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驻马店第一批下乡知青52年回访侧记
摘要: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1966年驻马店第一批下乡知青52年回访侧记□晚报记者 王慧玲/文 王 莹/图3月30日的阳光格外灿烂。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参加“驻马店市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1966年驻马店第一批下乡知青52年回访侧记
□晚报记者 王慧玲/文 王 莹/图
3月30日的阳光格外灿烂。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参加“驻马店市第一批下乡知青52年铜山回访”的知青,在驻马店市驿城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从驻马店乘专车向泌阳县铜山乡出发。知青们一路歌声一路笑,忆当年事、唱当年歌,仿佛回到了52年前。
活动仪式现场。
一
当日上午9时30分,泌阳县铜山乡大路庄村委会大院沸腾了!
50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知青刚一下车,就被早早等在那里的20多位当地农民和落户知青包围了。
“回来了!真的回来了!真想你们啊!”在当地扎根落户的知青于桂芝拉着一知青战友的手喜极而泣。
“孩子们回来了,俺说啥也要来看看,团聚团聚。”今年85岁的李臣堂听说当年下乡的那帮孩子要回来,高兴得彻夜难眠。3月30日一大早,他便迫不及待地坐上早班车,从十几公里外的住处赶来。
“哎呀,当年的小毛孩现在变成小老头了!”“大娘,你可是变化不大呀,一点儿也不显老。”67岁的许金生和当年插队时的“房东”老人热情地攀谈。
村委会大院前的路边树下,知青牛宝莲一下车便与当地几位农民紧紧握手。“咱们的‘沙奶奶’回来了!”“回来了!”“‘沙奶奶’你好啊!52年了,今天咱们几个终于又聚到一起了!”这是当年同在一个宣传队演《沙家浜》的5个成员:知青牛宝莲扮演沙奶奶,当地农民焦明启、王松海分别扮演刁德一和刁小三。还有另外两名村民:鼓手王保山、二胡伴奏王树强。5人相约,今年抽空再聚一次,原班人马再演一回《沙家浜》,场地就在铜山脚下!
村委会院里、院外站满了人。
他们拥抱、握手、问候。
他们说笑、流泪、回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此情此景,感染了到场的每一个人。
二
知青52年回访活动在泌阳县铜山乡大路庄村委会院内举行了简短的活动仪式。
铜山乡政府负责人致欢迎辞。泌阳县政协领导徐文贵,驿城区政协领导李新国、杨鲁奇参加活动仪式并对知青的回访活动给予鼓励和赞扬。当地驻村第一书记肖江南、村民代表王敬村和当年的知青代表董玉英在活动仪式上分别发言。
1966年3月30日,驻马店镇(现驿城区)139名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自愿到泌阳县铜山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在那里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与贫下中农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中的大部分知青先后被分配到驻马店棉纺织厂、麻纺厂等企业工作,一小部分奔赴全国各地工作,还有10多位知青扎根农村,与当地农民结为夫妇,至今仍生活在农村。这些扎根农村的知青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大都生活幸福,但也有个别知青因病致贫,生活困难,令知青战友们牵肠挂肚。
52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们,现在均已退休,走向人生的暮年,但他们心系第二故乡,先后组织了第一批下乡知青30年回访、32年回访等多次回访活动。他们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先后为第二故乡捐款捐物,济困救贫,受到当地政府和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
知青回忆当年事,激励后来人,先后接受记者采访和自己写回忆录为驿城区文史资料提供稿件30多人次,为驿城区和我市政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
“知青与当地农民的鱼水情,真是太感人了!”来自驻马店驿城区政协的领导李新国、杨鲁奇说,“以后,我们要更加关注知青群体,把知青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发扬光大,为老知青排忧解难。”
“组织这样的知青回访活动真是太有意义了,不仅让我们收集了更多的知青文史资料,也让我们很受教育。”驻马店驿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张爱华和泌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李东升感慨万千。
老知青吴美华(左)向缸窑大队原团支书南海平赠送礼物。
三
活动仪式结束后,知青与当地农民代表三五成群自由交流。
75岁的南瑞勤(当年任缸窑大队团支部书记),一见到当年“铜峰脚下新农民”董玉英(1966年10月《河南日报》头版整版报道了“铜峰脚下新农民董玉英”的典型事迹),两人的手便紧紧握在一起。他们有拉不完的家常、道不尽的故事,站着说累了,干脆搬个小板凳坐在村委会院子里继续说。
村委会大院前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从深圳等外地赶回来的知青李慧、王秀玲、孟新爱和扎根农村的知青马汝花,驻马店知青王桂花、吴美华等重温旧梦,头上扎着麻花辫,拿出五颜六色的丝巾,情不自禁地走进麦田,在春风吹拂下,手拉手留下了一幅幅“青春不老”的浪漫影像 ……
19岁下乡插队,第二年就结婚落户到当地农村的于桂芝,现在居住在距大路庄村委会不远的地方。她和老朋友相谈甚欢,执意请他们到她家里坐一坐。观赏着于桂芝家高大的房屋、宽敞的庭院,看着一脸满足的于桂芝,知青们深深地为她高兴并送上祝福。
当然,也有一两件令知青和记者心情沉重的事。从湖北回来的一名女知青含泪讲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往事。下乡第二年她因为遭遇一对谈恋爱的知青猜忌,吓得跑到山上躲了两天两夜不敢回知青点居住。当时,山上有狼、豹子等动物,她经历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惊惧与饥饿后,逃回家中,并告知母亲自己不想再回知青点。
疏忽的母亲竟然没有深入了解女儿的情况,糊里糊涂托熟人将女儿嫁给了湖北一位从未谋面、比女儿大10多岁的山民。在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的山村里生活,这名知青从此与世隔绝,逃跑无门,与山民生了3个孩子,窝窝囊囊、艰辛生存!直到1979年国家落实知青政策,她才得到了一份干苦力的工作,退休至今每月才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
另一名落户农村的知青,在国家落实知青政策时被安排了工作。后来企业倒闭,她退休时因为找不到工作档案,享受不到正常的退休待遇。现在,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居住在6楼的廉租房里,体弱多病、无钱吃药、上下楼困难。
她们的不幸遭遇令其他知青唏嘘哀叹。同时,知青们也希望政府部门对这些困难知青多给予一些关爱和帮助。
四
52年前的知青们,如今已不再年轻。他们下乡时最小的十三岁,最大的二十四岁,现在均已70岁左右。但70岁左右的他们,芳华犹存、身心不老。
就在铜山52周年回访活动开始之前的3月28日,“1966年驻马店镇第一批知青下乡52周年联谊会”在京都饭店举行。
联谊会上,他们自编自演了10多个文艺节目。田素惠领唱的《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红梅花儿开》等歌曲,把大家的思绪引回那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火红年代;李志安、吴美华演奏的口风琴合奏,马新民、孟新爱表演的《逛铜山》,李新、王桂花等表演的《老两口学毛选》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节目赢来阵阵掌声;王桂花、吴美华表演的舞蹈《梁祝》、《吉祥西藏》,李新、孙九州等合唱的《打靶归来》,更是把知青的激情再一次点燃……
看着舞台上衣着鲜亮、舞姿轻盈的舞者,听着声音洪亮、节奏明快的歌声,你能想象台上的男男女女都已经是70岁左右的老人吗?台下观看的记者深为惊叹他们有如此的青春活力。
从1996年3月至今,记者跟踪这批知青采访了22年。22年来,记者也在对他们不间断的回访中,见证了知青之间血浓于水、亲如手足的兄妹情、战友情,见证了知青与当地农民亲如一家的鱼水情、亲人情。记者跟随采访,无数次被他们的真情感动!随他们哭,随他们笑,也深深地融入了知青群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先后与他们一起策划了多次回访帮扶、送文艺下乡等活动。
22年,记者从知青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善良宽容、无怨无悔。一颗童心,满身正气!
1966年~2018年,52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从青丝到白发,知青们对第二故乡的心没变!52年韶华已逝,青春的容貌不再,但知青们一起战斗的记忆永存,情感相牵!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祝各位大姐大哥青春不老!友谊永存!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wtt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