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瓜
□王太广
小时候,我记得俺村东头的斜尖地是生产队的菜园,种的黄瓜叫“一串铃”,也叫“地黄瓜”,因为产量低,后来就不种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菜园里种的都是搭架子的“大青把”和“手榴弹”黄瓜。
菜园临着河沿,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地。园匠韩凤启,外号“老镢头”,虽然说话不中听,但人很勤奋,我经常看到他在菜园里挖地、打畦、除草、浇水、施肥、摘瓜……十多亩地的菜园,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队长曾派我母亲和大菜婶、娄纪英婶几个妇女帮助他在菜园里干活。我没事时经常跟在母亲后边玩,看她们怎样干活。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每年这个时候,“老镢头”就把葫芦里放的黄瓜种取出来,泡到小红盆里,盖上一个破棉被,放在床头捂。没等几天,黄瓜种就生出了芽。
“老镢头”把黄瓜芽起出来分别放到几个妇女拿的蓝圈碗或大海碗里,然后,到菜园留好的黄瓜畦里刨好等距离的埯子,浇好水,再用筷子把黄瓜芽儿一个一个栽进不深不浅的埯子里。
“老镢头”对几名干活的妇女说,黄瓜种生出来的芽,是黄瓜苗的根,用筷子下的时候,一定要把芽儿直立着插进埯子里,千万别碰断了,不然的话,长出来的黄瓜是苦的。
黄瓜长得快,全靠水车带。菜园南边紧靠河沿的地方有一口井。井台上有两块宽大厚实的青石,两边码着青砖。青砖上长着缕缕青苔,缝隙间生长着几棵枸杞藤和杂草,给沧桑的古井增添了些许生机。井台上架着生铁铸造的水车,非常笨重。
我路过时经常看到,蒙着眼罩的毛驴拉着水车木杠在井台上不停地转动。木杠的转动带起水车牙盘的转动,缚在圆型牙盘上的铁链子随之滚动,齿轮之间咬合时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到橡胶皮垫不断地将水从井下通过长长的铁皮管子逐渐地往上汲,然后源源不断地流进井口上的水簸箕里,再像小溪一样涓涓地流淌着,流入菜园浇灌黄瓜和其他蔬菜。
浇灌后的黄瓜长得水灵灵的,浑身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脑袋上长着一朵淡黄色的小花,散发着一股鲜嫩的清香。我每次路过那里,闻着那淡淡香气,看着那嫩嫩的、碧绿的黄瓜,嘴角就流出口水来。
想吃黄瓜得等生产队分瓜,分一次黄瓜不容易,得积攒到一定的数量,直到嫩黄瓜变成了老黄瓜时,“老镢头”才让几个妇女清早起来把一根根黄瓜摘下来,装进大筐里,然后倒在水车旁的空地上。我们小孩子看到此景,兴奋得像过节一样,奔走相告,纷纷回家拿篮子到菜园里分黄瓜。
不一会儿,大姑娘、小媳妇、老头、老婆们边走边说,后边还跟着一些小孩,三三两两,前呼后拥,陆续来到菜园。
我把黄瓜拎回家,母亲用凉水洗了洗。嫩的让三姐和我直接吃,不老不嫩的切成丝或拍碎,与蒜泥一起搅拌着吃蒜面条。那根又长又粗又笨的“黄瓜瓢”,吃着酥脆,嚼着有点儿发酸,母亲就把它切成条、切成块,或腌制,或与苋菜、香菜、洋柿子一起熬熬成酸溜溜的汤,开胃提神。
那时候,我吃的嫩黄瓜虽然不甜,但吃了之后嘴唇凉凉的、麻麻的,孩子们在一起时纷纷把舌头伸出来看,全是绿色的。那时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如今上哪儿找呀?
责任编辑:律凯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