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历史 文史研究

走进原豫南航天基地

2018-03-09 09:07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两年前,记者就想采访成立于1969年的河南航天豫南基地,虽然3次到达基地,但始终未能如愿。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

两年前,记者就想采访成立于1969年的河南航天豫南基地,虽然3次到达基地,但始终未能如愿。由于年代久远,物是人非,总感到摸不着头绪,就搁置了下来。近日,记者得知,位于正阳县的河南航天豫南基地(简称豫南基地)原七机部一院、二院“五七”干校旧址被正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正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又一次激起记者采访的热情。

荏苒岁月,带不走点滴,总留在沉甸甸的记忆里。近日,记者走进原豫南基地,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原豫南航天基地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记忆,同时也凝聚着航天人的情结,留下了航天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足迹,续写着航天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传奇。

reny18039.jpg 

修整的大门。

reny18038.jpg 

当年房屋上的标语依稀可见。

reny180310.jpg 

乐观的佟才顺展示曾经获得的航天纪念章。

大部分建筑物留存至今

“这就是当年航天人修建的水塔,现在我们依然在用。”带领记者采访的该基地行政保卫部部长乔忠洲指着高高耸立的一个红砖水塔说,这也是当年正阳最高的建筑。

“这是当年基地子女上学的学校,现在是一部分老一代航天人的住所,当年的黑板还在。”乔忠洲说,他是随父亲乔绪明从北京过来的,是航天人的后代。

“豫南基地的前身是创办于1969年的七机部一院、二院‘五七’干校,也就是北京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部的前身,人们习惯称为七机部,当时干校的学员主要是来自一院、二院的干部、职工及家属。1969年第一批来到干校的学员有1500多人,此后每年都会轮换下放人员到干校进行生产劳动,最大规模达到2000人。”81岁的退休职工乔绪明老人激动地说,当年他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经退休,孩子还在这儿上班,他就留在了当地。

走在航天基地,满眼都是低矮的平房、破旧的厂房、沧桑的红砖水塔以及寥寥几棵粗壮的法桐树,俨然是一幅怀旧电影的拍摄场景。若不是新办公楼上“中国航天科工”几个大字赫然伫立,眼前的这些场景很难让人和引领高科技发展的航天单位联系在一起。

“这些房子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大片的平房是职工家属居住的房屋。这是当年的电影院、医务室、洗澡堂、面粉厂,这个商店一直沿用至今……”豫南基地职工乔莉对这块地盘了如指掌,她 10岁随父母来到干校,见证了豫南基地的变迁。

“抓革命 促生产……” 记者看到,有些房屋墙上的标语依稀可见,当年的石碾仍静静地停在厂区,七机部一院“五七”干校建筑占地面积约360亩,大部分建筑物留存至今。原七机部一院、二院“五七”干校耕地5000多亩,当时的第一届领导军管会主任邢少杰,兼任正阳县革委会党委委员,曾向第七机械工业部申请,为正阳县带来了大型农业拖拉机、收割机、卡车等先进农业设备;为当地架线通电、修建通信设施;帮助正阳县筹建戏剧院,并免费从北京调运戏剧院座椅,大力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难忘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看着眼前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成百上千人工作生活的热闹场景……

“那年,我就提着这个皮箱来到正阳。”78岁的退休职工佟才顺正在门外烧暖火墙,听说记者来采访,激动地站起来,急忙让记者进屋暖和暖和,并搬出当年的皮箱和获得的航天纪念章向记者展示。乐观的佟才顺告诉记者,1969年,他携妻带子从北京来到正阳,从此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当时干劲非常大,他是技术人员,在车间搞维修,一干就是一辈子。

佟才顺介绍,七机部一院、二院“五七”干校的主要架构为校部、五个农业连队和一个工业连队,配套设施有医务室、食堂、学校、商店、礼堂等。学员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养殖,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喂猪、养牛、种植果树。1976年后,干校学员数量逐步减少,直至1979年停办。

一院“五七”干校下属的一个农机修理车间于1972年向七机部申请了独立番号,并成立了国营693厂,于1988年搬至驻马店,现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大部分学员在干校停办后返回北京,剩余部分学员留在正阳继续办农场,成立了“七机部豫南农工联合生产基地”,这也是七机部一院、二院“五七”干校与国内其他干校的区别所在。

“五七干校在当时非常辉煌,大伙鼓足干劲,实现了工、农、林、牧、副的全面发展。”75岁的豫南基地退休职工丁连华介绍说。

“干校停办后,我们利用原有的人员、土地、设备组建了豫南农工联合生产基地,为航天部供应粮食等农副产品。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正丰机械厂、砖瓦厂、药厂以及3个农业连队,经济效益一度很好,后因国家主辅分离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管理不善,豫南基地经历了转型的阵痛……”66岁的豫南基地退休职工甘世美感叹,当年,她在豫南基地是一名教师,现在,她的很多学生都在北京工作,经常给她打电话问好。

这片土地上曾名人荟萃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院士、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原航天工业部部长李绪鄂、著名主持人鞠萍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乔绪明老人说,当时,干校有很多名人。梁思礼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之子。1974年,50岁的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梁思礼去当“猪倌”,他精神上无比轻松自在。每天戴好袖套,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看着自己喂养的肥头大耳的“八戒”军团,他满心自豪,还与它们合影留念。

央视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高级编辑鞠萍曾在其自传中讲述:“1969年,爸爸、妈妈、哥哥和我从北京下放到河南省正阳县的五七干校。”(摘自《萍聚——鞠萍姐姐32年童心之旅》,书中的五七干校即为原七机部“五七”干校。)

据当地老人讲,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刘先林。1969年到1971年,在此生活和工作期间不能再搞科研了,但他并没有停止钻研。刘先林在干校发现当地有一些联合收割机,但是从来没见老百姓用过,他一了解,原来是他们不会用,买来就是拆零件用。第一次接触农业机械的刘先林经过钻研,居然让这个庞然大物运转了起来,调校好的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300亩麦子。

已制订保护和利用规划

一段青葱岁月,不禁让人感叹时光荏苒,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七机部“五七”干校的旧址还在,但早已物是人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下放到干校的航天人在逆境中忍辱负重,乐天知命,自强不息;回城后埋头苦干,成果迭出。

“对于豫南航天基地,我们已经制订保护和利用规划。”该基地党委书记鲁国超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豫南基地以航天记忆、乡村怀旧情结为主线,修缮七机部一院“五七”干校旧址,努力还原干校期间机关干部、家属子女劳动、工作、学习的场景,让历史得以保存;以大棚采摘园、休闲垂钓农家乐为基础,打造“五七干校休闲庄园”;以五七干校和航天科技文化为背景,建设正阳县“中小学生教育基地”,正在努力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同时,豫南基地是集团内部唯一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该单位以5000多亩土地的优势,大力开展高效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示范区,让豫南基地真正成为航天系统后勤供应基地,实现“航天报国,智慧兴农”的目标。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