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缝纫机
□王太广
王太广专栏:回望乡村
主要内容:回望乡村风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内涵。
个人简介:王太广,河南汝南人。生于农村,饱尝生活艰辛,他的作品通俗自然亲切。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等报刊上发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分别开有专栏。
中秋节去二姐家,发现堂屋西间的窗台下仍摆放着那台“皇冠”牌缝纫机,让我触物生情。
上世纪70年代,缝纫机作为“三转一响”中的“一转”,还有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统称“三转一响”。谁家有了这四样东西,定是被人们所羡慕的家庭。“三转一响”不仅是多数家庭为之向往、为之奋斗的目标,还是众多姑娘找对象提出的上限要求,更是无数年轻小伙子望洋兴叹的难题。
在那个一切凭票供应的年代,谁要是能搞到一张缝纫机“购物券”,也是一件大喜事。1977年,在汝南县化肥厂工作的二姐夫崔海龙通过关系从确山县百货公司花150元钱购买了一台台湾产的“皇冠”牌缝纫机。
缝纫机是散装的,机头、机板装在纸箱里,机腿、踩板放在一个大草袋里。二姐夫把这些东西拉回家后,按图索骥把缝纫机装好,然后用布轻轻擦拭干净,给主要部件上上油。
有了缝纫机,二姐兴奋无比。她手拿一轱辘蓝线放到缝纫机上安线圈、换底线、调底线面线、插上针、穿上线,双手按着一块布往前推,双脚踩动缝纫机的踏板,“咯噔咯噔”地响起来。我站在一旁新奇地看着,那跳动的针线就像跃动的音符,那脚踏板就像有节奏的节拍,整个缝纫机缝纫的过程就像一首欢快的歌儿。
二姐家有了缝纫机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谁家买了新布都会拿着往二姐家跑,二姐从不推辞。那些爱美的小姑娘、小伙子衣服破了,也拿去让二姐缝补,二姐从不拒绝。谁家的小伙子要相亲,想借台缝纫机显摆显摆,二姐也欣然同意。谁家要娶媳妇,二姐就缝个枕套、门帘、窗帘,绣上花草图案送去,以示祝贺。谁家添了宝宝,二姐就用碎布做成小帽子、小背心、小兜兜、小围嘴之类的东西,以表心意。有一次,一个媳妇趁二姐不在家,偷偷地拿衣服缝补,因她不会使用,让针“吞”在缝纫机里。二姐回到家后,发现此情,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拆开机头,轻轻地把线团清理掉。
二姐的缝纫机整天闲不住,时间长了,毛病就出来了。有时皮带松了,错位了,就要把皮带绕回轮子里。过一段时间,还要加点缝纫机油,这些小活,二姐一般不找别人,自己就干了。
家里有台缝纫机,在农村人眼中就多了件贵重物品,不仅去二姐家看热闹的人多了,而且想用缝纫机做活儿的人也多了。缝纫机踩板的响声就像机关枪一样,也成了他儿子春领想玩的工具。只要二姐不在家,春领就空踩着缝纫机玩。听着那“咯噔咯噔”有节奏的转动声,他边蹬边笑,兴奋极了。有一次,他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找一块废布,双脚踩动缝纫机的踏板,双手一前一后地按住布,随着缝纫机的转动把布不停地向前推。有一次他在穿针眼的时候,无意中踩动了踏板,针猛地扎透了他的大拇指,顿时,手指上冒出一大颗血珠子,然后就有更多的血飞快地溢出来。他害怕极了,放声大哭。奶奶闻声赶过来,煞白着脸为他止血包扎,边包扎边嘟噜着:“八糊涂孩儿呀,你没事捣鼓它弄啥哩!”从此,春领再也不去玩缝纫机了。
缝纫机不用的时候就把机头收进台面里,上面是平平整整的一块。外甥、外甥女时常趴在上面写作业,有时累了,会拉开抽屉翻里面的东西玩一玩。其实,也就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轱辘线、扣子、碎布、剪刀之类的东西,这对小孩子来说,既是下意识的动作,又有着一种寻宝的感觉。
二姐家的这台缝纫机已经有40多年了,现在用得虽然不多,但机头仍然锃亮润滑,台面的木质依旧平滑光亮。每当二姐擦拭缝纫机时,就会感叹地说:“过去的穷日子就是靠它缝起来的啊!”
责任编辑:律凯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