

疫情作为2020年的大背景,给包括戏剧人在内的创作者们出了一道共同的命题,应该通过什么角度和思考来回应这段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比起宏大深刻但也不免压抑的视角,中间剧场演出《隔离》是选择了更柔和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中间剧场艺术总监满顶认为:“虽然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可能大多数人都并不是直接地面对疾病和死亡。在这个前提下,又有哪些是我们生活中真正要面对的事情,其实也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互动环节有观众指出《隔离》所呈现的疫情气氛似乎不够劲儿,不够“泰山压顶”。易立明对此回应道:“疫情其实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过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去呈现悲剧,而是用非常充满戏剧性的日常生活来表现疫情时期的记忆,就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温暖,一些鼓舞。而且,‘隔离’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主要经历的还是充满了日常的琐碎和苦中作乐的笑声的日子。”

易立明以《隔离》的一段人物对话举例。“我们的精神必须振作。”“是啊,疫情期间我们的生活看似是缩小了,其实也是放大了,因为我们关注这些所有的细节了。我的精神的振作是什么呢?我就是每天做好每一顿饭,把阳台上的花花草草都伺候好……”易立明认为这些展现的正是最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生活往往并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冲突。

易立明也指出了这部戏除了亲密关系外,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动。“男主角的设定是一个有考古理想的历史老师。他的话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处于这个人类历史非常关键的时期的一个心声。他说:我们这些平民怎么可能成为文物呢?文物都要是帝王将相,我们只是历史长河中一块微不足道的瓦片。但是就是我们这块微不足道的瓦片,经历过疫情冲刷以后,我们经历了,我们见证了,也许若干年以后,某一位考古学家会把我们这些瓦片挖掘出土,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向后人叙述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

其实,对当下疫情中亲密关系作出回应的《隔离》又何尝不是一块见证、承载了历史的瓦片,如同文物一般带给观众以开放的想象空间和启发。除《隔离》外,今年和未来还有很多记录了这段特殊时期记忆的“瓦片”,正在等待与它们的观众的见面。

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但有序的生活和曾经停摆的剧场都在逐渐复苏。今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不易的一年,对于剧场来说更是一场残酷的考验。但正如满顶在交流的最后所说,中间剧场在2020年的冬天演出这场温暖的《隔离》,和久违的观众们见面,也是想告诉大家“剧场,会一直在的。”

文/张默愈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