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 平舆县

土楼不再土

2018-10-15 08:10 来源:驻马店网 wh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张振立我的老家土楼是平舆县阳城镇的一个自然村,改革开放40年来,这里所发生的变化,说“天翻地覆”也不为过。周边及其远方的客人来过土楼以后,都说土楼不再

□张振立

我的老家土楼是平舆县阳城镇的一个自然村,改革开放40年来,这里所发生的变化,说“天翻地覆”也不为过。周边及其远方的客人来过土楼以后,都说土楼不再土!

土楼不再土,首先是指它人居环境的变化:曾经的旧村庄变成了新花园,土坯房变成了两层楼,污水坑变成了荷花池。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村名虽然叫土楼,可全村人谁也没有见过土楼的模样,因为从民国末期被焚之后,全村就再也没有建过楼房。住楼房,是村民做梦都不会想的事情。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村经历“75·8”大洪水已经3年多了,可还是清一色的土坯房、茅草屋,连个瓦檐边、砖包墙的人家都没有。现在呢,几乎所有人家都住进了楼房,过上了水电俱全的生活。其室内窗明几净,家具布置一点也不输于城市居民。农家小院内鲜花盛开,四季芬芳,没有流淌的污水和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乱放现象。虽然没有大城市有钱人家的别墅豪华,但温馨实用,家的味道特别浓。一个四五口人的家庭,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是再普通不过的了,还外带厢房四合院。虽然也有个别没有盖楼房的,但那都是在城市里买了住房、长年定居在城里的人家。村子四周的坑塘,前些年里面的水又黑又臭,池塘水面浮满了垃圾,走过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近年来,村民们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加强了环境治理,坑塘里种植了莲藕,水变清澈了,池面的垃圾消失了,变成了一朵朵漂亮的荷花,有红的、粉红的、黄的。一到夏天,绿风扑面,花香盈村。池塘的风一吹,清香扑鼻而来,各种各样的鱼在碧绿的荷叶间游来游去,村民们有空闲时常来赏花观鱼。村子绿树环抱,美丽整洁,村外沃野良田,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昔日贫穷落后的土楼村,现在已经是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就在前不久,几户几年前搬到城里的村民又搬回村里来了。

土楼不再土,也指它劳动工具上的变化:土犁子、土耙变成了拖拉机、旋耕机,木耧、镰刀换成了播种机、收割机。

上世纪70年代末土地才开始承包,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养牲口,用于农耕和运输。犁地、耙地当然还用传承了数千年的土犁子、土耙,收割靠镰刀,播种用木耧。架子车是当时农村新兴的最时髦的农用工具,村子里家境好的人家,才有一辆架子车。村民们朝自家承包的责任田里送肥料,从田里往场院中拉庄稼都用它,还有一些人家买不起架子车,就趁亲友或邻居人家歇工的时候借过来使用,都是一村一族的,大家都姓张,只要张嘴了没有不答应的。就这样你帮我我帮他,把苦日子度过去了。那时,人拉犁子、拉耙的现象虽然没有了,但还有人拉耧播种的情况。我那时在后刘公社的中学教书,秋忙假期间就多次和家人一起拉耧种麦。再看看现在,犁地有拖拉机,耙地有旋耕机,播种有播种机,收获有收割机,几乎所有的农活都不用人力了。常年在家种地的那些人家,都有了自己的拖拉机、播种机了,耕、种、收全部机械化了,再也看不到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苦巴巴的场景了。全村的农忙季节,田野里马达轰鸣,三五天光景也就过去了。农家亲友们坐在田头抽根烟的工夫,一块地就在机器的轰鸣中忙活完了,想想都是惬意。剩下的都是闲暇的日子,亲友们昨天赶东集,今天赶西集,享受自由而轻松的农家乐。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都把自家的土地转租,或者干脆交给亲邻耕种。谁不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呢?

土楼不再土,更指它道路交通上的变化,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自行车变成了小轿车。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村外的道路全是泥土路。村民走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中街道上猪、羊、鸡、鸭的粪便满地皆是,即便小心走路,也总是踩得两脚肮脏。最害怕的是夏天连阴雨,污水横流、泥泞遍地,出门根本不敢穿鞋,否则一脚踩下去鞋子就陷里面了。我就多次身临其境,受到过这样的“热情款待”,至今记忆犹新。至于交通工具,那时候全村就一户人家有辆自行车,还是城里亲戚家用旧了舍不得扔掉送给他家的。1980年,我考入汝南师范在民师班上学,家里没有钱买自行车,周末来回都是蹭我同学的自行车。直到1982年民师转正发工资了,我才买了一辆飞鹰牌自行车,估计应该是我村第一辆新自行车。再看看如今全部硬化的村道,宽敞、干净、整洁,两旁错落有致、漂亮整洁的小楼就是村民的家。村外的道路更是平坦畅达,加上四季不断变换色彩的田野风光,真有人在画中走的感觉。每到逢年过节,土楼的村民们开着一辆辆各地牌照的漂亮小轿车从外地赶回来,把村中村边的道路和空场地都停满了。我没有具体统计到底有多少辆,但至少是每户一辆。我的儿子、女儿虽然都是上班族,和那些经商的亲友没法比,但也都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回到村里一打听,没有听说谁家没有小轿车的。

土楼不再土,还包括它精神风貌上的改变:家家都有大学生,人人脸上充满阳光,生活变得自信而幸福。

改革开放之前,村里文盲很多。有一些文化人,绝大部分也是在队办扫盲班脱盲的。我的一个堂哥初中毕业后不久,就接到了大队通知到队办学校做了民办教师。他后来经过民师召转,还当上了乡联中的副校长。我和另一个堂哥1972年底高中毕业,在村中属于最高学历,是村民眼中不可多得的“才子”,宝贝疙瘩似的对待。大队马上让他出任生产队队长,让我出任大队团支书还兼小队会计。再看看现在,村里高中毕业的青年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大专以上学历,家家都有大学生,而且好多家还有两个,大学生在村里早已不稀罕了。我堂哥的一双儿女都是大学毕业,一个在上海工作,一个在西安工作。他弟弟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大学毕业,兄弟俩不但都在上海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给老两口在驻马店市买了住房,让两位老人常年在市里居住,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见见亲友、走走亲戚。留在村里的村民,也都自觉地提升思想和认识,创建美丽和谐村,争做文明新村民,大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婚事新办、喜事节办、神事不办,精神风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人脸上充满阳光,生活变得自信而幸福。

土楼不再土的四大变化,我只能表面粗略地加以叙述。想要更细致、更详尽地了解它,我只能和大家聊聊我家。以我家为例,再次例证它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承包之初,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四季,我妈妈在家里料理家务,祖父喂猪、放羊,父亲则领着他的儿子、儿媳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在我家分得的18亩多田地里播种耕耘。收获的日子,看着大包小包的粮食垛成高高的粮囤,一家人的欢笑都写在脸上。农闲的时候,会铁匠手艺的父亲则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带领我们兄弟半夜就起身,生火打铁。红彤彤的炉火,叮叮当当的铁锤敲击,宛如一曲有动感画面背景的致富歌。那时,我和二弟都已娶妻生子。我有了两个孩子,二弟也有了一个孩子,三弟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四弟、五弟还在上学。当时,我刚从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在公社联中教书,月工资四十几元,星期天还可以抽空从十多里外赶回来,帮家里干些农活。四个男人同心协力挣钱养家糊口。仅仅四五年时间,我家已经盖起了四间红砖大瓦房、两间厢房的四合小院。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还在三间主房之侧设计另起了一间二层小楼。这是我们土楼村从民国末期被焚毁后第一次建楼。它的出现,让方圆十里八村的百姓看着眼红,更看到了农民通过辛勤劳动也能发家致富的希望。一个14口之家,住在这样一个四合小院里,虽然还不是太富裕,手头也没有多少积蓄,却也解决了衣食温饱,吃穿不愁,其乐融融。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政策越来越好,路子也就越走越宽。祖父、父母已先后去世,四弟、五弟都长大成家,我们这个家也就一分为五。

从我这个家庭和我老家土楼村40年的变迁,你不但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农民的整体发展变化,而且还可以感受中国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向城市进军的挺进速度和稳固成效。

最近回乡,和亲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起土楼村的未来,不光要不土,还要更美丽、更幸福,大家就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相互鼓励:“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敢而笃行的人。”亲友们那份自信和开朗的笑声,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读过的《可爱的中国》一文:“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责任编辑:wh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