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发现120年:不让成绝学,多少“刻骨铭心”人
摘要:《甲骨文的故事》(董作宾/董敏著,海南出版社) ▲甲骨文表情包介绍。
原题:不让甲骨成绝学 多少“刻骨铭心”人——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看看那些“以骨为伴”求索中华文明之源的人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桂娟
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120年前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人们常用“一片甲骨惊天下”形容它给世界带来的震惊。此后,代代中国学人焚膏继晷,隐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华智慧和文明密码被一一破译。3000年间,它突破造字、书写、拼音化和信息化等重重危机,顽强“活”到了今天并不断焕发青春,成为当今中华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石。
▲展览开幕式现场。摄影:余秋雨
11月1日,社会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此刻,作为一个与甲骨结缘20年的记者,不由得思绪万千。20年来,我写下了与甲骨和殷墟相关的文字近10万字,记录了殷墟申遗等高光时刻,然而此时沉淀在心底的,竟是若干忧心一刻。
1999年,初当记者,我便接到报道“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任务。怀着能一窥神秘甲骨的兴奋,我兴冲冲赶赴甲骨文发现地河南安阳殷墟。没想这个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著名遗址,竟是看不到一片甲骨和青铜器的破落地方。包括甲骨文在内的众多殷墟出土文物,要么流落他乡,要么沉睡在文物库房。
那次研讨会期间,王宇信、宋镇豪等一批著名甲骨学者发起殷墟申遗。不幸的是,这个行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等2002年正式启动时,申遗赶上了“计划生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改了规矩,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个文化遗产项目。时隔20年,学者们众志成城、有些悲壮的呼吁仍在耳畔,有的专家甚至说出气话,“不管申遗成不成功,甲骨文发现地殷墟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同样为中国文字殚精竭虑的还有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蕴智。2005年,我接到他的一通电话,“中国文字太需要安一个家了,能不能帮忙呼吁一下?”这才知道,从最初的倡议到四处奔走,老师正为筹建一座填补空白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而忧心。
坐在老师的“闻粟雨斋”里,听他讲述文字的故事。在世界五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和中美洲玛雅文字,均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导致他们文明发展进程中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汉字体系,像人类化石一样,从猿到人,从未中断,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比起其他类型的文字,汉字以它强大的超方言性、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严密的构形体系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特征而著称于世,越来越为世界各民族所瞩目。
“汉字走向了世界,甲骨学已经成为世界性显学,海外汉学家们朝圣般来河南,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母语和文字。”老师的教诲使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殷墟申遗成功,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故乡落成,中国文字“归巢”。
▲近100枚国博馆藏珍贵甲骨,生动展现数千年前商人生活。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每片甲骨均有拓片及释文。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为寻找甲骨而在殷墟进行的科学发掘,肇始了中国考古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便在殷墟设立考古队。然而,在火热的经济建设中,这座面积超过30多平方公里、20多个村庄的大遗址,经常面临被蚕食、破坏和盗掘的危险。
因发现“洹北商城”而蜚声中外的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常年驻扎殷墟,在繁重的考古发掘、研究之余,他视保护殷墟为己任。记者多年来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看到唐队长来电,神经就会立马绷紧,不是有重大发现和新成果,就一定是殷墟遭受了某种破坏。
2016年,安阳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殷墟申遗成功10周年,我再次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他师从胡厚宣先生,醉心甲骨研究40余年,已是当代甲骨学领军人。
▲小臣墙记事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般无咎全甲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随着甲骨文申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启动,他着手开展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编印大型《甲骨文献集成》等工作。不同于过去粗放式、有选择地著录甲骨文,现在对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是全盘的、精细的,把保护放在了第一位,每一个小片都不会漏掉,10多万片甲骨得到精细化整理。
未及寒喧,他开口便说,“甲骨学真的快成绝学了,我原来有20多个学生,现在只剩下几个人,活都没人干”。急速的苏北口音,气愤和担忧溢于言表。
细问才知道,原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甲骨文与殷商史》没有被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数据库,相当一批学者申请高级职称、申报科研项目因此受阻,导致甲骨研究人才队伍急剧收缩。
“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强调当年产出,这种功利性导致学术界很浮躁,没有了凝神静气做学问的氛围啊。”他说,甲骨学研究难度太大,过去学者穷其一生方才出成果,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冷板凳,甲骨学越发冷僻。
宋先生的苦恼,再次给了我动力,情况反映后,甲骨文智能化研究获得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这是“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前不久,纪念甲骨文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又见宋镇豪先生,他正为“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建设而忙碌着。他倾心关注的这一平台,对全世界免费开放,是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标志着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这也将甲骨学者从繁琐的资料查阅工作中解放出来。
有学者戏称,研究甲骨文是半体力劳动,因为甲骨文论著都是“大砖头”。20年前,金发碧眼的法国姑娘麦里筱曾对我说,虽然她因为翻阅《甲骨文合集》等巨著而累得胳膊发肿,但甲骨文的美丽看得懂,古人的智慧让她着迷。20年后再相见,她容颜已变得认不出,但对甲骨文的痴迷一点没变。“要想真正了解一个60岁的人,你必须知道他6岁时的样子。文化也一样,要了解几千年中国文明,必须从源头开始。”她说。
为了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的10500片殷墟甲骨文的整理研究,今年70岁的宋镇豪先生给自己定的任务是,每天做甲骨文释文50片,如果哪天出差了,第二天必须补上。
“我每天工作从早上7点开始,至晚上11点,中午没有睡觉的习惯,长期如此。但每天下午得外出散步一个半小时,回来接着做。”宋先生说。
先生拉家常一样说着,敬意却从我心底涌出。正是像宋先生一样的代代学人上下求索,甲骨文才在我们的血液里,生成了最深沉、持久的那股力量。
▲观众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三千多岁甲骨,我们这样走近你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刘小草
两万年前,华北便有智人居住;
一万年前,中原大地已有了文化发展;
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开始农业耕作;而文字,也在悄悄地酝酿……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黄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之后记载从《韩非子》《吕氏春秋》再到《说文解字》《山海经》,凿凿史料与民间传说交织,但这个双瞳四目的文字史祖还是让人觉得有点玄幻。
我们现在读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文献记载非常有限,多数都似仓颉般亦幻亦真。在晚清就有学者怀疑早期的历史不可靠。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认中药“龙骨”上的“划痕”是上古文字,一锤定音惊天下。从“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学者前仆后继,挖掘与研究已持续两甲子。历史迷雾中走来的甲骨文,犹如火把,逐渐照亮了有商一代的历史舞台,填上了中华文化的一块重要拼图。
(记者注:“甲骨四堂”指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甲骨五老”指1949年以后为甲骨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五位学者——陈梦家、唐兰、商承祚、于省吾、胡厚宣。)
▲展览开幕当天,观众在拍摄展板。摄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
昔日的传奇
殷墟甲骨作为20世纪中国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其他三个分别是居延汉简、敦煌藏经和内阁大库)之首,从它的初涉尘世就带着传奇色彩——
坊间故事云,王懿荣老先生身体不适,大夫开了一副含有“龙骨”的药方,在准备研碎之际,发现这些坚硬的东西上有许多划痕。好奇心驱使他拿起甲骨仔细观察,吃惊地发现这些划痕像是一种文字。于是将这家药店的全部“龙骨”买下,经过细致研究和考证,断定这种非篆非籀的字形是商代的一种占卜文字。
这个故事最早出处是某书的引文,书中引用了1931年《华北日报·华北画刊》第89期题为《龟甲文》的文章,作者署名汐翁。但“甲骨五老”之一的胡厚宣曾说:“汐翁的这篇文章一直没有看见过原文。”所以推测,可能是这本书假语“汐翁言”了。实际上以王懿荣对金石文字的热爱及学术上的地位,从古董商处获得才是正常,只是不太符合人们的猎奇思路罢了。
甲骨文被王懿荣发现之后,旋即成为热门古董,身价也水涨船高。而古董商们为了牟取暴利一度不愿意透露真正出土的地点,甚至还谎报出土于河南汤阴。后来经学者暗察明访,终于确定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也就是今天名扬天下的“殷墟”。
▲国家博物馆“甲骨文文化展”展厅一角的多媒体互动项目。摄影:余冠辰
今日的收获
2019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拉开大幕。馆长王春法破例,把正对紧邻特展的西大厅、平时走货用的北门改成3米高的参观入口。“观众一进西大厅,就能看到那个展厅,可以直接过去。基本上往那边走的观众都会进去看一下。”策展团队负责人赵永介绍,“这是国博今年三大重点文化展之一。”
开幕是在工作日的下午,记者竟在展厅里看到人流如织——从牵着幼儿的母亲到耄耋老者,无一不满眼欣喜,或驻足研究或浏览拍照,其中不乏着古装与民国造型者,在幽静的展厅中与展品融为有机的一体。中国文字协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现场接受采访时,观众也围了一圈又一圈,在记者们提问之间不时抛出自己的问题,让黄教授啧啧称叹。
黄德宽介绍,甲骨文的发现可以把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真正提到商代,即公元前12-14世纪。一个国家、一个文化,要知道自己的源头。只有了解过去和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文字折射文化
今天从甲骨文看商代文化,足以证明我国文字起源之早。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副研究馆员田率在随后接受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专访时,详细讲解了甲骨文的发展脉络。
甲骨文字属于商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记的多为问卜事宜,目前已知甲骨文单字量约有4400个,已经“破译”的近半。《尚书·多士》有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说的就是当时主要记录载体——竹简。还有金文等记录方式,所以当时实际所使用的文字应该更多。
文字起源于图画,逐渐简化为符号,用线条来表示,就成了象形文字。中国文字的排列,初始就是自上向下直写的,这大概是因为所用竹木简册都是狭窄的长条,一条条串起来,就非下行不可。为了下行,凡是横宽的字,不能不侧着写,所以虎、马、豕、象、犬、龟、鱼等字,都作向上爬行之势,这正是文字和图画的不同之处。比较古埃及文字和东巴文的动物字,就可知它们还是图画,而甲骨文已变为符号了。
商代文字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从殷墟发掘以来,发现许多器物上都有或刻或写的文字,像石器上朱书的字,白陶器残片上墨书的字,灰陶、石器、玉器等上的刻文……这些东西,因为不易腐朽而保存至今。甲骨文中已有“册”字,参照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证明商代应有竹木简册,不过目前还没挖掘出来而已。而由已发现甲骨、陶器上书写的文字,能推断商代就有毛笔了。
田率认为,甲骨文最重要的应该是它的史料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让公众走近“大雅之堂”
如何让甲骨文通俗化,让更多人了解?从“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到今天的国家博物馆都在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吸引更多的人。
董作宾在抗战时期就试着用故事演义式的文章来介绍古文字,比如“不戴帽子的‘王’”。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用于其他各时期。给青年学子讲这个字的演化时,董作宾就是从雍正年间科考“维民所止”一题引出的血案讲开来的。
(记者注:“维民所止”题目出自《大学》里面引《诗经·玄鸟》的句子,本意是一派祥和。传闻出题考官有个仇人借题发挥,以“维”“止”两字暗含“雍”“正”无头,参了他一本,主考官因此丢了脑袋。)
国博的甲骨文文化展虽没有这么跌宕起伏的故事做注解,但融入信息时代特色的展示手段同样为“科普”增色。赵永说:“观众有兴趣来看很重要,但一般的甲骨都很小、很脆,观赏性并不强。再就是看不懂文字,这个不是看看展板就能理解透的。所以做了一些多媒体的东西,包括甲骨文表情包、手绘甲骨文吉利话、全息甲骨文宇宙等。”
赵永也坦言,让大众更深入了解甲骨文以及殷商历史文化,不是一个展览能做到的,或一个博物馆能够解决的。即使今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举办了系列活动,但是仍然不够,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会尽力通过这次展览,让观众能够更贴近一些。这是作为策展人和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
为鼓励青年学者研究甲骨文,中国文字博物馆2016年也发出“辨识一字10万元”的“悬赏令”,迄今已有一人获奖。
平日从不用表情包的记者,在展览开幕当日扫描二维码下载后,有意无意间已经把动态的甲骨文转给了众多亲朋,不知链式反应的哪个环节又能燃起火花,引爆某个蓄势待发的小宇宙。无论未来为中华文明史的研究助力,还是在文化自信滋养下另有绽放,甲骨文研究都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美丽浪花。
参考书籍:《甲骨学通论》(王宇信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甲骨文的故事》(董作宾/董敏著,海南出版社)
▲甲骨文表情包介绍。摄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牧鸣
给你们几个动图感受一下↓↓↓
戳一戳,原来汉字是这么演变的
金木水火土,为你全景展示五个小剧情
还嫌不够大?自己缩放试一试!
甲骨表情包见过没?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