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抗战老兵何国曾:生活像花儿一样
摘要:100岁的何国增老人和确山县新安店镇周庄村99岁的董花老人、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98岁的周荣清老人都是抗战老兵, 她们曾在被誉为 "小延安" 的确山竹沟参加革命, 而且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少敏在竹沟工作时的部下。
驻马店网讯(天中晚报记者 郭建光 许静)有一位世纪老人,名叫何国曾,15岁参加革命,曾经是一位经历了烽火岁月、生死洗礼的抗战老兵。1943年,何国曾参加新加新四军第五师,在卫生队和被服厂工作。从部队回到家乡后,她生活简朴,深居简出,从不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和新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何国曾,给几个孩子起名字时,名字中分别带上"建设新国家"几个字。生活中,老人经常叮嘱子女,要永远听党的话,爱我们的国家,要多帮别人,不占人便宜。她一生育有五男二女,孝子有方,子孝孙贤,在当地传为佳话。如今她虽已百岁高龄,仍然心系国家、感恩政府、与人为善。2017年,何国曾老人被省妇联评为"河南省巾帼楷模"。
盛夏,位于于青山秀水间的何大庙村一派郁郁葱葱,河水潺潺,白鹭翩跹。石滚河镇何大庙村村民何国曾今年4月刚过百岁生日。她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她的抗战岁月都给后人带来哪些珍贵财富?7月9日,记者近距离采访了百岁抗战老兵何国曾。
战火纷飞的岁月,她一针一线支援抗战
"孩子们,啥时候到家的?累不累。莲枝,快给孩子们打鸡蛋茶。家里还有鸡蛋不?没有上街买去!快去!"一见到满头银发的何国曾老人,她一路小跑朝着记者们而来。她握着记者的手不停地说着家常话,还不断询问记者的孩子多大了,上的北大还是清华。老人的四儿媳妇禹莲枝在一旁悄悄对记者说:"俺婆婆待人热情,老了老了成了老小孩。得按照她的性子来,不然她生气。"
老人急忙忙开西瓜,她四儿子周朝众见状急忙劝阻母亲,由他来开瓜。递到老人手中的瓜她让记者先吃。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热忱好客,精神矍铄,身体健康,猛一看不像百岁老人。
周朝众告诉记者,1943年,在二伯的介绍下母亲参加新四军第五师,在卫生队和被服厂工作,为部队战士缝制棉鞋和被褥。"每天一大早出门,披着星星回家。我的父亲当时也在部队,所以我们家平时就靠着大姐大哥操持家务。"周朝众回忆,他母亲在被服厂也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有裁剪的手艺,纳鞋底,缝制褂子、裤子样样在行。当时何国曾与附近母猴峡村的胡桂兰关系很好,二人在厂里都是缝纫能手,经常切磋做服装的手艺,偶尔在家休息还会有走动。当时洗衣服的时候没有肥皂,只有大块的棉油皂,㧟着一大篮子衣服到河边洗衣服,用木棒捶打衣服的声音传出很远。
周朝众还记得母亲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当时父亲的部队驻扎在村里,人手少,后来引起国民党探子的注意。"为迷惑敌人,母亲与父亲及战士们一起半夜还在村子里走动,给敌人以迷惑。母亲给我们姊妹7个每次讲到这件事都饱蘸感情。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都隐含在为部队战士缝制衣物的一针一线里。"周朝众说。
一台缝纫机,每年缝制上千件衣服
"我最佩服俺婆婆的是能干,心灵手巧。拿个尺子量量来人身高就能下手裁剪。无论大人孩子从来没有失过手。"在儿媳妇禹莲枝眼里,婆婆是方圆几里的能人,尤其是本村的上百户村民的衣服大集体期间都是她一人缝制,一件褂子8个工分,一件裤子6分。
"那时候只有我大哥与大姐结婚了,其余兄妹都未婚,所以我们家都是干活赚工分的,没有吃闲饭的,加上母亲又能能干,所以大集体期间我们家日子还过得去。"周朝众回忆,大集体过后包产到户,在外地上班的大姐购买了一台上海生产的樱花牌缝纫机,这犹如给母亲干缝纫活儿插上一对翅膀,她比起以前更忙碌了。村里谁家做衣服都来找她,她一概应允,闲下来的时候还会纳鞋底,一家老少的尖口布鞋、褂子裤子都是她一个人做出来,做工还很好。
禹莲枝回忆,婆婆自己种棉花,采花晾晒,然后弹棉花,自己纺线,然后一针一线纳鞋底,接着做棉鞋。"我和丈夫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1982年结婚时婆婆家十分困难,三间茅草房子,家徒四壁。每天蒸红薯干,喝红薯干稀饭。每天如此。红薯干还是掏钱买来的。那时候公公已经去世了,只有婆婆带着一大家子苦苦支撑。我嫁过来婆家只拿100快钱让我俩步行进城买衣服。那时候日子虽苦,跟着坚强的婆婆日子也熬过来了。"她说,婆婆为村民免费裁剪衣服,赢得村民的信赖,大家都很关心这家人的生活,都争着为何国曾尚未结婚的儿子们说媒。
采访中,记者见到这台缝纫机,机器上的木板早已经磨烂,换成复合板,踏板陈旧,可以想象,几十年,这台承载着一家人希望的缝纫机的塔塔声经常伴随孩子们进入梦乡,为这个家为这个村庄的村民带来多少美好的想念。称它为"功臣"并不为过。这也是抗战老兵何国曾老人一生勤勉的写照
幸福晚年,请台大戏为母亲庆生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 4月20日上午10时, 确山县石滚河镇何大庙村前何庄抗战老兵何国增老人家门前的树林内, 在千余名乡亲和亲朋好友的深情祝福中,何国增老人和她的两名战友董花、周荣清一起度过自己的百岁生日。 当歌声响起时, 三位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不约而同举起右手向大家敬军礼。
100岁的何国增老人和确山县新安店镇周庄村99岁的董花老人、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98岁的周荣清老人都是抗战老兵, 她们曾在被誉为 "小延安" 的确山竹沟参加革命, 而且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少敏在竹沟工作时的部下。 和部队失散后, 三人都回到家乡务农, 她们的革命经历也淹没在岁月长河中, 三人之间再也没有见过。 2015年, 三人都获得了中央颁发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纪念章。
何国增老人的儿子请来剧团唱大戏, 庆祝母亲百岁生日之际与战友喜相逢。 附近十里八村的千余名乡亲也纷纷赶来为三位老人送祝福。
上午10时,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身体较好的何国增老人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董花和周荣清两位战友到来, 立刻走到她们身边, 握住她们的手, 激动地问:"你们好吗? " 一声问候承载了多少思念和牵挂, 三位老人早已老泪纵横。 三人还不停地互相问道:"陈大姐还好吗? "
当三位老人忘情地互诉衷肠时,"中国好人"张大生分别给三位老人送上了红包、蛋糕和祝福。何国增老人吹灭了蜡烛, 张大生深情地唱起了 《祝你生日快乐》 歌, 现场的乡亲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一时间,歌声飞扬,笑语阵阵。快乐和幸福洋溢在每个人脸上,人们争相向三位老人表达敬意和祝福。
听着声声祝福, 三位老人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向大家敬军礼。 随后, 她们历经沧桑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一起。
"那一天婆婆坐在太师椅上看戏,乡亲们都来给老寿星祝寿,听着《穆桂英挂帅》,婆婆那一刻幸福极了。"禹莲枝回忆那天的场面十分感慨,社会上很多爱心人士经常来到家中献爱心,这令他们倍感温暖,也为自己的婆婆自豪。
平淡日常,老人始终不忘党恩
教育七个子女时,何国曾老人一生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始终不能忘党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站起来的。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国家给于的。你看我如今每个月能领取1800多元的津贴,这些都是国家的钱,国家始终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我们有着幸福晚年,孩子们事业有成,都是托共产党的福。"虽然何国曾老人口齿有些不甚清楚,可是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里,你可以清楚地明白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每天天蒙蒙亮,何国曾老人就早早起床打扫庭院,一生如此。她的衣服始终坚持自己洗,看到儿媳妇起床做饭,她会放下扫帚去点火烧锅。
老人喜欢吃甜食,即时在最艰苦的时候,儿女们也省吃俭用买来红糖给母亲吃。早晨稀饭、馒头、炒菜,中午馒头稀饭,晚上面条,一日三餐清淡饮食。吃肉爱吃肥肉,不爱吃瘦肉,饭后坚持百步走。
老人喜欢花花草草,孩子们就在院子里种上杏树桂花树,宽敞的院子里种满花草,院墙外的芭蕉长势喜人,阳光下泛着亮光。春天看花,秋天闻香,院子外的树林郁郁葱葱,不时有鸟儿飞过。不远处的臻头河碧波荡漾,沙鸥翔集,一座座漫水桥流水潺潺。
如今,当初的三件草房早就变成了几间平房,院子视野开阔,阳光充足,老人的孩子们都很孝顺,今年,何国曾老人的儿媳妇禹莲枝也被确山县评为孝顺媳妇及孝老爱亲模范。
匆忙的一面,记者感受到老人内心的那份爱国之情。她待人真诚,临行非让记者在家里吃过饭再走。邻居们表示,老人性格开朗,一生勤恳,从来没有歇过一天,活到老干到老。她的一生是值得铭记的一生,令人尊敬的一生。她对国家对乡亲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令人动容。
祝愿老人健康快乐。
责任编辑:王欢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