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商业 数码

G时代的朋友圈

2019-10-25 10:30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5G时代的社交   交往个体的个性得以张扬,话语权得以凸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格局得以呈现   5G大幕将启,在这一时代,网络社交将会变成什么样?但在VR社交上,人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身体姿势、动作等是可以被捕捉并实时呈现在虚拟社交场景中的,人的社交可以采用非言语传播方式进行。

原标题:2G时代有短信,3G时代有QQ,4G时代有微信,5G时代,我们将用什么方式社交?这种变化对未来生活、工作、思维方式将产生哪些影响?

G时代的朋友圈

阅读提示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多位业界大咖表示,借助5G技术,将来每个人都是一个IP,人与人之间的联络与交往将更加快捷、便利、无时差。

不管是朋友间、职场中,甚至相亲恋爱的交往方式,都将发生难以预料的聚变。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5G时代,人际交往关系将不断重构,思政工作的实现路径难免发生变革,了解这种变化,摸准时代脉搏,才能探索相应对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的再出发。

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火星文、表情包、语音通话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网络社交

关于网络社交这件事,大多数人经历了PC端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到PC端QQ、手机端QQ、微信……多种不同形态网络社交方式的过渡。

这个过程伴随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越来越不受时间、空间等物理维度因素约束外,网络社交也拥有更多的包括文字、火星文、表情包、动态表情包、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丰富的表达形式。

最早的1.0时代社交媒体是以PC互联网的QQ、贴吧、论坛等为代表,这是基于2G通信技术的社交媒体形态,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表情符号来进行交流。虽然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了地域限制,建立了跨空间的人际沟通网络,但每个用户只能固定在电脑前进行文字符号的传递。

随后2.0时代的社交媒体是以移动互联网的微信为代表,这是基于3G技术的社交媒体形态,用户可以采用语音、图片等符号进行移动空间的信息沟通,能够更加明确兴趣和需求进行一对一的社会关系建构。

3.0时代的社交媒体是以抖音、快手、秒拍等短视频产品为代表,这是建立在4G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社交媒体形态,用户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视频交流,可以根据标签寻找有针对性的内容。

网络通讯技术的变革彻底颠覆了用户习惯,人际交往关系也在不断进行变革和重构。交往关系由对称性向非对称性拓展,传统的“点对点”交往方式逐渐被突破,形成了“主体间性”交往关系,即不同时空交往主体以通讯工具和计算机网络为中介,形成“人——机——人”的非面对面式交往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关系由互利状态向去功利性状态转变。心理学家王薇华认为,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人际交往需求分为情感定向和功利定向的不同层次。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即属于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即属于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在现实交往中,这两种情况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交织。有时候虽然是功利定向的交往,但也会有感情的沟通和反馈;有时候虽然是情感定向的交往,但也会有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有时是为了物质需求的满足,有时则是为了精神需求的满足。

网络时代,虚拟网络使人际交往以符号的形式呈现,熟悉的朋友抑或陌生网友之间的交往主要以情感或志趣为主,两种交往目的互相交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体上呈现出平衡互利的状态。

“现在已经习惯使用各种表情,离开了微信,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情感了。”汪鹏对记者说,不知道算不算一种社交恐惧,离开了表情的加持,他现在特别害怕接打电话,听到电话响就恐惧拒绝,甚至当朋友面对面交流时,也不如隔着屏幕自如。

我们为什么要社交?

爱和归属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一生只够爱一人。如今交通快,交流近,朋友圈空前膨胀。有人说,过去的社交是一句一句说出来的,现在的社交是一下一下敲出来的。

不管在哪个时代,社交都是被人们所需要,不可或缺的。社交始于人类渴望被认同、渴望被接纳,是人们给别人展现自己人设定位的手段。人类从群居生活开始,社交就产生了。一个人身处某个群体中,如果无法与同伴进行社交,就会被群体的其他成员排挤而无法在群体中立足。

现代社会,互联网给社交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选择与熟人社交,也可以选择与陌生人社交;可以选择文字社交,也可以选择语音视频社交。无论社交方式如何变化,人们对于社交的本质需求和最终目的没有变化。

无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还是职场社交,二次元社交,社交的本质始终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是感情上的需要,是爱和归属。

社交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人需要依靠社会交往来获取信息、建立社会网络、消遣和实现自我价值。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将社交从线下带到线上,并且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短信,彩信,即时通讯,到实时视频,社交内容的密度和互动手段不断革新。无论是先看脸再聊天,还是先聊天再看脸,都是试图高效地解决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一直热衷在朋友圈晒自拍、旅游、美食的李潇,最近居然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了,并且基本上不再发。“关闭朋友圈之后,我觉得自己解放了,再也不用时刻惦记着看谁给我点赞,也不用拍照五分钟,修图半小时。整个人轻松多了。我的生活不想被关注,也不想关注别人的日子。”

越来越密集的网络社交,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交压力。QQ时代,从渴望着“滴滴”传来的声音到最后再也不把自己的头像点亮,一直设置为隐身状态。实质上是从一开始的新鲜感,到最后不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状态的心理变化。微信时代,从朋友圈评论点赞的火热,到后来朋友圈分组可见,三天可见,直到关圈退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朋友圈逐渐变成了炫人设的交际场所,每个人仿佛化身交际花,努力把自己包装精美,展现在大家眼中。人们开始质疑用社交网络里的标签去定义自己的价值,同时也用相同的眼光看待圈里的所有人。

从抖音的井喷式用户增长足以看出人们对于视频社交的喜爱,其产品经理表示:“我们希望创建一个无压且有温度的熟人社交产品。”

熟人社交能否做到无压?现在的网络社交中,熟人变成了“点赞之交”,陌生人又占据了太多的朋友圈空间。我们逐渐疏远了曾经熟识的朋友,但却并不能在那些不太熟的朋友里找到安全感。

如何让社交实现本质,帮助我们使自己更充实,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和归属感,而不是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去靠他人填补,这将是未来社交产品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5G时代的社交

交往个体的个性得以张扬,话语权得以凸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格局得以呈现

5G大幕将启,在这一时代,网络社交将会变成什么样?记者采访了解到,5G时代的网络社交方式将大维度地突破时间、空间等因素束缚。纵使远隔千里,依然能做到真实性、沉浸度的“面对面”交流。4.0时代的社交媒体将是以VR社交为代表,建立在5G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传播形态。

VR社交与之前的社交媒体相比,特点明显。首先是社交高度沉浸化。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隔着终端的屏幕,人与机器之间只能是交互作用。但VR社交是用户戴上显示头盔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进入虚拟环境中并成为其中一员,可以和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互动,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一样。VR设备封闭了用户的视觉和听觉,使用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其次是交互方式场景化。与当前基于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的信息沟通与分享不同,VR社交的用户可以使用更加多样的交互方式,彼此之间可以进入场景中一起看电影、画画、做各种游戏,在虚拟场景中建立社会交往关系。

此外,社交具有了实时性。当前社交媒体脱离了人的情景,不论是文本还是图片都有一定的延迟性,发出信息到接收信息之间是有时间间隔的,没办法即刻还原现实的情景。但利用VR可以达到和现实世界交往相同的感觉,比如用户在运动时,设备会捕捉跟踪到变化,在虚拟世界输出现实的实时变化场景。

最重要的一点是,VR社交可以进行非言语传播。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语言手段可以分为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非言语传播的目光语、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止动作以及触觉等占了人际交流的70%,而言语传播只占30%。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交媒体只是完成了小部分的言语传播功能,无法进行更多信息的非言语传播。但在VR社交上,人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身体姿势、动作等是可以被捕捉并实时呈现在虚拟社交场景中的,人的社交可以采用非言语传播方式进行。

“这下再也不用担心对方过于美颜,发生见光死的情况。她的容貌身材,一览无余。”陈铭以前在网上结交的几个女友都是因为开始看照片很美,可一约会见面,对方的颜值和身材都让他大失所望。

由于VR社交真正实现了“在场”,这种真实感既让人期待,也给不少网友带来了困惑。“以前跟哥们喝酒,还可以撒谎说加班开会,这以后即刻现身,我可就无处可藏了。”罗杰的烦恼在于,善意的谎言将来也许真的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5G时代,如何面对自己、同事和亲人,恐怕都要有新的心理准备和转换。据介绍,在最早的1G时代,交往主体总会受地域、血缘、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等不平等社会关系因素制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出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性别关系等。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实交往中的身份、地位、权力等不平等特征被网络交往的“去中心”和“去身份”等虚拟特征所取代。各交往主体的网络身份不断被电子文本化,然后以虚拟身份参与网络人际交往。中国政研会培训部主任张朋智认为,5G时代,交往个体的个性得以张扬,话语权得以凸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格局得以呈现,思想政治工作将更加注重一人一事的实现路径。(记者 尹晓燕)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