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历史 文史研究

历史传说在东岸

2019-01-11 08:57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琳琳说起光武台,家住上蔡县东岸乡的村民无人不晓:刘秀被王莽追杀,途经上蔡,受到上蔡人的全力支持和保护,留下了卧龙岗、跪马桥、麦仁店、洙湖镇、枯

□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琳琳

说起光武台,家住上蔡县东岸乡的村民无人不晓:刘秀被王莽追杀,途经上蔡,受到上蔡人的全力支持和保护,留下了卧龙岗、跪马桥、麦仁店、洙湖镇、枯河、光武台等众多历史遗迹,每一处遗迹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典故,至今为上蔡人津津乐道。

千年石桥

光武台上故事多

光武台景致怡人

1月9日,大雪飘然而至。在上蔡县东岸乡人杨国涛老师等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东岸乡杨庄村,在村东头见到了众人所说的光武台。

因时间久远,光武台显得有些破败。大家拾级而上,光武庙才露出真容。据说,当年的光武庙不仅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山门还悬挂着光武帝刘秀的亲笔题词“建武英风”。据《大清一统志.上蔡县志》载:(光武台)世传汉光武所筑,今东岸镇有光武台,台上有井,名光武井。光武台高约7米,南北长约90米,东西宽约50米,1983年经文物部门考察,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198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国涛的祖祖辈辈都在光武台旁生活,那是他童年的摇篮。在他的记忆中,光武台四面环水,垂柳依依,百鸟云集,让人心旷神怡。前门楼阁,砖砌拱门,重檐叠壁,刻有六兽祥鹤。它雄踞在光武台的正前方,俯视着沃野千里的农田,门匾上刻着“建武英风”四个大字。

杨国涛曾写道:光武台整个门楼巍峨挺拔。门内两侧有清代探花程元章的题字,弥漫着浓重的文化气息。清中期,香火最旺,有三间大殿,塑有神胎。中间刘秀,左火神,右观音,偏殿是送子娘娘。东廊房住有和尚,西廊房有文化墙,有壁画和历代士人的题字。不幸的是民国三十一年,东西廊房倒塌无人修缮,从此香火凋零。“文革”时破四旧拆除了上面的所有建筑,在上面建了光武学校。

杨国涛说,再多的优美辞藻都难以形容他儿时对光武台的钟爱之情,当时白鹭飞渡、莺歌燕舞、彩蝶云集不足以形容;青碧浮萍、荷叶莲藕、蛙声如潮难以表达,在残墙断壁间延续出多少动人的历史故事。

两坑的蛤蟆差别大

记者在光武台采访时,村民杨心朋讲起了一段他耳熟能详的故事:光武台的东西侧有两个大坑,坑里有许多蛤蟆(蟾蜍)。刘秀当年渡过洄曲河,见河边有一高台,林木葱葱,池水荡漾,身困体乏的他便躺倒在台边的树荫之下……

这里是洄曲河码头上的存粮之所,刘秀刚躺下就做了个梦:他梦见莽军扑到自己身边,刀枪齐下,吓得他大叫一声醒了过来……

醒后,刘秀抬眼一看,一群莽军真的围了上来。他顾不得多想,一头钻进了身边的草丛……

莽军随即蜂拥而上,却不见刘秀的踪影,就放一把火把粮仓点着了。

原来,刘秀钻进草丛后就一下掉进了杂草掩口的深洞。等莽军走后,刘秀怎么也爬不上来。求生的欲望促使他拼命地乱拱乱钻,最后竟然在洞的东南角找到了一个能爬出的暗道。

刘秀爬出暗道一看,外面是个长满莲荷的水塘。

塘里的蛤蟆见钻进来一个人,就咯咯哇、咯咯哇地乱叫,刘秀又惊又怕,低声说:“蛤蟆啊!你别叫啦,你跑到别处叫去吧。”说来也怪,刘秀说后,坑里的蛤蟆真的不叫了。据当地人讲,现在光武台东坑里的蛤蟆还是不会叫,只是干咕噜;若跑到西坑里,就能叫得震天响。

千年石桥坐落在此

光武台旁边西南50米处有座古石桥,这座石桥已经一千多年了。

古石桥是用十六块青石板和十二个石磙搭砌而成。桥宽三米,跨度一米五,坐落在坑嘴的小溪口上。

小桥的上面是用七块条状的青石板铺设而成的。桥孔下面同样是用七块条状的青石板铺垫,两壁下面是用青砖垒砌,上面各用六个硕大的石磙构筑。石磙上面两边各有一块,长条状的基石扣在石磙上,两头有突出的揽扣。桥面上的七块青石板刚好能放进揽扣,非常平整。桥口上游方向有安放水闸的凹槽,这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这座桥原来并不在这里,而在北面四十米处的古道上。1958年大跃进时,为了扩大坑塘的蓄水面积,人们挖掉了古道,绕道坑塘的南岸,这座古桥也被搬迁到这里。

杨国涛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家里一位长辈就常念道“石桥净宽八尺多,玉石栏杆金小鹊”这两句话。他曾经不解,自己小时候已没有栏杆了,桥的两边只有两棵大柳树,每到夏季上面坐满了乘凉的人。

长辈们说,古桥坐落在当时繁华的古道上,常有成群的赶脚人喊着号子,推着红车挎上帮带吱吱地匆匆走过。也有的在这里停下,给车轴膏上棉油,到桥下洗把脸,喝一碗光武井中的甜水,蹲在桥上歇上一个时晨。也有上任的官员,坐着轿敲着锣从这里经过……

按当时的运输条件,只有水运才具备运送成吨重的石块,这就是洄浀河断流之前,按那时算石桥已存在一千多年了。

历史文化代代传

杨国涛说,每次回家,他都要到光武台看看。有时候会遇到信徒跪地祷告,他静静在一旁听他们低声参褝。每到节日里,庭院里香雾缭绕,旌旗飘飘。古砖旧瓦的碎片,和那火烧碳化的粮食都诉说着千年的往事,厚重的历史文化牵系着每一位村民的心弦。殷殷的乡情传承一代又一代。

“每年的阴历二月十一,这里就会举办庙会,5天4夜,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杨心朋说,庙会的规格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规模令人叹为观止,可以排十几里地,这也是乡亲们联络感情、传承历史文化的纽带。

在光武台上,记者看到了许多炮竹燃放后留下的痕迹。红色的炮纸预示着村民红红火火的日子。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