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今日卫星落实地
——探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钩沉历史,往往发人深省。在中原盆景嵖岈山脚下,就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从寂寞到辉煌——卫星人民公社在这里横空出世
10月30日上午,老天起雾,云遮雾绕中,记者来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从遂平县西行26公里,穿过嵖岈山风景名胜区,在一处地势开阔的平坦地带,一个偌大的院落呈现眼前。院子围墙入口处的砖石门柱上,挂着一块油漆斑驳的木牌:“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9个大字十分醒目。走进去观看,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人民公社的痕迹扑面而来。人民公社两层办公楼里,设置了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公社日常由这些部门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这里有大食堂,公社社员集体劳动的热闹场景,见证了“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喧嚣。偶尔看到的只是稀稀落落的几名游客,上前探问,他们是从北京来的,想考察一下外景地。手摇式的旧电话机、釉色将褪的茶缸上书“人民公社好”五个红字依稀可见。旧址里的落寞,让我这个学历史的人不断地搜索记忆——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名气可是大了去了。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一词成为中国各种媒体上的“热词”。直到今天,人民公社对中国人,尤其对中国农民带来的深刻影响,依然残存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中。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曾经因“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530斤”,于1958年6月12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随之,很短时间内,有30多万人次到这里参观。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离不开藤,藤儿离不开瓜……” 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的大集体和大家庭,它集工农商学兵于一体,吃公共食堂,私有财产归公……社员们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据史料记载,1958年4月20日,河南省遂平县成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到当年8月底,短短4个月时间里,中国人民公社的发源地河南就已建立1300多个这样的农村基层组织,入社户数占总农户的99%。
据随行的当地文史工作者李玉新介绍,人民公社在经历了喧嚣之后,很快陷入沉寂和孤独,以至于今天只能看到它的影子。确属如此,据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档案资料显示,在它存在的20多年时间里,真正“风光”的岁月最多两年时间,它的“魅力”应该勉强维持到1961年前后。因为,它曾经红红火火的公共食堂,在1958年到1961年经历了由生而灭的全过程。人民公社成立1年多后,教师、医务人员的工资已难以为继,到1962年这些政策基本形同虚设了。随着老师的减少,小孩子多半不再上学,群众生病大多自采草药治疗。食堂散伙了,幼儿园没了,老师走了,医生少了,群众干活没了积极性,收入当然也低了,公社基本上剩下了一个空壳儿。
从浮夸到求真——特色旅游名镇在这里应运而生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民公社开始着力恢复生产。
1984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改名为嵖岈山乡。
2006年,公社旧址被国家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公社旧址开始大规模保护性重建,同时开始规划旅游基地。
2009年,公社旧址被确定为“共和国地标”。
据陪同的嵖岈山镇党委副书记郑念介绍,公社旧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研究历史、探索体制改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绝好教材。
如今,天下第一人民公社悄无声息,“卫星上天”之后又落到实地上。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静静地躺在国家4A级嵖岈山风景名胜区身边,默默地守望着日新月异的时代。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嵖岈山人,不再走“假大空”的老路,不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而是从当年闹剧中汲取教训,从本地实际出发,保持淡定,保持清醒,把目光定格在发展特色旅游上。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投资建设,“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成了嵖岈山新的名片。
驱车前行,记者看到了新建的魏楼新型农村社区,一排排整齐宽敞的楼房拔地而起;充满民俗风情的农家宾馆,主人正热情地招揽顾客;远眺嵖岈山,它正以新的姿态笑迎四方宾朋。
魏楼社区紧邻嵖岈山温泉小镇,原是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2012年调整为万人社区试点。社区规划占地365亩,整合搬迁魏楼、窗户台、杨店3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目前,魏楼社区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使用,搬迁入住两个自然村67户;二期工程建成后可接纳数百户村民入住。社区采取连体别墅式规划布局,配套设施齐全,环境绿化优美。自打搬进了新居,张国宇老汉就开启了他的全新生活方式。每天早晨,他都要早早起床到小区四下走一走,伸腰踢腿,活动筋骨。张老汉说,现今赶上了好日子,就要好好活出滋味来!现在搬进新社区,房子大了,挣钱多了,生活好了,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强很多。
近几年,嵖岈山镇把人民公社旧址保护开发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旧址保护开发工作,确保了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对外开放。该镇借梯上楼,借力发力,大力发展旅游业。嵖岈山镇着力抓好卫星人民公社水库游览区规划和招商开发。人民公社水库位于象山与狮子山之间,是万余名公社社员万众一心建造而成的水利工程。水库以水中有山、山中有水为特色,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10年,嵖岈山镇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这是该镇继2007年获全省“历史文化名镇”之后的又一张金字招牌,标志着嵖岈山镇旅游发展有了新引擎。
嵖岈山温泉小镇是驻马店市旅游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8亿元,其中大部分建筑在嵖岈山镇,目前正致力于打造以山地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集聚区。嵖岈山镇正以完整的人民公社文化、绮丽的自然美景、浓郁的田园风光、充满民俗风情的农家宾馆、神奇的海眼泉水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
从天上到人间——苦难辉煌在这里警醒世人
历史总是在螺旋式地上升,在曲折中发展。从人民公社到嵖岈山镇,从高产卫星到富裕美丽的中州名镇,嵖岈山人不断寻路,而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探索之旅,正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缩影。
一大二公靠不住,浮夸蛮干没出路。顺应时代变迁的新需要,招商引资,借力发展成了这里快速致富、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今年上半年,嵖岈山镇引进和续建项目9个。其中,投资7000万元的梅园项目已完工;魏楼社区二期工程、嵖岈山镇中心社区公社新家园、半山枫林二期、千亩葡萄园、千峰寺度假区项目、海眼泉综合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中。
近年来,嵖岈山人按照“农业稳镇、养殖富镇、开放带镇、科技兴镇、商贸活镇”的总体思路,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全镇7000户村民中拥有小轿车、货车、拖拉机等6000余辆,土坯房早已被砖瓦房和楼房替代。公社时期人们“喝羊肉汤、吃白面馍,吃扁食(饺子)”的愿望终于在同样平常的土地上实现了。昔日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奢饰品的人们,今天住上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开上了轿车。昔日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今天早已不是个事儿,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程控电话交换机进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是本教科书。她真实生动具体,她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她时而喧腾,时而寂静,时而平实;她荡气回肠,深可玩味,阅之不倦。从第一个人民公社到嵖岈山温泉小镇,从一大二公到新型社区,从卫星上天到温饱有余,回头看看,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概。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魏楼社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知情权,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在选择建设模式上,开展问卷调查,就社区建设方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采纳合理化建议18条,确定了“自建为主、扶持为辅”的建设模式,通过群众集资、项目补助、集体配套、企业垫资等渠道筹资建设魏楼新型农村社区。在选择安置模式上,按照“分批建设、分批安置”的原则,以有序搬迁、和谐搬迁为出发点,让急需住房的村民率先入住,之后安排拆旧房住新房的村民,最后鼓励外村群众前来居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
为让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有出路,嵖岈山镇不是简单地补偿了事,而是把“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新社区按村里人口分配,每人40平方米不要钱,多出来的面积,每平方米只收900元。如今背靠景区,不种地了,有生意做,房子又买得起,所以农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家家户户都乐意搬进新社区居住。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