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公用电话亭
摘要:□晚报记者 袁敏 张丽丽 曾经,公用电话亭在我市遍地开花,承载着众多外来务工者、学生族的思乡之情,排队打电话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然而,现在几乎人人拥有一部手机,
□晚报记者 袁敏 张丽丽
曾经,公用电话亭在我市遍地开花,承载着众多外来务工者、学生族的思乡之情,排队打电话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然而,现在几乎人人拥有一部手机,公用电话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街头巷尾再也寻觅不到它们的踪影。
一张张电话卡勾起回忆
冬日的周末,难得有如此明媚的阳光。家住市驿城区雪松街道地矿院社区的刘平吃过早饭便开始收拾屋子,准备下午搬到新购买的房子里居住。她在阳台的柜子里找到一个沉甸甸的鞋盒,打开一看,是一张张略显破旧的电话IC卡,这让她陷入沉思。
2004年9月,高中毕业的她考上黄淮学院,离开生活了18年的乡镇。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刘平读大一时,和很多同学一样,通过信件和公用电话与家人联系。那时候,刘平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电话IC卡。她非常珍惜,即使里面的钱用完了也没舍得丢掉。从此,她养成了收集电话IC卡的习惯。
在此后的两三年里,每当刘平想家的时候,就会跑到宿舍楼下的公用电话亭,等前面的人打完电话后,赶紧跑过去把电话IC卡插进去,先拨前面的卡号,再拨家里的固定电话号码,为的就是听一听母亲的唠叨、父亲的叮咛。公用电话亭,在刘平当时看来就是连接她和家的纽带。
“那时候,驻马店市区的大街小巷都设置有公用电话亭,只要你拥有一张电话IC卡,或是201卡、301卡,就能通过公用电话亭与外界联系。”刘平说。
此外,公用电话亭还具有110、119、120等应急电话拨打功能,承担着城市公共设施的职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符号。
公用电话亭承载思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普遍。大三暑假时,刘平用自己打工挣的钱买了一部手机,使用公用电话亭的机会就少了。参加工作后,刘平更没有用过公用电话了,学校和市区的公用电话亭受到冷落,很多成为别人存放物品或者张贴小广告的地方。
“如今手机普及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公用电话亭已经销声匿迹,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刘平说。
说起公用电话亭,30岁以上的市民都有自己的回忆。秦先生告诉记者,上高中的时候,他经常用公用电话往家里打电话,每周打一次,每次十来分钟。每到下课、周末,就有很多人在公用电话亭前面排队打电话。他说,当时为了打一个电话,很多同学甘愿排半个小时的队。
“在手机尚未普及的时候,公用电话的确发挥了它的作用,方便了市民生活。”秦先生说,公用电话亭承载着众人的思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公用电话亭销声匿迹,只能说时代发展得太快了。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