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民俗事象与文化记忆
摘要:探访驻马店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三)重阳节的民俗事象与文化记忆□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段晓波 宋永亮 文/图千百年来,人们经由
探访驻马店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三)
重阳节的民俗事象与文化记忆
□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段晓波 宋永亮 文/图
千百年来,人们经由文字、行动、口头的方式代代传承,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在历史时空中衍生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使具有共同的传统文化的社会成员聚集起来,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发源于上蔡县的重阳节,也与其他民俗节日一样,具有可以追本溯源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而言,重阳文化不仅弘扬了民族的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还承载了尊老敬老、与人为善的大爱之举,是古往今来人们向往的文明取向。
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茱萸绛囊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社老人正在缝制茱萸绛囊。
重阳日登高健身与祈祷老人长寿
上蔡境内南北四十五里冈山,岗岭纵横,涧深陡险。县境之西和境东皆为百里平川,故城垣之上西垣中段有蔡侯望河楼,北垣有烽火台,东垣中段有魁星楼,历来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寻常百姓登高赏景之处。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浓重的宗教谶语色彩逐渐淡去,人们举办的登高活动和赛事,已经由避祸消灾的单一心理祈求,而趋向于身心健康、奋发向上的多元化健身活动。重阳节饮菊花酒,赏菊花,是人们在重阳节渴求健康长寿、吉祥平安、康泰幸福的企盼。缝制茱萸绛囊,是姑娘们展示针工技艺的亮点。重阳节到来前夕,女人缝制绛囊盛茱萸是她们的头等大事,绛囊多用象征吉祥的红、绿色彩,形状多为十二生肖。
东汉“桓景登高”的典故,给世人的启示,是桓景面对灾祸临头,先背母登高辟邪,那尊母敬老的思想境界,既顺应了“独尊儒术”的尊老民风潮流,又符合人们历经战乱祈求平安的心理需求。朝代更迭,岁月轮回,重阳节俗以桓景登高为起点,在事象演变进程中,与尊老敬老的民俗之风互为吸纳交融,形成了极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充分体现了重阳日登高健身与祈祷老人长寿的价值取向。
上蔡县古为蔡国,地处黄河文化与荆楚文化的碰撞交融之处。在重阳民俗文化事象与时俱进的传承演变过程中,围绕避祸消灾,祈福平安,健康向上,尊老敬老这一主题,建构出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民俗事象。
以“文化记忆”为基石理解重阳文化
首先,在时间层面上,重阳文化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承接过去和现在,乃至未来,不断地显现其生生不息的力量,并与时俱进。其次,在社会层面上,重阳节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既包含有节俗活动、文明礼仪、祈福祈寿、善孝伦理等精神蕴含,又有人文娱乐、道德规范、社会教化等社会功能,可以使人们从重阳文化记忆中升华出具有民间自我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等。
从古籍史料对重阳文化的记述,能够触摸到历朝历代重阳节的活动境况,可以唤醒我们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阳节习俗的记忆认同感,不断升华并得以传承与延续。
据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方士费长房曾指点其徒桓景平辟灾祸之法。《辞海》中也有桓景登高避难一说,这些推动和普及了全国重阳节的登高活动,最后形成了重阳节习俗。
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可以得到可靠的佐证,魏时已有重九高会之俗,说明重阳登高晚起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重阳登高习俗十分盛行,人们以重阳登高饮酒,称登高会,又名茱萸会,《风土记》中也有记述。《艺文类聚》四引《续晋阳秋》:“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所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则明言之,重阳饮宴不仅在宫廷举行,而时兴野餐之习,官宦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也以不同方式普遍参与。
在唐代,重阳登高望远,赏菊赋诗,成为时尚风俗,唐德宗李适曾降诏书,九月九日正式成为全国官方节日。至宋朝重阳之风达到鼎盛,且增加了新的元素,如放纸鹞,吃重阳糕。延续至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的时期,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族风俗的相互渗透、交融,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延续和发展了重阳节的习俗,并显现出新的特色,每逢重阳仍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在“桓景避难祈福说”的影响下,世世代代,约定俗成,重阳节俗活动变成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和实际行动。传说故事与现实生活实现了和谐统一,其传播流行逐步由中原辐射至全国。
重阳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咏唱诗词是重阳文化记忆的一种外在表象,也体现出重阳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墨客借以吟唱抒怀,同时,也成就了重阳节。重阳节出现在唐宋后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寄托着人们对重阳节的特殊感情。著名文学大家陶渊明、王维、杜牧、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苏轼、关汉卿等创作了大量重阳诗词歌赋。咏唱重阳节的诗意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山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的《醉花阴》也颇受赞誉。最为推崇的还是毛泽东所作的《采桑子·重阳》。
重阳节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涉及重阳节的故事,传说和诗词歌赋的出现,这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逢节事孝是我国优良传统,孝道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文化内涵。九九重阳寓意长久,长寿糕中的糕与高谐音,也含有高寿之意,本来象征登高活动,也演变为富有家庭伦理亲情的尊老敬老。重阳佳节的特色元素中,无不体现着人们对长寿的美好愿望,蕴含着浓郁的寿、孝文化。
1989年,我国政府决定以蕴含爱老敬老内涵的重阳节为敬老节,使这一传统节日被叠加上敬老节,这是发展传统节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例。法定老年节,可以加深年轻人对国家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进而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记忆,我们已经承担起延续中华文化记忆的重任。
重阳节的衍化与价值
重阳节历经漫长的演化、升华,成为人们健体强身、感受亲情的重要节日,成为尊老敬老、家庭和睦的维系纽带。由登高习俗逐渐衍化为体育运动,饮菊花酒衍化为宴饮聚会,食重阳糕习俗形成家庭伦理礼仪,以茱萸、菊花为代表的花卉也由节俗向园艺艺术转化,这些都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重阳节习俗能够传承演化至今,具有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社会功能。
一是文化认同功能。民族认同与家庭凝聚,体现了重阳节慎终追远、尊老敬老的时代精神,民众在尊老敬老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动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正是重阳文化品格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重阳节里,人们最渴望的就是与家人团圆,共庆佳节,思乡、恋乡、归乡之情的传承,通过祭祀、敬老,弘扬重阳文化,即可使之成为维系人们家庭亲情的文化纽带。
二是人文娱乐功能。强身健体,陶冶性情,表现形式为登高运动与竞技活动。重阳节发展到今天,娱乐功能成节日最为突出功能之一。
三是社会教化功能。重阳文化博大精深,汇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通过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领并传承重阳文化,唤醒人们独特的文化记忆,有利于实现重阳文化在促进文明建设,弘扬尊老敬老美德等方面的当代价值。弘扬重阳文化,关注养老问题,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从历史与现实意义上去感悟,重阳文化既是一种民族的向上精神力量,又是一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