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金融 财经新闻 金融视点

断供潮?假的!真相或为炒房客“苦肉计”

2018-12-28 14:52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对于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断供潮”三个字杀伤力巨大。

对于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来说,“断供潮”三个字杀伤力巨大。当前房价涨幅持续收窄,个别城市甚至微跌、首套房贷利率上浮见顶,未来房价可能继续走低的预期正在变强。正是在这个趋势将显未显的微妙时刻,假想式断供潮的传言,出现了。

12月16日,一位微博名为“苏州玉山闲人0512”的用户发布微博称:今天淘宝司法拍卖全国的房子已经达到1022197套,比十天前的1007752套增加了14445套,平均每天增加1400多套。随后该用户又于12月25日再次发文称,当日淘宝司法拍卖的房子总数是1035477套,比12月20日的1030456套增加了5021套,保持每天增加1000套的水平。

而其后的点评截图,则有“说明断供潮已经来临……”的夸张表述。一时间围观者众多。

《证券日报》记者昨日从司法拍卖·阿里拍卖上了解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上正在进行拍卖的全国住宅用房仅有4351套,即将开始拍卖的住房也才只有23219套,远远不及上述所说的超10万套住房。

即使上述数据为真,其跟“断供潮”的距离,也隔着一条扭曲的逻辑线。

《证券日报》记者就此向一位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进行求证。当记者说明致电理由后,该人士对记者回应的第一句话便是“没听说过出现断供潮现象,也不可能出现断供潮。”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通过司法拍卖的住宅房产,其来源有很多种。比如依据判决书,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的财产;或者是依法没收的财产。除此之外,便是在民事执行过程中查封、扣押的财产。

“假设刚刚说到的数据是真实的,也不能由此就断言断供潮来了。”该人士语气略严厉地对记者称,这样的言论既没有逻辑性,又没有责任心,甚至可以说是凭空想象的,是极为荒谬的。更何况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极为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记者在朋友圈中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位购房者在深圳房价最高位时,通过加杠杆的方式买了房,首付款仅为20万元,按揭贷款金额却高达320万元。由于其从事的是金融服务行业,在市场行情不算特别景气的现在,该购房者的月收入较买房时期明显缩水超六成,叠加目前房价的下跌,正在考虑放弃该住房。

极低的首付、极高的杠杆,可以说是诱发断供潮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要注意的是,从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购房首付比例还是很高的,并且在银行贷款审查过程中,更是全面排查购房者的信贷偿还能力,与此同时,尽管早前市场中出现了一些违规操作,诸如首付贷等方式,但也被监管部门紧急叫停且一直从严管控。

在记者看来,即便市场中真的出现了一些断供潮的个例,多数情况下也是由于炒房客难以承受通过加杠杆这种方式大量买房,进而造成所要面临的囤房压力,而出现断供现象。所以,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市场会出现断供潮现象。在这里,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切莫让假想式断供潮的传言,加剧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记者 杜雨萌)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证券日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