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摘要: □ 王 太 广在打麦场的中央,用两根折叠的方木支撑着,上面挂一大块方形、四周镶着黑边的白色厚布当银幕,靠一台小型发电机带动电影放映机把影片的图像投射到银幕上,正反
□ 王 太 广
在打麦场的中央,用两根折叠的方木支撑着,上面挂一大块方形、四周镶着黑边的白色厚布当银幕,靠一台小型发电机带动电影放映机把影片的图像投射到银幕上,正反两面的人都可以看,这就是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在那个年代,露天电影是农村人最渴望的精神大餐。虽然每隔一二十天才轮到一回,但在人们心中都充满了期待。当时,每个公社只有一个县电影公司下属的电影放映队,由队长、放映员、发电员三人组成。水屯公社的电影队有杨其兴、杨新德、贺国兴,他们经常拉着架子车,装上所有器材巡回到18个大队放映。电影放映队只要到哪个大队,沿途群众一经发现,立马奔走相告,传播开来。当放映队进了村,大人小孩就跟着围上来。有的帮助放映员把架子车上的发电机、放映机卸下来,有的帮忙立杆子、挂银幕、挂音箱……热闹的场面就像过年一样。天不黑,老人和小孩就会提前到搭银幕的地方选择有利地形摆上小板凳、砖头、草墩,占据有利位置。
俗话说:“看戏不看头,等于炒菜没放油。”人们为了看到电影的开头,社员们不等夜幕降临,收完工来不及吃饭就走。我们小孩只要听说哪个村放电影,不管多远,不管大人同意不同意,约几个小伙伴,晚饭都顾不上吃,回家拿两个干馍就走。
电影放映前,放映员杨新德在一根竹竿上挂着的灯泡照射下,先是倒带、安片、调试镜头,一束雪白的光柱“刷”地亮了,直射到正前方的银幕上。偏了,就扶正;大了,就缩小;小了,就放大;高了,就往下压;低了,就往上抬,直到光束正好打满银幕不偏不倚为止。这时,顽皮的孩子就会把手伸到镜头前的光束里,做手势、伴鬼脸、抛帽子,乐此不疲。这时,杨新德拿着麦克风先吹两下,然后说:“观众同志往下看,地上有根黑皮线,黑皮线在通电,踩着了会触电……”接着会有大队干部利用人多的机会,拿着话筒讲形势、讲政策、讲治安、安排农业生产、发布有关通知,如果啰嗦得时间长了,群众就会起哄;有时会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政治形势,放各种幻灯片、报正片名、播放科教片、加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等,最后才放映正片。
当银幕上出现“放光的五星”、“英雄的雕像”、“北京的天安门”之类的片头后,立体声乐响起,先前还在说话、呼儿唤女的声音慢慢平静下来,随着电影胶片“吱吱”不停地转动,不同的画面从放映机里投射到银幕上,人们的注意力便集中到电影情节之中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漏掉一句话,少看一个动作。正看得津津有味时,银幕上出现闪烁杂乱的星点时,说明该盘的胶片转到头了。换片子的间隙,就会有人说话,有人出去解手,有的小孩嬉戏、打闹。春心萌动的男孩、女孩,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青春的躁动。有的观众借机往放映机方向移动,有的使劲往最佳位置挤靠。先前坐在板凳上的观众,被站在前边的人挡住了视线,不得不站起来观看;个子低的观众看不清就会使劲往里面挤,人群像波浪一样一起一伏,当影响到放映时,放映员边喊边用小竹竿往观众头上舞动,也有时候被挤得不得不停止播放。一些怕挤的老人、孩子不得不到银幕背面去看,虽然画面方向相反,字体颠倒,看着有点别扭,却不愿在人群中挤挤扛扛。
那时候,经常观看的国产战斗故事片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外国电影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宁死不屈》《卖花姑娘》《鲜花盛开的村庄》等,这些片子大都放过好几遍。人们对各类电影特点描述得很形象: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苏联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必加新闻简报。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不仅对银幕上出现的人物进行现场评论,还会对接下来的剧情进行预测。当出现有趣的情节时,就会放声大笑;当演到动人之处时,就会情不自禁发声。有一次,银幕上出现敌人拿起皮鞭抽打共产党人的情节,当问“你到底说不说”时,观众中有个老太太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不说,不说,就是不说!”像这种融入电影剧情的事情虽然好笑,但很自然。
电影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人们意犹未尽、边走边议论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之后的很多天里,电影的内容还是最好的话题。无论是田间地头干活的间隙,还是村里的饭场、夜晚的纳凉场,都是围绕电影的内容展开激烈讨论,给单调的生活增加了几抹亮色。到了星期天或节假日,小伙伴学着电影里的某句台词,模仿电影里的某个动作,拿着木制手枪或棍棒,腰里系条皮带,帽子用回形针别成角,趴在土堆上或沟沿、河坡里“攻占山头”。我们还分出一批好人和一批坏人,嘴里“哒哒哒”地作机枪扫射状,右手扔坷垃当手榴弹的样子向敌人开火,然后双手端着扫帚当冲锋枪,喊着“冲啊”向敌人的阵地冲去。
电影给小孩子带来的是启蒙、是认知、是快乐。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对我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教育、引领作用,银幕上的英雄形象成了我们追求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还有那些优美的电影插曲更令人难忘,像《红孩子》中的《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地道战》中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等,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人反复吟唱,那激昂而清澈的旋律催人奋进、令人心旷神怡。
我上初中时,有一天夜晚,听说离我家两公里之外的孟庄村放映电影,虽然是大冬天,但是我们不顾老人们的劝阻跑去观看,站在那里冻得直打冷颤,电影没结束,谁也不肯离去。记得那次放映的是彩色故事片《甲午风云》,由于年幼,认知能力低,对这部影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并不了解。但在影片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吞山河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却给我年幼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印象。
有时片子紧张,经常有两个地方同时放映一部片子,错时放映、轮流跑路传片的情况时有发生。往往是一个地方放完一盘影片(每部电影一般是3盘)后,就要立即传送到另一个放映点。如果跑片的人途中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跟上,观众就会焦虑难耐、翘首以盼,心里十分难熬,人们的目光一直盯住放映桌旁放映员的一举一动。如果等一会儿片子来了还好说,等得时间长了,人们就会骂骂咧咧,甚至离场。放电影最怕的就是下雨,有一次,水屯公社放映《战洪图》影片,正看到热闹处,雨滴悄然而下,放映员杨新德赶忙把雨伞撑开保护放映机。有的观众也祈求道:“老天爷,行行好吧,等演完了再下吧!”还好,雨像是懂话的孩子,真的不下了。杨新德刚把雨伞收起来,偏偏这个时候,银幕上出现了下雨的场面,人们的心正被揪紧时,现场的雨又“哗哗”地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杨新德不得不停机,观众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
曾经为人们带来欢乐的露天电影,是那个年代农村特有的一道风景,似乎还在人们的记忆中放映。
责任编辑:zwj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