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文化资讯 文化风采

群贤毕至 天中论剑

2020-10-11 08:01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我们只有扎根农村,到一线采风,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适合时代的作品,把当下农村的新貌、新人、新故事,挖掘出来,他们才更爱看。就是要创作更好的农村题材的作品,生动地表现农业振兴,农村发展进步,农民富裕、成长的进程,要关注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群贤毕至 天中论剑

——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振兴乡村影视文化产业论坛暨乡村题材影视剧本创作研讨会发言摘要

文/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整理 图/驻马店日报记者 吴波

中国电视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电影或者电视剧创作 要了解观众是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14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电影或者电视剧创作,首先要了解你的第一观众是谁。如果第一观众考虑的是城市的观众,那么剧本的方方面面都要满足城市观众的需要。如果你的电影或电视剧是为了满足农村观众的需要,那么你的视角、你的角度,同样需要变化,否则,创作和受众是脱节的。

其次,要了解让农民看什么。现在一年生产的电影有1000部左右,一部电影往往放个十天半个月就下架了。政府有关部门能不能出点钱,把这些已经下架、大多农民还没看过的电影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回来,到农村放。农民脱贫致富后,物质生活明显变化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精神文化生活除了电视外,电影是主要的传播手段。农业电影和农村题材电影要想真正繁荣起来,就要形成市场。而形成市场的关键是人,没有人就没有市场,所以说如果想把农村电影真正掀起一个高潮,就需要政府关注。

 中国科协首席顾问、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

农村电影市场还是不小的 

农民电影节我来两次了。这次办得很丰富,疫情特殊时期办成这样非常不容易。特别是今天的高峰论坛开得非常好。农村电影市场还是不小的,观影人数这些年来加起来超过两百亿。 

河南省旅游促进会会长卢大伟:

三农题材的创作要真正接地气 

非常感谢中国农村农业影视界的领军人物和各位专家大咖来到驻马店,共同探讨中国农民电影节框架下的涉农题材。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同时潜力在农村,希望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对农村工作比较了解。影视作品关键是受众,要抓住受众最关心、最有兴趣的问题。比如农民工题材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本身的问题,还涉及留守儿童等问题,牵扯面很大。比如水利题材,要了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实际上水利也是中华民族的命脉。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也是我们跟水和平共处、治水的历史。历史上有大禹治水,水给我们带来利,也带来害,发展离不开水,社会发展也在于治水。所以,三农题材的创作,要真正接地气,农民真正关心,农民才能真正喜爱。

南开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

三农题材的电影是大有可为的 

很荣幸能应邀参加电影节。刚才听了几个片子的介绍,还有领导专家的发言,深有体会。我想说的是,以电影的方式对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农民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食粮,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值得点赞。对这部分人,我们怎么样关注他们,不仅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我想,创作三农题材的电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怎么样搞好三农题材的电影,第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驻马店举办农民电影节,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非常有责任感、非常有担当的一件事情。这也是其他各地政府都应该做的事情。三农题材的电影是一个大有前途、前景非常看好的产业,三农题材的电影是大有可为的。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陆小华:

创作要找到体现时代脉络的故事内核 

乡村影视剧本和乡村文化产业的核心是能否找到体现时代脉络的故事内核。我们今天开会的前一天,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世界粮农组织。今天在后疫情时代,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因此可以预见,今后人们会更加关注乡村,关爱农民,关注农业。因此我在想,在这个时代,创作需要体现时代脉络。一个好的故事内核总是要抓住观众,抓住两端的人群。一端是被互联网影响的新一代的农村居民,另一端是年龄大、只会用老人手机,甚至不会用手机的农民。要抓住时代变动的传播路径。今天影视作品传播的路径是移动获知、大屏观看、社交确认、共情驱动。什么力量推动一个人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去看某一个影视作品,一定受力量的驱动。因此,我们今天讨论乡村影视剧本和讨论其他题材剧本一样,要抓住移动获知、大屏观看、社交确认、共情驱动这样一条传播链。按照这个思维设计的作品,才有可能既在大屏播放,也能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建议关注时代发展的不变基因。时代发展的不变基因是什么?对中国人来说,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使得我们记忆中渗透最强的文化内涵之一就是乡愁。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人们都表现出浓浓的乡愁。我觉得乡村影视作品和乡村化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柴宝亭:通过电影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我对中国农民电影关注已久。大家现在看到的大屏上的LOGO,莲代表我们中国农耕文化的核,鱼代表丰收。在去年中国农民电影节的论坛上,我们一起讨论过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这个话题。今年又提出来这个,我觉得代表了这一群农业电影人的坚持。恰恰这个坚持感动了我。所以在去年的研讨会上,我就提出了中国农民电影节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关于中国农民电影节的文化遗产,我们做了一个汽车电影院,同时做了一个中国农民电影节的博物馆。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了“绿皮车”,开往春天的列车,农民列车民宿。我们希望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农村影视的主题,来做民宿的示范,让驻马店想发展民宿文化旅游产业的人,能够看到民宿是怎么做的。同时能够在这个地方进行培训,然后让他们去做中低端的民宿。宿鸭湖大坝清淤工程结束之后,坝上要建一个公园,让艺术家们在这个地方用艺术的方式和生态文明进行结合与呈现。农村题材电影不仅要关注农民,最重要的是关注青少年儿童,要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中央电视台原研究室主任王甫:作品要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 

前些日子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儿子给我寄了一箱大米、一箱油。当时我和我老伴说,孩子懂事了,知道给家里寄最重要的东西。民生之本,一个是粮食,一个是油。年轻一代终于认识到,粮食是我们的生命之本。农村、农业、农民,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离了他们我们活不了。我非常高兴,刚才看了三个剧本,我觉得新剧本已经有很好的创作基础,选题是非常接地气的。

这些都是当下农村、农民、农业的真实写照,是当下农民最真实的情感世界,是当下农村最新鲜的社会现实。这些题材都非常好。我有一个建议就是更突出地写人,写人物的命运,写人物的矛盾冲突,在这方面尽量把人物命运放大,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让更多人认同。

 著名编剧、《又到瓜熟蒂落时》剧本总策划史建全:

演绎新农村 新青年新事物的新故事 

我是电影《又到瓜熟蒂落时》的剧本文艺策划。坦率说,农村题材在我们当今的电影市场里面非常不讨巧。一个编剧对我说,他在创作一个故事,我说你写什么故事,他说准备写一个农村的故事。一说写农村故事,很多投资人一听都不愿意理你,因为没有市场,没有人看,这是目前电影市场比较普遍的现象。制作人也不太愿意投资。我后来深入了解到,这是一个以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农村题材的故事。后来在深入了解剧作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而且也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这部戏的操作过程中,制片人带着主创,带着作者,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农村蹲点,因此创作出了《又到瓜熟蒂落时》这个剧本,旨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人民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共同捍卫舌尖上的安全。故事诙谐幽默,演绎了一代新农村、新青年、新事物的新故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农村电影专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孙丽艳:影视创作一定要有时代感 

每次参加研讨收获都特别大,而且每次都有惊喜。对这次研讨的三个剧本,我觉得《又到瓜熟蒂落时》《农民工司令》这两个是农村的热点话题,话题找得特别好。农民食品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特别热点的话题。我觉得还需要很好地提升。我感觉故事还需要开发,需要把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每个情节进行提升,也就是一定要有时代感,要表现当今时代的年轻人,乡村振兴这个背景下的人物要写鲜活。《大水的记忆》我特别欣赏,非常好,特别完整。它的思路也完整,主题也很好,很有意境,很有意义,也很有视觉盛宴的感觉。最后我想说的是,农村片目前编剧队伍,可以说很匮乏,或者深入生活不够。我想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我们的影视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只有扎根农村,到一线采风,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适合时代的作品,把当下农村的新貌、新人、新故事,挖掘出来,他们才更爱看。

 浙江省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熊颖俐:

要关注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乡土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就是我们所要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培植一方人文风情。如何回归我们的乡土文化?就是要创作更好的农村题材的作品,生动地表现农业振兴,农村发展进步,农民富裕、成长的进程,要关注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党支部书记郭建华:

把农民喜爱的银幕高高挂起来 

从事农村放映工作45年了。45年来,我的工作是在农村流动放映电影。流动两个字决定我的工作性质是走村串户给父老乡亲们放电影,而不是坐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露天两个字反映我的工作时间是晚上不是白天。

45年来,工作艰苦却很充实,生活清贫却很快乐。在45年里,只要在放映场,我就会随着银幕上精彩的故事和观众一起落泪,和孩子们一起鼓掌、一起欢呼。产生共鸣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么多年为农民放电影这个工作很值得、很有意义。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农民喜爱的银幕高高地挂起来,让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河南日报》高级编辑、《农民工司令》作者李黎祥:

选准表现农民工

转移就业的主题 

我正在埋头写作长篇报告文学《一个农民工的大爱传奇》。很荣幸,能够应邀参加这次中国农民电影的盛会。看了电影节的实施方案,我感到很振奋。因为农民目前仍然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一个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电影节,一定具有超高的人气、众多的粉丝和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看到实施方案里已经明确把《农民工司令》作为电影或电视剧本的名称时,我更是备受鼓舞。因为,这和我目前正在写作的报告文学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作为影视艺术,把以农民工司令张全收所开创的农民工转移就业这一令人敬佩和称赞的事业作为表现对象,确实是选准了表现的主题。

 长春电影集团制片人冯媛:

补上深入生活 深入农村这一课 

非常荣幸《又到瓜熟蒂落时》的剧本在第三届中国农民电影节上做研讨,这说明《又到瓜熟蒂落时》关于食品安全的题材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关注。这个题材当时做的时候有一定的压力,因为食品安全本身是一个国策,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我们作为消费者来说,与之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当时做的时候压力比较大,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因为这个题材我们拍得不多。但是我们确实缺少生活,因为现在农村变化非常大。为弥补这一缺陷,在剧本阶段请这方面的专家史老师介入,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也会请非常专业的人介入。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电影部策划、中国电影家协会农村电影专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何丹嵋:将宿鸭湖的过去和未来进行影像化的展现 

《大水的记忆》这个剧本主要的表现对象、拍摄的对象就是宿鸭湖。宿鸭湖是第三届中国农民电影节晚会举办的地方。我们的拍摄工作早在去年已经开始了,就在清淤工作启动的时候,一直在跟踪拍摄清淤全过程。我们想拍摄的是一部六集的纪录片,同时我们还将拍摄一部科教片。科教片是我们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的看家本领,我们希望把清淤工程中科学的、可以复制的模式挖掘起来,希望能把这种模式推广开来。另外,对于《大水的记忆》后期制作,将会用一些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制作。在这方面我们引入了专业团队,对这个项目的治水过程、水库运作的科学含量进行影像化的展现。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