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经济 通信科技

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2018-05-10 10: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原标题: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日前,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发布了汶川地震十年遥感动态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到2018年,

原标题: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基本消除

日前,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发布了汶川地震十年遥感动态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到2018年,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经基本消除,生态恢复、灾区城镇重建成就显著。

为系统监测十年来地震灾区的环境变化与灾后重建进展,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于今年3月启动了“汶川地震十年遥感动态监测”。科研人员基于十年间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通过空间遥感认知汶川震后动态变化,全面评估了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

对震区堰塞湖情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估表明,至2018年,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已成为风景区和重要水利设施,并修建了路桥,基本解决了地震堰塞湖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的影响。

十年间堰塞湖治理取得了巨大成绩,堰塞湖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汶川地震灾区通过重建设计具有了重要旅游价值。

对汶川地震灾区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截至2018年,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体植被覆盖恢复整体状况良好,已经从初始发育阶段向稳定状态转化,且滑坡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新发滑坡灾害等同时存在,如2010年新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右岸山体滑坡、2013年南坝镇山体滑坡等,需持续进行灾害风险判别和监测。

项目还对汶川震区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重点受灾区植被恢复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和评估。科研人员发现,与地震初期相比,2018年该监测区域整体植被覆盖趋于增加,6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明显,63%的地区水土流失强度逐渐减弱。地震对岷山山系东部和邛崃山系中部、北部的大熊猫栖息适宜分布区影响较大,植被受损严重,2013年开始,植被经历过渡期后逐步转为持续恢复状态;位于卧龙保护区东北部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耿达基地经过多年修复重建,场馆、道路等基础设施已恢复。

此外,科研人员还对房屋倒塌重灾区什邡、绵竹和安县(现为安州区)进行了建筑区现状提取和变化分析,发现灾区重建成就显著,与灾前对比,建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什邡、绵竹、安州行政区内的建筑区50%为地表发生变化的重建建筑区,什邡市的山前地区,由受灾时斑块状分布格局变为重建后线状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记者 吴月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9日 14 版)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人民网-人民日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