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三农 三农资讯

必须注重改善民生,始终做到不丢掉农村这一头

2019-10-09 14:4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我们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坚持把新增财力向困难民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不断破除制度性障碍、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难题,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努力...

“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2000多年前面对难解的国忧,掩涕之中发出一声叹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后世王朝兴衰更替中,这似乎也成为了老百姓的宿命。直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新中国,中国人民在历经近百年屈辱后不但以独立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而且从此踏上了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生是国家依存之本。1949年,全国约5.42亿人口,近5亿生活在农村,人均收入不到27美元,绝大多数处于饥饿状态之中。农村民生何其艰!新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举,内缺资源、外少支援,十分有限的资源需要面对十分繁重的建设任务。农村民生建设何其难!

农村一直是我们国家最大一块。农村不稳,国家不稳;农民不安,国家不安。重视和改善农村民生自然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心。

重视和改善农村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所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树立起“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并一直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始终。1925年,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新中国缔造者们在议定国名时,特别郑重用上了“人民”二字。邓小平提出了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着眼点就是有利于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并且将“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作为党和国家所有政策和所有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鲜明提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决不能丢掉农村这一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映鉴,体现着党和国家对农民一以贯之的尊重和情怀。

重视和改善农村民生,是国家对农民所作奉献的一种认可。不能忘记农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和推进改革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民在党的带领下,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挤出十分有限农业剩余支援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不但首先探索市场化发展路径,而且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提供丰富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坚实资源要素保障,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发展生产,全力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70%,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决不能丢掉农村这一头,这是历史逻辑的使然,是现实需求的必然。

重视和改善农村民生,体现在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实践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我们努力调配好有限资源,以实现最基本生存权为出发点,建立了优抚和救助体系,通过加强集体经济来强化农村基本民生保障,特别是发展了150多万名“赤脚医生”,在落后条件下有效解决了农村人看病问题。这一时期,尽管生活水平整体很低,但广大农民群众觉得生活有价值、有目标、有尊严。每一位农民,不管多穷都能挺起胸膛做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以发展经济支撑民生改善,先后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取消农业税、面向农民建立起农村医疗制度、农村养老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水利等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逐步构建起现代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这一时期,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走向小康、奔向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大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特别是针对农村民生的难点——8249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人掉队。决不能丢掉农村这一头,这蕴含着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伟大实践的时代逻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首次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乡村振兴的总方针。我们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坚持把新增财力向困难民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不断破除制度性障碍、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难题,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努力使农村这一头发展得更快,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民生无小事,民生无易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70年的“三农”发展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农民高兴不高兴作为检视我们农业农村政策的“试金石”,都要把为农民谋幸福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能不能让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我们“三农”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