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文学

王苏辛:驻马店底色中成长起来的“90后作家”

2017-10-20 09:50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yjh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晚报记者 任羽王苏辛小说集《白夜照相馆》封面。王苏辛,26岁,18岁开始到现在已刊登中短篇小说数十万字,出版小说集《白夜照相馆》,曾获得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

 

□晚报记者 任羽

reny171037.jpg

王苏辛

reny171036.jpg

小说集《白夜照相馆》封面。

王苏辛,26岁,18岁开始到现在已刊登中短篇小说数十万字,出版小说集《白夜照相馆》,曾获得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2017年被提名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这是从驻马店走出来的90后年轻女作家,令驻马店人惊喜的是,这是一位在驻马店底色中成长起来的作家。10月18日,记者采访了王苏辛。

一个魔幻世界的打造者

王苏辛,1991年生于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曾用笔名普鲁士蓝,已出版小说集《白夜照相馆》,中短篇作品散见于《芙蓉》《花城》《山花》《青年文学》《小说界》《青年作家》等杂志。

“90后写作者王苏辛,曾笑言‘最烦被贴上90后标签’,然而她还是不可避免地和80后乃至70后的作家区别开来——她书写一个被雾霾和高温笼罩的‘异次元’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被挤压变形,呈现一种魔幻的色彩。

我们常常苦恼:面对浩瀚的文本,小说是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王苏辛这里显然不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者,她在自己书写的世界里,和这个世界一起成长,写下来的不只是作品,也是写作路上一步步的印迹。观照她的小说世界,也是在观照一个更年轻的写作群体的世界。”作家、翻译家默音这样评价王苏辛。

由王苏辛所著的《白夜照相馆》一书,2017年1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联合读创出版发行。这是一部王苏辛历时7年的心血结晶。该书选用了王苏辛众多作品中最具代表的14个神行百变的故事,这14个故事仿佛是我们置身的现实,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每一个故事都能够让读者迅速击退心中仅保留的那道阅读防线,快速进入故事当中,仿佛每个读者都是故事中的一员,无一例外。

据王苏辛讲,《白夜照相馆》一书的大部分篇目都写于2014年至2015年,只有两篇分别写于2011年和2012年。历时7年是从她刊登第一篇小说算起,到该书交稿的日子,大概是7年。这本书里面虽然选的多是近两年的小说,但这些小说凝结的是她7年的写作经验。

对于王苏辛来说,这是很特殊的一批小说。主要是她写作转折期内的小说,既和成长期的自己接壤,又和逐渐向青年期转变的自己有关。要说收录的原则,那就是它里面既有成长期的对抗,又有青年期的反思。

从绘画到写作

王苏辛从小学画画,最初的志向是成为画家。绘画这件事在王苏辛的生命中占比很大。她儿时好动,很让人费神,父母发现她在画画的时候可以安静下来,就决定送她去美术培训班学习。

王苏辛一路顺风顺水,一直考上艺术高中。她曾经以为自己应该做一个画家,可美术学校频繁的周测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理想。学校要求学生的画作统一制式,连作画方式和作画工具都严加要求,这一点让当时的她感到烦躁。有时候王苏辛自认为不错的作品,分数下来往往让她大失所望,这就使她更加焦灼。

读高中时王苏辛被送到郑州,第一次离家住校,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烦心事需要一个疏导途径。与此同时,为了应付艺考,学校里频繁的美术考试让王苏辛觉得紧张、局促,消磨着绘画原本的乐趣。

那时她找到另一个出口,就是看书。她的启蒙是帕慕克的几部作品——《我的名字叫红》《雪》《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但还原到现在的写作,她却突然提起福楼拜《布瓦尔和佩库歇》以及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开头。

她说:“巴尔扎克把背景、人物,甚至普通的台阶和景物的波动等糅合在一起随着小说底色一起朝前,看似粗糙却又生机无限。而《布瓦尔和佩库歇》的开篇非常整齐,看似是一幅干净的画面从上到下,但其实每一句话都包含不止一种声音。”

王苏辛中学时代的美术老师曾在色彩课上纠正学生,说学好色彩就要忘记素描。画一张桌子的时候不要想着那是一张桌子,要把它看作一个色块;而一幅好的色彩,是每一块颜色都准确。王苏辛觉得这和写作一样,是要描述一个整体,表达对感觉的感觉。

寻找地图的人

王苏辛说,一直都觉得,人总会面临“如何置放自己”的问题。但比这个问题更困扰人的,或者更具诱惑力的,是“如何寻找一张自己的地图”。这张“地图”,除让人知道自己此刻所处位置,更说明自己从何处来,可能往何处去。对于那些早早离开故乡的人,这张“地图”比原乡更能代表“故乡”。

和很多精神生活逐渐成熟之后才开始写作的人不一样,王苏辛的写作开始较早。对她来说,写作就是成长,写作就是生活。甚至很多时候,要表达的内容会促使自己不得不在某个阶段快速成长,她因而觉得写作很多时候是在挑战自己。

因早早离家住校,在最初的几年写作中,王苏辛总是热衷书写关于故乡的小说。尽管这种书写更像安慰——通过不断回到童年来安抚自己。“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是5岁那年家庭变故,所有的亲戚聚集在院子里,我骑着儿童车,在大人们的腿之间转来转去。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但感觉气氛不同寻常。这几乎构成其后几年的一个基调,那些我不明白的人情世故,被处理成小说中魔幻的镜头,带着恐惧和切实的痛感,让我不断回望。可这样的写作本身不是反省所得,它能起到的抚慰作用十分有限。我自己也逐渐因为看到更多东西,不再使用变形和不断的转折去叙述,更愿意直接进入事物的核心。可这条路,比之前更为艰辛。我开始直面那些少年时代,甚至童年,所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与这些问题相伴的,还有新的问题。为此,我不得不调整自己和外界的关系——曾经我认为生活在朝我伸利爪,可渐渐地我知道,那利爪其实是我自己。”王苏辛说。

《白夜照相馆》这本书,对王苏辛而言,更像她“寻找地图之旅”的记录。她期待这本书能让一些人看到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希望它能成为一些人进入更好世界的梯子。

故乡的底色

从外出上学,到参加工作,王苏辛已经离开驻马店12年。但是每年她都会回来两次,所以也不能说完全地离开。

王苏辛告诉记者:“我写作的一切城市都有属于驻马店的底色,也有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汝南县的底色。它们是飞速变迁中的地方,这和整个中国的状况类似。我始终记得年幼的时候(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走在大街上,感觉很多人心事重重又满怀希望。我觉得,那是因为飞速的发展和变迁的环境给了他们机会和眼界,人在渴望和犹豫中不断向前走。乔伊斯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讲他为什么总写爱尔兰的都柏林,因为他觉得读懂了都柏林就是读懂了爱尔兰。而我写的城市,虽然带着很多城市的底色,但我知道我出发的地方是驻马店这座城市,我从这层底色开始,开始认识我身处的世界。”

她的小说几乎不涉及过分细致的细节描述,她书写更多的,是所能理解到的,所能表达出的大块大块的,色块般的情绪,或者说底色。

谈到现在的写作,王苏辛说:“现在是直取核心式的,不描述表面的形状,只描述这底色当中的转折和变化。”

什么是底色呢?王苏辛的解释是:所有事物在小说中一起奔跑所熔炼出的那多层而明亮的灰。

当下,在驻马店文学界,也活跃着一批年轻人。他们痴迷写作,痴迷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王苏辛不敢对别人的写作之路指教,只想说如果喜欢就继续吧,千万别觉得人间只有创作这一件事,要在解决好自己基本生活之上再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