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历史 人物

末代皇帝溥仪曾是个文学青年

2018-11-19 08:25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yjh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青年溥仪。末代皇帝溥仪少年时在紫禁城里深居简出,生活很单调。为了摆脱孤独、苦闷的宫廷生活,他曾醉心于文学创作。但帝师徐坊、陈宝琛等人对溥仪的文学写作漠不关心,一

wangy181180.jpg

青年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少年时在紫禁城里深居简出,生活很单调。为了摆脱孤独、苦闷的宫廷生活,他曾醉心于文学创作。但帝师徐坊、陈宝琛等人对溥仪的文学写作漠不关心,一切听其自然,溥仪的诗文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三希堂偶铭》套用《陋室铭》

十三四岁以后,溥仪阅读了大量古代非主流的文学作品,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开始模仿这些作品,编造了一些传奇故事,并自己绘制插图,自娱自乐。15岁那年,溥仪从先祖康熙、乾隆的诗文集中,受到感染与启迪,开始在诗赋上下工夫。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的诗作越写越多,渐渐对向外界投稿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曾模仿并套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一篇《三希堂偶铭》: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惟吾祖謦。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希,无心慌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这首诗后来在上海《逸经》(1936年3月创刊)杂志上披露出来。

用邓炯麟的笔名发表诗作

1922年初夏,溥仪曾把一篇共8行、40字的五言诗,题名为《鹦鹉》的新作,用邓炯麟的笔名,投寄上海一家小报《游戏日报》,皇帝的诗作破天荒地见报了。接着他先后又寄出一篇分上下阕、每阕4行的七言诗《浮月》和一篇共8行的七言诗《荷月》,这两首七言诗很快又被该报采用了。据说《游戏日报》编辑部曾多次设法打听这位署名为邓炯麟的诗人是何许人也,始终一无所获。

这些诗的发表对少年溥仪投稿热情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曾给溥仪当了5年英文教师的庄士敦特意把溥仪在《游戏日报》上发表的《鹦鹉》《浮月》《荷月》3首古体诗译成英文,并收入他的代表作《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他在该书中指出:“这位化名邓炯麟的诗人是清朝的皇帝,现在我将真相披露出来,可能中外人士都会为之惊讶。”他还说,“皇帝在报刊上发表他的诗作的时候,仅16岁,这是一个作诗才华含苞欲放的年龄。”以此来炫耀他的这位皇帝学生具有所谓“非凡的诗人气质”。

“山寨”诗把庄士敦蒙在鼓里

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行文老辣,颇有文采。初版于1934年的伦敦,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其扉页题字:“谨以此书献给溥仪皇帝陛下。”落款:“他的忠诚与依恋的臣仆及教师庄士敦。”溥仪也曾为庄士敦的这本书作序,其中写道:“庄士敦雄文高行,为中国儒者所不及,此书既出,预知其为当世所重必矣。”师徒二人,颇有一唱一和之势。

后来做了平民百姓的溥仪在他写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透露,他当年给《游戏日报》投稿用的那3首古体诗,原来是抄袭明代一位诗人的作品。他的3首“山寨”诗,不仅蒙骗了《游戏日报》的编辑,连他的英文教师庄士敦也始终蒙在鼓里。

(摘自《文史博览》 刘继兴/文)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