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音
乡音是人人都有的,而且也是很难改变的。不管人生的旅途怎么走,是飞黄腾达,是穷困潦倒,还是你漂流到异域他乡,纵然昔日的青春少年变成了白头翁媪,可总有一样东西依然不会改变,那就是由声调、方言、词语习惯等成分组成的乡音。
乡音能拉近心灵的距离。离散多年的儿时伙伴偶然相遇,一口独具地方特色的乡音,就会在顷刻间打开记忆的闸门,引领人们到灵魂的根部,返回到早经飞逝的岁月。即使彼此并不相识,只要一缕浓重的乡音飘过耳际,也会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带来一阵惊喜、一种温馨、一丝感动。
1984年8月,我调到汝南县委宣传部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为了多发稿,就带一些稿件到《河南日报》编辑部送稿。属于工商经贸类的稿件就到工商处呈编辑审阅,属于农村、农业、农民类的稿件就找农业处的编辑修改。在农业处办公室,我看到一位身材稍胖、和蔼可亲的老编辑,就走到他的办公桌前,毕恭毕敬地介绍自己是刚刚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随即呈上自己的拙作。他看完以后,去掉眼镜笑着说:“其实你没有拿出稿子,听一句话我就知道你是汝南人啦!”我很是惊喜:“你咋知道的!”他说:“你的汝南口音很重,我一听就知道了,因为我也是汝南人,我叫张寅清。”我激动地说:“哎呀!我早听说过您,非常仰慕您,今天终于见到您了。”他并没有什么虚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就针对我稿子的写法和内容,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只留下一篇《汝南县食品工业大步发展》的消息。之后,他才问我:“你住下了吗?”我说:“已住在《河南日报》招待所了。”他说:“好!好!晚上我去房间看你。”
到了夜晚,我正在住室里修改稿子,听到敲门声,便迅速开门。张寅清叔叔果真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大牛皮纸信封。他坐下后,从信封里掏出一本《河南日报通讯》、一本《通讯员写作入门》、一本《消息写作指南》,递给我说:“今天我在办公室里听到家乡的口音,见到家乡的人很高兴。知道你刚到宣传部搞新闻报道,顺便给你带几本书,抽时间看看。”我当然深表感谢。之后,他就开始介绍他在老家汝南县城小时候的艰苦生活以及在汝南高中上学的情景。随后,他又问北城门、悟颖塔、大成殿修复了没有?因为他曾帮助县里向省文化厅要过这些资金。又问一些县领导、他的老同学和他熟悉的几位老同志的情况。看来,张寅清叔叔对家乡真的很关心、很了解,也很有感情。当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从此以后,我们彼此因为乡音相识,因为乡情相连,成了“忘年交”。我所写的稿件大都寄给他,由他修改后,再投寄到其他报刊,从而使我的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我每次到郑州送稿也好、办事也好,总是先到张寅清家里坐坐。当他退休后,仍然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用他的话说:“在外工作的人见到家乡的人倍感亲切,听到乡音异常兴奋。”我想,不止是他一个人,也许很多人都是这样吧!
乡音,作为语言的一种,应该和世界上各种语言一样平等对待。毛泽东的湖南话表明他来自三湘大地,邓小平的四川腔显示他出于巴山蜀水……乡音指明了一个人的故乡和来路,有着非同寻常的文化人类学的意义。
这些年来,我为克服方言重的问题,无论在哪里工作,还是到哪里去,尽量避免方言的出现,但不经意间还是要流露出来的。因为汝南话分为几个区域,西南部的几个乡,总是把“红”叫成“冯”,把“伟”叫成“V”,把“工分”叫成“工灰”……北部的一些乡习惯于把“黑”叫成“歇”,把“客”叫成“Kiye”,把“水”叫成“菲”,把“书”叫成“福”……所以,只要是汝南人,稍微不注意,汝南口音就暴露出来啦!其实这也没啥,出了驻马店,凡属于驻马店管辖的都是驻马店老乡,出了河南省,河南人也都成了老乡了。不管怎么样,听到乡音就有一种亲近感,听到乡音就有一种安全感。乡音是与陌生人沟通的通行证,会使乡人相识、相知、相亲,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进步、相互发展。
□ 王太广
责任编辑:律凯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