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农场 扶贫大平台
摘要:于是,姚艳群把准备买房的钱拿出来,投资农场,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厂房,又注册了九龙邯赋农产品经销公司,把当地的芝麻油、芝麻叶、红薯粉面、红薯粉条、红薯叶、红薯干、萝卜干、蜂蜜等土特产在网上销售,受到各地客商的欢迎,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郑州等城市。
记者刘华刘仁忠弓华静
在汝南县金铺镇政府东北方向5公里处,有一家耿庄村邯赋家庭农场,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及销售。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金铺镇邯赋农场。农场主叫姚艳群,是耿庄村的妇女主任,年仅29岁,白净瘦弱。她告诉记者,邯赋农场自2017年建成已帮助17户贫困家庭甩掉了贫困帽子。
提起姚艳群,汝南县金铺镇耿庄村的父老乡亲无不称赞:“别看艳群是农村人,她敢想敢干,还总为俺老百姓办好事。”
“我也出生在农村,儿时的贫穷、曾经的困苦、父母的辛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驱使自己下决心,要努力、要进取,改变这种贫穷的状态。”姚艳群说。
姚艳群怀揣着梦想,18岁就到外地打工,经过打拼,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她还是放不下生她养她的家乡,毅然放弃外地优厚的工作待遇,回乡创业。
汝南县北部乡镇,土壤含有多种矿物质,盛产高品质红薯,当地生产的红薯含水量少、淀粉含量大、甜度高,方圆百里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了便于储存,当地群众都把红薯加工成粉面,然后做成粉条。村民采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不含添加剂,弹性强、久煮不烂,清香可口、口感爽滑。
姚艳群看准了这个商机,也为了传承当地传统的粉条制作工艺。2016年,姚艳群从群众手中流转了本村低洼处的150亩黑土地,准备发展传统种植,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姚艳群的这种想法立即遭到家人和邻里的反对:“你没种过地,也没技术,不要瞎折腾了。黑土地里能生金?”
各种规劝和质疑,没能阻挡姚艳群从黑土地里淘金的信心。当年,她种下的150亩红薯取得了大丰收,看着堆成山的红薯,一家人高兴坏了。可天公不作美,恰遇连阴天。看着堆成山的红薯要烂掉,姚艳群心急如焚,这么多的红薯咋办?用手工加工粉面,得弄到猴年马月呀?
开弓没有回头箭。姚艳群又投资3万元买来了粉面机,很快自家的红薯就加工完,又免费为当地群众加工红薯近千亩,不但解决了自己的难题,也为群众办了件大好事。当年,仅加工红薯一项就挣了8万元,加上加工粉条的收入,一年净挣20多万元。
姚艳群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信心大增。当地盛产芝麻、红薯、芥菜等农产品,芝麻叶、芝麻油、芥菜、红薯叶、红薯梗都是城里人喜欢吃、却又不好买到的好东西。如果把这些农产品供应到城里,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丰富了城里人的餐桌,岂不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姚艳群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多种经营。
姚艳群的丈夫杨贺在外打工时积累了丰富的网络营销经验。于是,姚艳群把准备买房的钱拿出来,投资农场,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厂房,又注册了九龙邯赋农产品经销公司,把当地的芝麻油、芝麻叶、红薯粉面、红薯粉条、红薯叶、红薯干、萝卜干、蜂蜜等土特产在网上销售,受到各地客商的欢迎,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郑州等城市。
2018年春季,耿庄村“两委”换届选举,姚艳群高票当选为耿庄村妇女主任。当选为村干部后,姚艳群感觉自己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想法也更强烈了。
她首先想到了利用自己的农场,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贫困群众不懂技术,姚艳群夫妇就手把手地教他们。贫困户杨长山,今年61岁,老两口都是残疾人,到邯赋农场打工两年多了,每天都有120元左右的收入,有了稳定的收入,老两口也脱贫了。
如今,姚艳群的粉条加工企业每年可以加工近3000亩红薯,结合良好的销售网络,使当地的农副产品成了城里人眼中的“香饽饽”。邯赋家庭农场成了助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一个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