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聪明”的小志愿者?
摘要: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亲手绘制贺卡、制作手工饼干、准备义演节目……六一临近,不少学校开始投入到公益活动的准备中。以节日为契机走进福利院、特殊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亲手绘制贺卡、制作手工饼干、准备义演节目……六一临近,不少学校开始投入到公益活动的准备中。以节日为契机走进福利院、特殊学校,帮扶弱势儿童已经成为不少中小学庆祝六一的方式。
目前,参与公益活动已成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公益组织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公益平台。怎样在纷繁的公益项目中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如何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为受助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如何将一时的好奇转化为持续的公益行动?相关专家指出,真正的公益需要智慧,如何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开展公益教育仍存挑战。
少年公益学院组织公益小使者与贫困学生们一起学习包饺子。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学生参与树木的日常养护工作。
如今,中小学生做公益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调查数据显示,有九成中小学生参与过公益活动。如何提供更适合孩子的公益活动?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参与公益实践?如何让公益的收获最大化?记者走进公益基金会、学校、家庭,探讨不同主体给孩子带来的不同公益参与方式和收获体验,也为有志于投身公益的孩子和家庭提供更多指导、建议。
公益项目的参与度提升
5月20日,新怡女士带着刚刚做完义工的孩子回到北京。一年前,因为苦于没有找到真正让孩子能够走进边远地区的公益活动,她亲自创立了公益项目。带着更多的孩子作为义工“小老师”,将所学的知识传递给边远地区的孩子们。
与新怡女士相同,比起捐款、捐书,越来越多的家长青睐孩子能够走近帮扶对象,深度参与公益,注重实践获得。同时,随着家长公益意识的增强,他们也愿意抽时间陪孩子做公益。北京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公益学院管理办公室主任钟世云注意到,从主动参与到愿意作为带头人号召和组织更多家庭进来,家长对公益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
“过去可能会担心参加活动耽误孩子学习,但现在却有家长跟我提出毕业后还想让孩子参加树木认养的公益项目。”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班主任袁日涉说。
她表示,现在学校、家长的教育理念都在发生变化。学校也在尝试探索新的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地体验。比如,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联合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北京绿化基金会在皇城根遗址公园开展“以废换绿,爱心认养”活动,以树木认养的方式来履行植树义务,学生自发设立“绿色银行”,回收纸张、饮料瓶、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兑换成“绿化款”来参与植树绿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教育改革也对公益教育的开展形成了积极的引导。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将社会服务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方式,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
同时,中高考改革要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数论”,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档案记录可能与招生挂钩。“在机制体制上,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对公益教育来说是好的信号。”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长尚立富说道。
公益活动开展仍有局限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少年参与的公益项目形式内容多样,包含关注弱势群体的养老扶幼、扶贫助学项目,也有培养公益意识的科技环保等项目。尚立富认为,社会对公益的认知应该不再局限于好人好事、慈善活动,而应理解公益对孩子成长发展的意义。
钟世云关注到,青少年公益的发展需要学校、公益组织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目前,少年公益学院联合来自中国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家,研发了公益课程、公益实践和评估体系,量化和评价学生的付出。“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专家加入,从内容和评价方式上,推动青少年公益的系统化。”
在学校方面,尚立富发现,公益活动开展整体上已经有了提升和创新,系统性上也在逐步完善,但仍旧有提升空间。例如,学校虽然每年都开展学雷锋、植树节等活动,但是活动之间缺乏关联性,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段特点做好高位设计。目前,活动往往由学校教师组织设计,孩子只是被动参与,形式大于内容。再加上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少学校没有专人来负责公益活动的开展,缺乏跨学科的师资给予学生综合性指导,导致公益活动的落地存在困难。
此外,袁日涉认为,目前面向小学生的优秀公益项目还比较有限,找到合适的社会资源并合作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小学生能力有限,力量也有限,怎么让他们能够发挥作用,获得收获和提高,同时确保不添乱?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志愿者层面讲,相关专家表示,不少公益项目对志愿者的专业度要求很高,有时候简单粗暴地“行善”会带来更坏的后果,真正的公益需要智慧。特别是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公益项目,志愿者可能会存在对帮扶群体认识不足、专业性不足、工作方法不当等问题,需要提前接受专业指导。钟世云提到,以“关爱自闭症儿童”为例,志愿者需要提前对相关病症有全面的了解,还要进行护理常识培训,了解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
小橡树公益图书馆的小志愿者们在开展募书活动。
家庭案例
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成长
代表家长:Helena妈妈 世青国际学校4年级学生家长 小橡树幼儿园家委会会长
“做公益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成长呢?”在Helena看来,家长和孩子的收获比付出多得多。去年6月,作为小橡树公益图书馆的小小志愿者,Helena和她的朋友们在小区开展了一次募书活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图书捐赠,性格内向的Helena鼓起勇气派发单页。“为向更多人介绍小橡树公益图书馆,她还抱着狗狗去主动搭讪遛狗的居民。”短短不到两个小时,Helena等6位孩子就筹集到了294本图书。
这并不是Helena第一次参与公益活动。在上幼儿园时,Helena已经开始接触公益。Helena妈妈认为,只要带着孩子去做,公益的种子总有一天会萌芽。
去年,Helena还和妈妈一起参与了贵州省织金县的“小橡树公益图书馆计划”第三轮建馆行动。接受为期两天的高强度培训,作为小小老师给孩子讲绘本,教他们借阅、整理图书全程参与。
Helena妈妈还记得一位志愿者家长曾说过,国际学校的孩子与边远地区的孩子走到一起,就是跨越了自己的“山丘”。作为家长,有责任让人生起点各异、生活在不同层面的孩子彼此冲破封闭,发挥自己的价值做一些事情,增添对不同人群的了解和接纳。
机构案例
公益实践从身边小事开始
代表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
一件红色马甲、几张劝募卡片、一张公益打卡表……针对于一位中小学生来说,或许是公益之路的开始。2016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小小公益传播官”活动,招募7至15岁的青少年,孩子们走上街头,走进学校、公园、图书馆宣传公益项目。让更多人关注到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现状。
“走进贫困山区等公益项目时间成本高,不具有普适性,且参与人数也有限。”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颜志涛说。为了解学生、家长的公益诉求,201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北京市适龄儿童家庭公益参与状况”调研,数据显示,比起捐赠和贫困地区探访,城市活动是家长更为青睐的公益形式。“‘小小公益传播官’活动正是在此背景下发起的。”颜志涛表示。
此外,中国扶贫基金会还通过组织“工作坊”对孩子进行引导。“我们曾做过‘贫困是什么’的工作坊,一堂课下来孩子对贫困有了基本认知,也学会如何在面对贫困人群时,正确地表达爱心,不在言语上误伤他人。”
颜志涛认为公益的形式很多样。他介绍,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妈妈志愿者曾编写了一本《加油,一起成长》的小册子,提出了每个月的公益内容,如与家庭成员互换角色,培养同理心;组织爱心班会、设定家庭服务日帮父母做家务……“公益就在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是公益的对象和受益者。”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高中生在教后勤工作人员英语。
学校案例
立足于课程,有规划地开展公益教育
代表学校: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作为一所实施IB课程体系的国际学校,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的公益教育渗透在各个学段的课程中,比如高中阶段,CAS课程(包括创造(Creativity),活动(Action),服务(Service)三个方面)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核心课程之一,每周三下午都是CAS工作室的活动时间,学校会组织学生前往福利院、敬老院等定点机构外出活动,也会组织他们在校内进行服务,比如给后勤保洁人员进行英语培训等。
“立足于课程使我们的公益教育开展得更有规划。”CAS联络员霍冉表示,在每个学期初,老师会设置整个学期的课程计划,根据需求设置每周的服务主题,并进行行前培训。比如,在前往太阳村看望服刑人员子女前,学生们要进行背景调查,了解言行上要注意些什么;在重阳节前往敬老院献爱心之前,学生要设计小组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准备一些节目、游戏等。同时,课程还有配套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每学期参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打分。
霍冉介绍,在课堂之外,相助公益、爱心社、红十字会等学生社团组织是学校公益教育的有益补充,活动由孩子自发组织开展,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学生参与也可更深入。高二学生李佳睿自9岁起就关注西部地区缺水问题,2016年,她在汇佳成立相助公益社团,为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筹款;爱心社已经传承很多年,每到寒暑假学生就会组织去偏远山区支教;红十字会成员会前往儿童村、福利院做志愿者,与那里的孩子一起过六一、圣诞节等。
■ 焦点问答
1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
Helena妈妈:首先,做公益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不要为难孩子。其次,在孩子参与过程中,多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而不是去追问:你今天感受如何?学到什么了?家长不要急着要反馈,学会静待花开。最后,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做公益家长也要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以及更多的人。
尚立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中国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长):公益活动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宝贵机会,有益于促进家庭和谐。在这里,家长要承担施教和参与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指导孩子学习相关知识,一方面同孩子一起完成部分公益服务。家长要在活动前做好准备,了解活动背景资料,给孩子做一些提示;活动中家长不应该只是拍拍照或者在一旁聊天,而应做好孩子的助手,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让他在试错中学习。
2 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公益项目?
张云霞(中国扶贫基金会“小小公益传播官”项目负责人):首先,选择让孩子有参与感、互动性强的项目。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替他们拿主意。最后,即使是捐助类的项目,也建议家长自己设置规则,让孩子自己“挣钱”。
白雅静(北京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公益学院合作发展部部长):对于初次接触公益的孩子而言,可以选择一些非技巧类的项目,比如募书,这样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在选择项目时,家长可以主动去考察项目设计的初衷、思路以及评估方式,选择可持续的、走心的项目。同时,比起个人参与,团体类的公益项目更适合多数孩子参与。最后,建议家长从孩子的兴趣特长出发,选择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活动。比如会谈钢琴的孩子可以参与养老院的公益汇演等。
3 怎样完善公益教育运行机制?
尚立富:公益教育应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家庭教育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公益活动为纽带的运行机制。首先,要调动孩子的主动性,老师只需讲解主题流程,由孩子们自行分组开展活动。比如,开展节水活动可以让孩子分小组比赛,记录家里水表电表的数字变化,孩子们就会总结节水窍门并互相督促,节水习惯也自然养成了。其次,应开发教师需要的课件、教材,为社区工作者、家长提供指导手册,为学校和社区提供更多可操作性的素材。在美国,学生放学后可以参加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多种公益体验活动,但国内尚未建立起家-校-社区联动的模式。(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冯倓秋 图/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yss
(原标题:新京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