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声音野蛮争“优”会塑造什么样的教育
摘要: 戎国强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近日《钱江晚报》的一则“家长争优”报道提醒我们:教育也可以被塑造。报道说,一些家长,明明孩子的某科成绩并不好,却死
戎国强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近日《钱江晚报》的一则“家长争优”报道提醒我们:教育也可以被塑造。报道说,一些家长,明明孩子的某科成绩并不好,却死缠烂打,一定要老师给“优”,不给优不罢休。有的学校老师抵制了,有的抵制不住,只好给“优”,以息事宁人。
这些家长如愿以偿,不仅意味着他塑造子女的“成功人生”取得进展,同时也意味着他对教育的塑造获得一次“成功”。报道说,一些家长是在孩子临近小学毕业时开始争优的,一些家长则从孩子读一年级就开始争了。哪怕孩子体育课逃课,成绩不好,家长也要老师给孩子的体育成绩打“优”。
家长这样做,是有充分理由的:我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自己觉得好吗?如果孩子比较敏感,他能承受同学对他的异样眼光吗?如果孩子对这个“优”心安理得,认为上课不认真没关系,反正爸妈会给我争优——这样好吗?你可以替孩子争几次或若干次优,但你能一直替他争优?他的职业生涯,他的婚恋、生育,你都替他争优?家长替孩子争优,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用诚实的劳动去争优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争优的能力培养、积累的过程。等你不能替他争优了,他用什么去参与公平竞争?等到孩子醒悟过来,他会不会像北大毕业生王猛一样拉黑父母?王猛父母就是在“为孩子好”的名义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王猛,控制了王猛前30年的人生。
教育与其他社会力量,从来都是互相塑造的,不是单向的。问题在于向什么方向塑造,是正向还是反向?这些家长的争优行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听从欲望,听从功利之心,而非听从理性;从众而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是一种近乎本能、原始水平的争夺资源的行为。这样争优成功,是将野蛮因子成功注入到教育中,显然是对教育的反向塑造。被这样塑造的教育又去塑造人,塑造出来的人又去塑造社会,如此反复互动,难道不是一个不断加深的互害过程?
好在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争优的。报道中提到一位家长,齐女士。她的争优观令人赞赏。齐女士鼓励孩子自己去争优,不是到了期末家长出马替孩子去争优,而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去争优,用扎实的努力去争取真实的“优”。准确地说,这不是“争”,而是积累。不仅是学习成绩的积累,而且还是学习方法的摸索和积累,毅力的积累;同时,从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体验的积累,这种体验的积累、深化,对孩子来说,也是人生体验的积累。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齐女士鼓励孩子用自己诚实的努力获得成绩,但并不要求孩子所有科目成绩都必须是优。大部分人,各方面的天赋有高有低,歌唱得好不一定会画画。如果要求孩子各科成绩都是优,不但做不到,还可能拉低天赋高的科目的成绩。从报道看,家长这样争优,与一些民办学校录取标准有关。“全优生”多了,学校名声是好听了,但实际的效果却是怎样呢?这种时候,越需要家长个人作出理性、恰当的选择,尽可能避免减少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db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