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专题

甘肃手艺人17载制2千多张傩面具 冀古老文化亲近民众

2019-04-17 17: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甘肃兰州城边,一处不起眼的房屋内挂着一排面目狰狞的傩面具,甘肃民间手艺人马正德端详片刻后,返回工作台前,对此前的图稿进行补色,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将在木料上呈现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傩面具。

甘肃手艺人17载制2千多张傩面具冀古老文化亲近民众    甘肃民间艺人马正德对图稿进行补色。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4月17日电 (艾庆龙 李亚龙 杨艳敏)甘肃兰州城边,一处不起眼的房屋内挂着一排面目狰狞的傩面具,甘肃民间手艺人马正德端详片刻后,返回工作台前,对此前的图稿进行补色,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将在木料上呈现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傩面具。

上述情景,对于痴心傩面具17载的马正德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他虽记不清耗费了多少图纸和木头,但周祖傩、军傩以及四大名著人物等2千多张傩面具记录着这份努力和热爱。

图为甘肃民间艺人马正德所画的《水浒传》中杜迁人物图稿。 杨艳敏 摄图为甘肃民间艺人马正德所画的《水浒传》中杜迁人物图稿。 杨艳敏 摄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以木雕成形,然后敷彩上色,表现出粗犷朴拙、庄典华丽,是较为原始的面具造型,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祛灾纳祥的吉祥象征。

2002年,大学毕业的“艺术生”马正德在报纸上,偶然间看到傩面具,加之从小受民俗社火影响,对此产生了兴趣,便踏上了学习傩面技巧之路。

“当时,都不认识傩这个字,单纯感觉有趣。”马正德学习之路并未一帆风顺,作为“艺术生”他学习的第一件事竟是磨斧头,“心中多有不愉快,但依旧选择去磨”。

甘肃民间艺人马正德展示制作的傩面具。 杨艳敏 摄甘肃民间艺人马正德展示制作的傩面具。 杨艳敏 摄

“看似磨斧头,其实是在磨耐心。”马正德介绍说,傩面具的制作并非简单之事,需沉下心来,阅读大量史料和民间故事,梳理面具细节的寓意,然后做出图稿,按照其稿,选木制作,从打胚到上色便要16道工序。

从神话人物到四大名著中的代表人物,再到十二生肖……马正德制作傩面具技巧虽越发娴熟,但他发现鲜有民众了解傩面具和背后的文化。经过深思熟虑,2007年,马正德在兰州文化园区租用一间铺面,摆放傩面具,并且免费为民众讲解,“为了吸引民众,还提供免费茶水,供其饮用”。

看着日益增多的参观人员,马正德心中暗喜的同时也略带悲伤。“制作的傩面具记录着他的青春,只可参观,不出售。”他告诉记者,越来越多民众想购买傩面具,而愿意学习其技巧的人却寥寥无几。

迫于生活压力,经营5年多的铺面关门,消失在人声鼎沸的街道上。原本钻研傩面具的马正德也开始分心做雕塑,所挣钱财除维持生活外,多数支撑他继续研究傩面具。

“傩面具是一种技艺,也是古老文化的记录,不能被遗忘,需要有人传承。”马正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建成傩博物馆和成立傩文化协会,使古老的傩面具飞入寻常百姓家,“最大心愿就是通过傩文化,让民众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完)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