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仪封戏剧考

2018-06-12 08:34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yss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张金城位于西平县西南部的千年古镇仪封,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和孔子办学圣地,是豫中南地区著名的戏剧之乡。早在元代,仪封人剧作家李好古就在仪封组

张金城

位于西平县西南部的千年古镇仪封,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和孔子办学圣地,是豫中南地区著名的戏剧之乡。早在元代,仪封人剧作家李好古就在仪封组织昆曲戏班,自编自演《张生煮海》《巨灵神劈华岳》《宋太祖镇凶宅》等戏。清朝初年,仪封镇即广泛流行锣戏和卷戏。清朝中叶以后,豫剧、越调、曲剧等相继流入仪封,并从仪封走出一大批戏剧名家。古镇仪封是三大剧种在河南的发源地之一。

戏祖昆曲 元代唱响仪封

昆曲,又名昆剧,是元朝初年起源于江苏省南部昆山、苏州一带的古老剧种。清朝中叶,昆曲的徽调戏班和汉调戏班先后进入北京。后来,徽调戏班和汉调戏班合流演变为北京皮黄戏,即现在的京剧。故昆曲被誉为京剧之祖。

早在元代,孔子曾设坛讲学的仪封已是豫中南地区的商贸重镇。元代中叶,从南方过来一个昆曲戏班,在商贾云集的仪封连续演出半个多月,后又到仪封周边各县演出。一年后,又返回仪封安营扎寨,常年在仪封山陕会馆舞楼坐地演出。同时,在仪封一带招收了一批青年演员,更名为“仪封昆曲戏班”。仪封西北2公里处的田庄有一李姓大户人家,其子李好古当时正在仪封封人见圣祠义学读书。李好古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且精通音律,风流倜傥,喜欢结交梨园弟子。他在山陕会馆舞楼看了几场昆曲演出后,竟喜欢上了昆曲,不顾父母反对,从义学毕业后放弃乡试和求职,到仪封昆曲戏班学唱戏,并很快成为主要演员。次年,他在唱戏的同时,又学习写剧本,根据当地鬼拉庄老龙潭里的老乌龟成精,到仪封西1.5公里处的韩庄看戏,上天震怒风卷老龙潭剿灭龟族的传说,写出《风卷乌龙潭》剧本,让戏班演唱,一炮走红。后来,仪封昆曲戏班应邀到开封等地演出,李好古离家随行,一方面参加演出,一方面为戏班编写剧本。班主深知剧本是一戏之本,好的剧本是戏班生存的希望。于是,他就让善写剧本的李好古专职写剧本。他写的剧本除了自己演出外,还卖给其他戏班演出,收入颇丰。当时,父母虽多次写信让其参加科考求官,但其志在写戏,对做官兴趣不浓。在大都(今北京),李好古认识了剧作家关汉卿。后来,又通过关汉卿认识了康进元、高文秀、杨显之等剧作家,5人成为好友,经常聚在一起游山玩水,切磋剧本创作和演出技艺,有时几个人还一起登台演出,成为京都名流。

据《李氏族谱》记载,在开封和大都期间,李好古又先后创作《巨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张生煮海》等剧本,经多个昆曲剧团演出后,在大都和全国影响很大。《巨灵神劈华岳》被后人改名为《劈山救母》和《宝莲灯》,被多个剧种移植,传演至今,并被拍为电影。《宋太祖镇凶宅》被其梨园弟子改编为《赵匡胤送荆娘》,多个剧种演唱,流传甚广。《张生煮海》流传至今,仍有10多个剧种演唱,部分剧团演唱时更名为《张羽煮海》。该剧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幻想,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美好爱情,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精神。

李好古对昆曲的贡献及其杂剧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与关汉卿、康进之、高文秀、杨显之齐名的元代杂剧代表作家。

古老锣戏 清初流行仪封

锣戏,又名罗戏,老锣戏。早在明朝中期,仪封就出现了锣戏。仪封人自古就有敲锅盖、铜盆、铜锣寻人或寻物的习惯。当时,一些大户人家为了寻人、寻物或通知人们干什么事情,就找几个人拿着锣鼓,走村串巷敲打一阵、吆喝几声。这种有人喊唱,有人用锣鼓伴奏,既能寻物又可娱乐的文艺形式,仪封人称之为“锣戏”。在外地则称为“罗戏”。

清代初期和中叶,锣戏在仪封一代颇为流行。锣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锣、鼓和钹,场面宏大时用大铜器伴奏,几个人同时喊唱,喊中有唱,唱喊结合,并形成了多种固定的曲调。后来,仪封一些锣戏班还向外地的锣戏班学习,演出古装戏中的单场戏,让演员化妆后穿上戏剧服装表演,或喊唱其他剧种的唱段,使仪封锣戏逐渐走向成熟。清道光年间,仪封北街和南街的锣戏班,曾在元宵节灯会时把锣戏搬上舞台演出。但由于没有成形的剧本和管弦乐器伴奏,演出效果不佳。清光绪和民国年间,由于连年战乱和河南梆子、曲剧、越调等剧种相继在仪封崛起,仪封锣戏逐渐衰落和消亡。

锣戏在仪封流行的同时,卷戏也流传到仪封,到清朝末年逐渐失传。

河南梆子 清道光年间唱红仪封

《中国豫剧大词典》载:“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西平县仪封镇成立梆子剧团。”该班演员张喜(饰黑头)、贾振飞(饰旦)享有盛誉。常年活动在西平、遂平、漯河一带。至今仪封仍流传着“老包(张喜饰)一声断喝,树上孩童落地”和“贾振飞化了妆,熟人也能逛”的故事。

清道光初年,南阳一带一梆子戏班应邀到仪封演出,其剧目和演唱很受仪封人欢迎。从那时起,镇上每年春季和秋季庙会,都要请一个豫剧戏班在庙会上演唱。时任仪封镇镇长赵士辎是有名的戏迷,尤其爱看梆子戏。1846年,他和镇上几个戏迷出资,把在庙会上演出的一个豫班包下来,让其在山陕会馆坐地演出。同时,他们招收了20多个10岁左右的孩子跟着戏班学戏,两年后成立了仪封梆子戏班。加上南阳梆子戏班的部分演员,仪封梆子戏班在仪封庙会上一亮相,立即受到人们欢迎。他们除了在山陕会馆演出以外,还经常到西平、遂平、漯河等地演出。以姬全斌、李子修、付天刚、小喜为首的红生、花脸、武生、黑头,以贾振飞、潘立云为首的正旦、刀马旦,在周边各县都很有名气。他们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下陈州》《老包过阴》《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卖苗郎》《大红袍》《水漫金山》《张生煮海》《风卷乌龙潭》等。一年春天,舞阳县北舞渡镇举办庙会,3台戏对戏。庙会第三天下午演《下陈州》,仪封梆子戏班演包拯的演员突然有病了。马上就要开始,改戏和到别的戏班请演员都来不及了,戏班班主急得团团转,全班的演员也都很着急。这时,已在戏班里打了半年旗的张喜说:“班主别着急,您若看得起小喜,可让俺上场试试。”班主看他长得又瘦又小,就不像个唱老包的样儿,对他上场很不放心:“你来戏班时说你只会打旗,可没说过会唱戏呀!”张喜说:“救戏如救火,您就让我上台试试吧!”说话间,两只手拿起两支画笔,也不照镜子就化起妆来,班主还未醒过来神儿,小喜就把脸化好了,边穿戏服边喊第一腔,一腔出口,声若滚雷,满场震惊。此时,戏台旁边房子上两只猫吓得惊惶失措,蹬掉了房子上的一块瓦,正好砸在看戏人的头上。与此同时,一个在树上看戏的小孩儿被“巨雷”惊呆,从树上掉了下来。张喜第一腔刚落,戏服已经穿好,边戴官帽边健步登台,顿时台下掌声如雷,另外两个戏台下的观众如潮水般涌向仪封戏班的舞台。自此,在仪封梆子戏班拜师学戏的学徒张喜一举成名,并获得了“震掉瓦”“震天雷”的美誉。

有一次,仪封梆子戏班在本街演出,一个邻居有急事找唱旦角的贾振飞。在戏台子上没找到,就问戏台下一位姑娘:“闺女,你看到戏班里贾振飞了吗?”姑娘笑而不答。邻居又问:“我找贾振飞,你知道他在哪吗?”姑娘说:“他在你面前站着呢!”邻居这才看清楚,站在面前的这位“姑娘”就是对门邻居小伙子贾振飞,不禁感叹:“好小子,你化了妆连我都诓着了。”

日月如梭,到光绪初年,仪封梆子戏班原来的青年演员都已四五十岁了,一些主要演员因年老体弱相继退出,主要演员青黄不接。此时,仪封越调戏班崛起,梆子戏班的演员有的在外地,有的改唱越调。曾唱红四十多年的仪封梆子戏班就自然消失了。

诸多越调名家 拜师仪封尚云亭

清咸丰年间,仪封镇就有人会唱越调,但没有越调戏班。同治元年(1860年),从方城县来了一个唱地摊戏的越调戏班。该戏班原来不到10人,在仪封演出期间,仪封一带原来会唱越调的10多个年轻人都加入了这个戏班,并在仪封街农历三月初八祭孔庙会上,第一次把越调戏搬上了高台。在当年秋季农历八月初三祭孔庙会上,和仪封梆子戏班对戏,班主孟恩啟演的青衣、杨青云演的武生、王头演的黑头都很受观众欢迎。对戏5天,和梆子戏班打了个平手。镇长赵干辎和镇上几个头面人物为了把越调戏班留在仪封,捐200两银子给剧团添置了戏装和道具,并正式定名为封人越调戏班,常住仪封,在山陕会馆和周边各县巡回演出。

1885年,仪封梆子戏班因演员青黄不接解体。此时,越调戏班的几个主要演员也已年过半百,演出水平下降。酷爱戏剧的镇长为了使越调戏班后继有人,和班主孟恩啟商议,招收了30名青少年演员,一边学习,一边跟随戏班演出。仪封南街尚云亭、尚富亭兄弟俩同时报名当了演员。

尚云亭7岁那年,宝丰和鲁山的一帮大干(土匪)攻打仪封未克,一把火烧了殷庄,尚云亭的父母都被烧死。尚氏兄弟在邻里的帮助下把父母安葬在仪封西南1公里处的龙尾巴沟,并把坟墓隆得很大。几个月后,一个风先生路过,自言自语:“此坟地占了好风水,必出一龙一凤。”在旁边锄地的仪封人老王迷听见此话哈哈大笑:“两个孤儿,校门不踩,成天要饭,哪能有龙凤之机缘?”风先生说:“5年后可见分晓。”

尚氏兄弟进入越调戏班后,老大尚云亭长得面目清秀,拜班主孟恩啟为师,专攻青衣(旦角);老二尚富亭长得高大壮实,拜姜高为师专攻须生,11岁登台,13岁成为戏班的台柱子。一年春季庙会时,风先生又路过仪封,仪封越调戏班正演出《三哭殿》,尚云亭饰皇后,尚富亭演皇上。老王迷看到风先生哈哈大笑:“你的话神了!”

尚氏兄弟成年后,老大任班主、老二任导演,经常带领戏班到外地演出,足迹遍及河南、湖北的40多个县。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孟恩啟等一帮老演员都已年过花甲,不再登台。尚氏兄弟为了培养新人,在仪封开办了越调戏班,招收学员30多人。此时,有母女3人从五沟营镇沿路乞讨至仪封,到戏班报名学艺。尚云亭见两个姑娘长得机灵俊秀,当即收之为徒。大姑娘9岁,叫张秀卿,主攻正旦和闺门旦;二姑娘7岁,叫张桂花,主攻花旦和刀马旦。张秀卿11岁登台演出《小二姐做梦》,扮像水灵秀气,唱腔圆润甜美,做功优美逼真,在山陕会馆连演3天,场场满员,被誉为“大宝贝”。妹妹张桂花11岁登台与姐姐配戏演出《水漫金山》和《杨八姐游春》,唱功和做功均得到仪封人高度赞扬,被誉为“小宝贝”。张秀卿和张桂花成年后,被舞阳俊秀越调戏班请去任主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豫东地区很多难民逃难到仪封镇,越调戏班又从本地穷人和难民中戏班招收了冯秀峰、陈金英、申凤梅、毛爱莲、李运亭、小改、小芬、宋斌、花木、罗田、驴娃子、刘松、郭学、陈朝等一批青少年演员。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俊秀班”解散,张秀卿、张桂花姐妹俩回仪封投靠师傅尚云亭,和冯秀峰、陈金英、申凤梅、毛爱莲等组成“同乐班”,在仪封坐地演出。1945年初,新四军在西平县西部山区酒店街成立豫中工委和豫中军分区,“同乐班”被豫中军分区接收,更名为“豫中军分区文工团”。194610月,新四军转移,桐柏地区文工团重归仪封镇,仍名“同乐班”。1949年初,仪封解放,建立仪封镇民主政府,“同乐班”更名为“醒民剧社”。19508月,仪封镇“醒民剧社”由西平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西平县越调剧团”。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文艺快速复兴,优秀演员奇缺,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相继被开封、周口、许昌等地挖走,分别成为开封越调剧团、周口越调剧团、许昌越调剧团的主演,后均成为闻名全国的越调表演艺术家。

仪封镇“醒民剧社”更名为“西平县越调剧团”后,有在编演员50余人,剧团保留剧目有《收姜维》《三哭殿》《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吊孝》《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哭四门》等。1956年,他们参加信阳地区职业剧团会演,《收姜维》获演出一等奖,陈金英获演员一等奖。剧团经常活跃在湖北至河北之间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河南曲剧 最早高台演出在仪封

清朝末年,仪封镇就有人会唱曲剧。1918年,10多个会唱曲剧的人自发组成了一个唱地摊戏的曲剧戏班,农闲时自娱自乐。他们演唱的剧目有《小寡妇上坟》《李豁子离婚》《烟鬼托梦问妻》等。演出时,戏场摆4个方桌,用来摆放乐器和做道具。伴奏乐器有坠子弦、三弦、古筝、琵琶等。1927年农历八月初三,仪封镇举办庙会纪念孔子的生日,两台大戏对着唱。庙会第三天,外地来的一个戏班对戏对输了,半夜里不辞而别。庙会会期还有两天,再请戏班已来不及了。仪封曲剧戏班的赵云生、赵义亭、孙相安、郭瑞五、张子修、赵子瑞、赵子谦等聚在一起商量后,决定把曲剧戏班的地摊戏搬上高台演唱。高台演出曲剧,让人们耳目一新,观众如潮,对戏两天,和本镇的越调戏班打了个平手。自此,仪封曲剧戏班由唱地摊戏变成了高台演出,开全省曲剧登高台演出之先河。

1949年,在军队从艺多年的原解放军文工团团长赵仿如和原国民革命军西北军文工团团长赵宜亭先后回到仪封,加入仪封曲剧团。这年冬,赵仿如调任县文化馆馆长。在县文化馆和仪封镇人民政府的主持下,又招收了赵守志、赵严申、赵书亮、刘枝、王桓德、赵德宏、赵尊贵、赵向辰、赵宾清、刘玉珍等20名新演员,使曲剧团实力大增。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有很多新的政策、新的法律都急需宣传。镇党委、镇政府对镇里的两个剧团进行了明确分工:越调剧团以演传统戏为主,曲剧团以演现代时装剧为主。1956年,信阳地区举办戏剧大赛,全地区30多个专业和业余剧团参赛,仪封业余曲剧团和地区专业京剧团并列第一名。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吴浩等领导接见了仪封曲剧团全体演员,并给予奖励。

1988年,河南省文化局向阵容整齐、演出水平较高的西平县仪封曲剧团颁发了演出证书。20169月,仪封曲剧团在西平县文化部门注册了西平县黉艺曲剧演出有限公司,计划在当地演出活跃群众文化的同时,让仪封曲剧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185358,为庆祝仪封曲剧团成立100周年,西平县文广新局、杨庄乡人民政府和仪封曲剧团在仪封北街联合举办了为期6天的“庆祝仪封曲剧团成立100周年暨仪封戏剧文化节”活动。

责任编辑:yss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