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
□王太广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支英雄牌钢笔,每每看到它,一段久远的往事就会从记忆的河床里泛起。
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让我们用钢笔写字。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钢笔,我只好用蘸水笔。蘸水笔的最大问题是离不开颜色水瓶,上学时端着走,如果瓶盖拧不紧,水就会泄漏,弄得书包、书本、作业本或手上都是蓝颜色。每当看到别人用钢笔写字时,我心里就非常羡慕,一直期盼着自己也能拥有一支钢笔。
我一有空就会跑到水屯供销社百货门市部的玻璃柜台前,看里面摆放的一支支钢笔。父亲知道我的心思后,卖了攒好多天的鸡蛋,到水屯供销社百货门市部花九毛八分钱给我买了一支通身亮黑、泛着光泽的中原牌钢笔。笔帽和笔杆是对丝旋拧的。笔杆内有一笔囊,是由薄皮橡胶制成的,用来吸进和储存墨水。裸露的笔头像盾牌,两把大刀背靠背,下面有笔舌头。笔头和笔杆相连,一并装入笔帽。笔帽上有一圈白色的箍子和金属挂钩,放学后我把钢笔帽上的别扣挂在上衣的口袋上。那天中午下起了大雨,我没带雨具,一路飞奔。到家后发现胸前的钢笔只有笔帽还在口袋上挂着,笔杆已经不见了。我气得饭也没吃,边哭边一路回头寻找,哪里还能找到?后来才知道,这种钢笔有个缺点,就是对口的螺旋丝只有两三圈,拧紧了容易滑丝,拧不紧容易松动,不注意笔身和笔帽就两分家了。第二天中午,家住陈楼大队贾庄生产队的贾改名来到俺家,他是生产队会计,我叫他表叔。当听说我丢笔的事情后,立马把他胸前衣兜上别的钢笔取下来交给我。那是一支英雄牌钢笔。笔帽银光闪闪,笔杆呈墨绿色。笔帽与笔杆是推拉式,不用旋拧,非常方便。笔头是铱金包尖的,非常坚硬,在纸上画几道,不粗不细,下水很利。握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身价不菲的感觉。我如获至宝,兴奋无比。为了防止钢笔丢失,我格外小心,晚上睡觉时也不敢大意,把钢笔放在枕头旁,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伸手摸摸钢笔。有一天,水屯完小校园里来了一位给钢笔刻字的老汉,我花了5分钱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钢笔上。
钢笔虽好,时间长了笔尖被磨秃了,写字的时候使劲甩一下才能继续写。我只好到水屯集市上找修钢笔的。修钢笔的摊子很简单,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只木箱。木箱内分成好多格子,里面摆放着各种修钢笔的工具和配件。老师傅先问我的钢笔有什么毛病,然后开始检查和清理。他坐在工作台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然后用刀片慢慢清理淤积在笔尖和笔舌头上的墨垢。因为钢笔尖是分叉的,他先用手捏捏,然后拿小锤子敲敲,用砂纸磨磨,小镊子夹夹,最后用水清洗笔囊,甩干后放进墨水瓶里吸水。让我在纸上写几个字,感觉那笔尖落在纸上润滑多了,写着也顺了,他向我要了一毛钱。
钢笔是写字的物件,也是传情的礼物、励志的奖品、收藏的珍品。1982年2月16日,我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三好学生”时,除了奖章、证书外,公文包里就有这支精致的英雄牌钢笔。近年来,还有一些人专门收藏各式各样的钢笔。
一个物件被收藏,说明其虽过时,但仍有其重要价值存在。钢笔曾经取代了毛笔,而中性笔又取代了钢笔,但人们的钢笔情结仍在,如我,正对手中这支老旧的钢笔抚摸不已。
王太广专栏:回望乡村
主要内容:回望乡村风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内涵。
个人简介:王太广,河南汝南人。生于贫困农村,饱尝生活艰辛,他的作品通俗自然亲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等报刊上发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分别开有专栏。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