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豫琳:天生我材必有用
摘要:□晚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赵清坡 冯华豫 文/图名誉遐迩的盘古圣地物华天宝,蜿蜒流淌的泌水滋润着人杰地灵的泌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美丽的沃土上,历史曾造就了思
□晚报记者 王莹 通讯员 赵清坡 冯华豫 文/图
名誉遐迩的盘古圣地物华天宝,蜿蜒流淌的泌水滋润着人杰地灵的泌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美丽的沃土上,历史曾造就了思想家范缜、诗人范云、书画家吕佛庭等杰士,成为泌阳人的骄傲。而今,已过知命年的周豫琳以其浓厚的文艺情怀和斐然的成绩,成为泌阳当代文化先锋。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去了解他那不平凡的人生。
个人简历:
周豫琳,原名周玉林,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文学专业副研究馆员,中国民协、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泌阳县作家协会主席,泌阳县七至十届政协委员。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学时代,因几篇习作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推广后,“傻大憨”的周豫琳就爱上了文学。1983年夏天,高中毕业后,周豫琳和同乡文学青年邓敏、赵建林、李钊等人共同创办了此后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民间文学社团——“春蕾文学社”,任社刊《春蕾》主编。当年秋天,他的处女作短诗《九月短吟》在《洛阳日报》副刊发表;短篇小说《卖瓜姑娘》发表在周口地区《颍河文艺》报上。
风风雨雨的文学社历经十余载,刻印、打印,到后来铅印的《春蕾》编印了20多期,周豫琳和文友们历尽艰辛,众人深以为然,各级媒体争相报道,备受关注。时任中共驻马店地委书记王德政三次慕名来泌阳看望文学青年;当时的县委书记刘玉轩、县长马太阳也为《春蕾》题词并寄予厚望。
小荷才露尖尖角!1986年春天,“不安分”的周豫琳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辞去下碑寺广播站编辑的工作,和邓敏用一辆小四轮承载着简陋的行李和浓浓的文艺情结,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
“理想虽丰满,现实很骨感”,是当今社会的潮语。二十出头、踌躇满志的周豫琳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了美好的梦想。人生是刻意安排不出来的,当初的凌云壮志逐渐化为泡影。当时,县林科所聘请他们名义上为林业宣传员,实则就是让他们在一个果园队和工人们一起早出晚归,从事育苗、剪接、打农药、施肥、看园子等繁重的体力工作,且工资无保障。生活的艰辛,没有让追求梦想的周豫琳退却,道路坎坷截停不了他涉足文艺的脚步。逆境中他不忘初心,拖着疲惫的身躯进行读书和文学创作。渐渐地,他的文学作品在《奔流》、《河南日报》、《文学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并获奖,他也在泌阳、驻马店地区崭露头角。
当时,红火的光亚集团繁荣昌盛,为发展求贤若渴的总经理邢恩义,招贤纳士以促进企业发展。当憨厚踏实、才华出众的周豫琳走进他的视野后,随即被他招聘到集团办公室工作。工作中,周豫琳以厂为家,任劳任怨,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深受集团领导干部的肯定与赞赏。他在不影响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他笔耕不止、勤学苦练,为自己的文艺人生“加油”、“充电”。相继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篇,出版作品集2部,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分耕耘,一封收获!有千里马就有伯乐。
2002年初,周豫琳欣逢时任县文化局局长郭建华,经过县领导特批,把他调入县文化局文艺创作室。正是这个机遇,使一个逐渐成长的文学青年,转变为一个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从此开启了他通向文化之路,逐渐去实现他人生梦寐以求的梦想。
文学创作结硕果
30多年来,周豫琳在公开报刊发表上千篇文学作品,获市级以上奖项数十次的同时, 1998年,全国几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豫琳的诗》、《周豫琳诗选》、《周豫琳新作选》、《周豫琳自选诗》等。周豫琳的诗作《父亲的背影》等作品选入《河南新文学大系·诗歌卷》(1917~1995)、《中国当代最佳诗选》。
2005年后,周豫琳创作的组诗《诗意泌阳》30余首、歌词《锦绣泌阳》10余首,经发表或谱曲演唱后,为树立泌阳美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还写了不少反映泌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报告文学,及小品《路魂》、快板《驻马店的路》、诗朗诵《我爱你,泌阳》等一批曲艺、小戏、诗朗诵等形式的文艺作品,多次在市以上发表、演出并获奖。其中,他创作的歌词《铜山·泌水》在全市获一等奖,词曲全文录入新版《泌阳县志》。
2012年9月,周豫琳创作的散文《追忆母亲》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与杨绛、王安忆、贾平凹、梁晓声等大家的作品一并列入《中国散文大系·女性卷》,并应邀进京参加了颁奖盛典。
2017年,他创作的长篇散文《父亲的背影》发表在河南省文联《奔流》第十期上,被读者誉为“为中国现代农民树碑立传”之作。《豫琳的诗》、《咿呀学语》、《子原·子萱》等,分别选入或发表在《2015河南文学作品选·诗歌卷》、《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河南诗人》等。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纪实文学《追忆“75·8”》,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共鸣。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周豫琳还深入探索和研究文艺理论,撰写各类文艺理论作品十余篇,均在省级以上报刊、论文集上发表。他撰写的长篇文艺理论《群众文艺创作的创新与有效组织》、《大众文学的三民因素》、《诗歌的平民意识和平民的诗歌意识》、《要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等作品连续6年在省文化厅编辑出版的《河南省文化文物年鉴》“地方文化论坛”发表并获奖。有7篇获得全市、全省社科成果、学术年会、课题调研一、二等奖。
周豫琳曾说:“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诗歌诗意了我的人生。在我几十年的文学创作、成长之旅中,有很多难以忘怀,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亢奋、有怅惘、有困惑、有忧郁,甚至有绝望,但更多的是诗意,是坚守、是奋进,诗意人生自风流。”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心声。
县域文化织锦绣
周豫琳除了进行文艺创作与研究之外,还把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县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上。
2005年8月,周豫琳为配合县委、县政府申报“中国盘古圣地”命名工作,在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仅用了7天7夜的时间,编著了一部30万字的《中国泌阳盘古山》的文史资料。同时,他还为县政府撰写了数万字的《泌阳县申请中国盘古圣地论证报告》、《泌阳县盘古文化保护开发规划》、《泌阳县申报中国盘古圣地汇报材料》等,为国家文联、民协专家组考察泌阳盘古文化,命名“中国盘古圣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作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的周豫琳,冒酷暑每天带领工作人员,奔赴在乡镇的街道村头、农家田间,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采录第一手资料,建立了全县县、乡级非遗名录体系。他主编了近百万字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泌阳卷》普查资料,圆满完成了全县的非遗大普查任务。为此,泌阳县文化局和他个人都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全省非遗普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在非遗的挖掘调查与研究保护方面,周豫琳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连续参与了一至十二届的“盘古文化节”活动,撰写的近两万字的《盘古圣地话盘古》一文在报刊连续发表后,影响颇大。同时,他编著了《中国盘古圣地文集》、《盘古神话全集》两部约60万字的专著。为挖掘泌阳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建设,他还对泌阳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及文化遗存等进行了挖掘和研究。
在周豫琳的努力下,“盘古神话”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遗名录。近年来,泌阳县共申报国家、省、市非遗项目18项及市级以上传承人21人;县政府公布两批县级非遗项目148项,县级传承人120人,仅上报的文字材料,就累积长达20多字;并多次组织全县非遗项目“付庄提线木偶戏”、“河南坠子尹喜派”、“泌阳剪纸”、“泌阳烙画”、“唢呐演奏”等,到市级以上城市参加展演展示,鼓励非遗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社会,为保存传承研究非遗而尽心尽力地工作,受到全县城乡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交口称赞。
2017年冬天,周豫琳为编著《王店大装》图文集,和书画家赵清坡等一起,夜以继日地精心设计、装帧制版。年底顺利地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全市非遗保护成果无图文集的空白。
近年来,周豫琳坚持开展县域文化的调查研究,撰写不少专业研究文章,他撰写的非遗保护研究的文章《弘扬盘古文化,传承盘古精神》、《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泌阳县民间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保护》等10余篇被选入《文化与创新》、《关注河南》、《中原经济区高端论坛》、《中国群文理论与研究》等大型图书。其中有9篇获省、市奖项。他撰写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文获河南省文化厅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目前,周豫琳作为全县文学界的带头人,他的非凡业迹得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列入多种辞书,数十次获市级以上宣传、文化、文艺工作先进个人。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周豫琳敏锐把握时代的风气之先,深刻体验社会前进的准确信号,注重从实践中汲取灵感,成为一个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一个文化先锋的践行者。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