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卫计·健康 健康养生

三招助你 简单判断是否“湿重”

2018-07-12 15:23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yjh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三伏天即将到来,广医二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医师郑艳华提醒说,这个时节健脾祛湿正当令。她指出,岭南地区多湿,湿气容易伤脾,因此南方人多脾虚。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的一个

 三伏天即将到来,广医二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医师郑艳华提醒说,这个时节健脾祛湿正当令。她指出,岭南地区多湿,湿气容易伤脾,因此南方人多脾虚。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运化水湿,把身体里的水汽运送到各个地方,比如运送到毛孔通过出汗排出体外,运送到肾脏通过尿液排出。如果体内湿气太多,脾就需要不停地工作,久累易伤成脾虚。脾胃虚弱反过来又易至水湿运化不利堆积在体内,生成内湿,内湿外湿交困加重脾虚,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湿重”呢?郑艳华支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留意晨起感觉:平时正常睡眠的情况下,如果早晨起床觉得特别疲劳,头昏重、打不起精神来,胃、腹胀,没胃口,可能有内湿困阻。

2.观察排便情况:如果排泄物黏稠,或排便不爽、次数增多,可能内湿重。

3.饭后漱口看舌苔:如果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也提示体内湿重。

薏米、赤小豆、茯苓

助祛湿

提到祛湿,大家对薏米情有独钟。郑艳华说,薏米性凉,味甘、淡,入脾、肺、肾经,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使用时将薏米炒制到发黄,可以减少它的寒性,让它的性味更平和。

此外,赤小豆、茯苓,也都是日常生活中药食同源的祛湿佳品。茯苓性味平和,四季可用,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助调治脾虚、失眠、心悸、水肿等证。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可利湿消肿、清热退黄。

她推荐下面三款健脾祛湿食疗汤,感兴趣的街坊不妨一试:

1.冬瓜薏米猪骨汤

原料:猪大骨、冬瓜各500克,薏米100克,茯苓50克,姜一小块,红枣数颗,枸杞一小把,盐少许。

做法:将薏米、茯苓、红枣、枸杞、姜(切片)放入砂锅,以冷水浸泡10~20分钟;猪大骨洗净入砂锅加足量水大火煮开,撇去浮沫,转微火煲两小时后加入冬瓜再煲半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

2.淮山赤小豆鲫鱼汤

原料:鲫鱼两条,新鲜淮山一根,赤小豆50克,姜一小块,盐少许。

做法:赤小豆浸泡半天;起油锅将洗净的鲫鱼和姜片煎至微黄备用;赤小豆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加入煎过的鲫鱼,大火煲沸再转小火煲半小时再加入淮山,再煲半小时,加适量盐即可。

3.芡实煲老鸭

原料:芡实100克,老鸭一只。

做法:老鸭宰好洗净,芡实放鸭腹内,放砂锅中加2500ml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继续煲2小时,加少许盐即可。

郑艳华说,除了食疗,运动也有很好的祛湿作用,但不能过度,不要过分追求大汗淋漓,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大量出汗容易损伤心阳。

她指出,现代人白天工作忙碌,多选择夜晚运动,比如夜跑。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夜晚应以“藏”为主,剧烈运动可影响到人体阳气的收藏和正常睡眠,因此,夜间运动更应该适度。(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许咏怡)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