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痕”让人恨
摘要:本应是提升工作质量的“痕迹工作法”,却沦为处处“留痕”的形式主义工具,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还要看一看,以“留痕”评判工作的“痕迹”还有多少。
张大成 李丹丹
近日,去外地办事,推开某局一个科室的门,见几个人围在一起正在“学习”,旁边一个青年男子拿着手机在拍照,笔者正欲转身离去,熟悉的科长却说,过来吧,我们马上结束,现在流行“痕迹工作法”,拍张照片留个资料,“学习”也就结束了。
这名科长所说的“痕迹工作法”,就是通过保留文字、图片、视频等“痕迹”资料,有效还原工作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工作的一项方法,近年来在基层被广泛运用。“痕迹工作法”作为一种督导方式,强调的是过程管理,目的在于真抓实干,提高工作质量。给做过的工作留些资料,便于上级检查时查看,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地方和部门本末倒置,不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却在过分“留痕”上做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这番话,很有现实针对性。一些地方和部门要求落实工作处处“留痕”,致使乱象丛生:志愿服务首先要拍照,只关心照片“颜值”却忘了用心服务;进村走访一路拍照,走访变为走马观花;开一个会议,换几个会标,拍多次照片;观看宣传教育电影,一群人忙着合影上报资料,电影内容是否触动内心却无人顾及;“工作”时忘记拍照,上报材料时一次带几套春夏秋冬的衣服突击补拍……凡此种种,不仅让整日忙着“留痕”者颇感无奈、疲于应付,群众更是非常反感,直言处处“留痕”让人恨!
基层热衷于处处“留痕”,原因在于上级部门将“痕迹”视为工作干得好坏的主要依据。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照片拍过了、资料保存了,落在纸上留下“痕迹”,就算完成了任务。检查就看文件堆里“落实的过程”,评比就比谁的文件多、资料厚、照片全,只要够详细够分量,就能得高分受表扬。在这样的导向下,不少基层干部迫于考核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在“痕迹”上大做文章,工作实效反倒少有精力关注。这样一来,出现各种“留痕”怪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应是提升工作质量的“痕迹工作法”,却沦为处处“留痕”的形式主义工具,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有专家指出,工作重“痕”不重“绩”,“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边干工作,一边处处‘留痕’证明自己在干工作”实属无奈,其危害绝不可小觑。其一,上级检查过于注重形式,把看材料、听汇报当作重点,以材料“论英雄”,这样肯定不利于摸准下情,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其二,基层干部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文字、档案中,加重了工作负担,影响了工作效率,工作实效便会大打折扣;其三,敷衍应付式的处处“留痕”,很容易诱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成为群众眼里的“作秀”,造成公权力失信。
泰戈尔有句名言: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干事创业,讲求的是“真”抓“实”干,我们不仅要看“痕迹”记录的做过了什么,更要看真正做好了什么。要抓铁有痕,不要“痕迹主义”。一方面,上级部门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抽查巡查力度,接受群众监督,以扎实有效的考核手段铲除滋生处处“留痕”的形式主义土壤;另一方面,我们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在心,真正深入群众中去,多做一些脚踏实地、出实招求实效的工作,让务实重干、一心为民的“痕迹”深深刻在群众心里。
时值年末岁尾,各类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增多,我们要睁大眼睛看一看,还有多少地方和部门在积极“留痕”;还要看一看,以“留痕”评判工作的“痕迹”还有多少。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