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专题

探访“中国梁祝之乡”(二)

2017-09-29 09:12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探访驻马店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中国梁祝之乡”(二)梁祝故事 凄美爱情□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刘珊 文/图梁祝爱情故事在民间已经流传1600多年,被誉

探访驻马店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中国梁祝之乡”(二)

梁祝故事   凄美爱情

□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刘珊   /

梁祝爱情故事在民间已经流传16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历史翻到今天这一页,虽然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信奉金钱至上,但是如果细细品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相信仍然可以打动很多人的心扉,冲击他或她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回过头来相信爱情、忠于爱情……

reny170967.jpg 

梁山伯墓

reny170968.jpg 

祝英台墓

曹桥相见

祝英台的故居叫朱董庄,在今汝南县梁祝镇东南。传说,当时祝员外有个小女儿,聪明伶俐,爱好诗书,跟着哥哥们在私塾求学。因聪敏过人,老师赞她“女中英杰,才高如台”,故取名英台。

梁山伯故里叫梁岗,在祝英台故里西北18华里处的和孝镇。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里的群众提起山伯,仍称他“俺村的梁傻子”,就像称呼邻家小伙儿。

梁祝故事就从这两个正直进取、一心向学的少年前往十八里外的红罗山书院读书开始。

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离了家,与书童说说笑笑,走了十八里路,累得气喘吁吁,恰巧遇到一座小桥,名曹桥。桥下流水潺潺,桥边有一凉亭,正是歇息的好地方。巧的是,这时走来了从梁岗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的梁山伯。山伯虽一袭布衣,但玉树临风,气度不凡。两人一见,便如金风玉露相逢,言笑晏晏,撮土为炉,插草为香,义结金兰。

曹桥在今和孝镇境内,距当时的祝英台家、梁山伯家和红罗山书院各18华里。如今,桥边亭子早已毁弃,只有小桥依旧,流水脉脉,依稀投射着梁祝二人的身影。

红罗山在今常兴镇境内,高十多米,为商周遗址,当地百姓叫台子寺。这里绿树环抱,四面临水,环境幽雅,正是读书的好地方。梁祝二人在书院促膝并肩同窗共读3年,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同窗共读

红罗山脚下有个鸳鸯池,碧草青青,蝴蝶双飞。鸳鸯池畔有眼小井,今叫梁祝井。红罗山书院的学子们曾在这里投石逗鸳鸯,轮流从井中担水,走几十层的台阶送到书院。英台投石子或担水的姿态,其吃力状极像女孩,惹来浮浪少年的嘲笑,梁山伯总能挺身而出,为英台解围。当时,英台是否已萌动了少女情怀?斯人已去,流水千载,栏杆拍遍,古人心思,无法追寻。

红罗山书院后面有棵银杏树,生机勃勃,参天入云,相传是梁祝读书时共同栽下的。这棵树,树阴百米,郁郁葱葱,十数人不能合围。在上世纪70年代被层层砍削,木材盖了一座礼堂,现在仅存树心。这刀砍斧斫的树身,见证了历史沧桑,也见证了梁祝的情谊,似在喻示着梁祝爱情历尽磨难、真情恒远。

红罗山书院东南100米,有邹佟夫妇墓。邹佟,陈留人,即今河南尉氏县人,当时是红罗山书院聘请的先生,梁祝的老师。传说,英台挑水时湿了衣衫,换衣服时被细心的师娘发现是女儿身,就在梁祝同睡的床上设了界牌。当地群众至今还在传唱祝英台踢界牌的故事。

三载同窗三载情,梁祝的身影早已映入红罗山的千年厚土。在红罗山的静穆和沉默里,我们看到了一块块晋砖,那一幅幅斑驳的晋时图案,似乎在描述着梁祝促膝并肩两小无猜的动人情景,诉说着那逾越千古也无法湮没的爱情绝唱。

楼台相会

十八相送,是梁祝故事中最辉煌又最富喜剧色彩的篇章。

梁祝在红罗山书院3年同窗共读,同吃同住同劳动,情谊深厚。但渐渐长大的英台越来越无法掩饰女儿身,只得告别老师和学友,在梁兄的护送下,走上了回家的路。

“太阳出来紫蔼蔼,一对子学生下山来。

前面走的是梁山伯,后面跟着祝英台。”

这是汝南传唱千年的小曲。

“走一庄,又一庄,庄庄黄狗叫汪汪。

前面男子大汉你不咬,专咬后面女娥皇。”

相送路上,英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她遇景设喻,一会把自己比作女娥皇,一会把两人比作鸳鸯,用一个又一个机趣生动的比喻,向山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憨厚质朴的山伯怎么也不往英台是女孩的思路上想。这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出现的不和谐,直气得英台骂他是“桑树勾担榆木桶,千提万提提不醒”。

诸多流传于当地的民谣,曾被著名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冯沅君于1932年搜集并在梁祝论文中采用,发表于《国学周刊》第二期。

都说山伯傻,其实,山伯只不过是纯净无邪罢了。包括英台,不也是这样吗?同榻三载,不肯暴露自己的女儿身,不也说明她的纯洁无瑕吗?英台追求的,不是现在所谓的“曾经拥有”。她所追求的,是不违背道德而坚贞纯净的感情,是完美而长久的幸福。梁祝爱情的美,也在于此。

英台无奈,只好谎称家中有一小妹,以为小妹做媒,约山伯日后楼台相会。

楼台相会,山伯才恍然知晓金兰结拜的英台“兄弟”竟是女儿之身,但此时已没有了相聚的欢乐与甜蜜,英台被父亲强许给马家。

当时的楼台,今天早已不见了踪影。天若有情天亦老,历史也不愿留存这伤心之地。

双双殉情

祝英台故里北20余里有一马庄,在今汝南县三桥镇境内,这是马文才故里。传说马文才是官宦之家的公子,生性浮浪,不学无术。他走亲戚时见到英台,便欲罢不能,非英台不娶。英台父亲觉得两家门当户对,就收下彩礼,把英台许配给马家。

生性刚烈的英台誓死不从,坚决抗婚。但这次不像出外求学那样能通融了,因为英台面对的是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是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可怜山伯从楼台归来,悲痛欲绝,神思恍惚,欲去马家说服易婚,又觉难以启齿。这时,风起雨倾,山伯跪在风雨里,疾呼苍天,发誓:“生不能同寝,死也要同穴”。忽然膝下凹陷,杵地成潭,惊慌中,他把英台送的玉扇坠掉入潭中。山伯发疯般挖掘寻找,十指磨破,掘出一井,井水浑浊苦咸。后来英台到这里哭祭,泪水滴入井中,井水变清变甜,从此结束了原马乡镇没有甜水井的历史,后人把这口井叫作泪井。

山伯归家,一病不起,临终嘱咐家人把他埋在马北官道边的荒坟舍地里,好等英台出嫁时再看她一眼。

英台得知山伯死讯,自是痛不欲生。她向马家提出条件,一是出嫁时外穿红内穿白;二是到山伯墓停轿祭奠。

英台花轿来到山伯墓前,旋风挡道,不能前行。英台下轿哭祭,直哭得天昏地暗,风雨大作,人们惊慌失措,英台趁机撞柳殉情。霎时间,风停雨霁,彩虹斜挂,一对蝴蝶上下翻飞,形影不离。

英台被马家迎娶并未到家,不能入马家坟地,而对祝家来说,她又是出嫁的闺女,不能埋回祝家坟地,人们就把她埋在与梁山伯隔路相望的路东。于是就有了“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儿”的民谣。

汝南的梁祝双墓,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正像历代学者研究的那样,越朴素、越原始的东西越接近历史的真实,没有结婚的男女在当时是不可以合葬的。扑坟、化蝶的情节是后人浪漫而美好的想象,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爱情的礼赞,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

梁祝双双殉情,给了后人无尽的哀思和怀念。在梁祝故里,流传着很多关于梁祝的民风民俗。

梁祝双墓前有座白衣阁,供奉的就是祝英台。人们为祝英台的真情所感动,建阁纪念她。她死时身穿白色重孝,死后变成了白蝴蝶,人们认为,只有菩萨才配有这身洁白,所以叫白衣阁。

当地村民办喜事时,要到梁祝墓地烧纸、祈祷,希望保佑新婚夫妇天长地久,幸福美满。当地流传着“要想夫妻共白头,梁祝墓前走一走”的民谣。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当地至今保留着为梁祝墓送白灯笼、送酒、烧纸祭奠的习俗。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提着自制的白灯笼,点上白蜡烛,为心中的圣男圣女梁祝送灯,照亮他们相会的道路。梁祝墓上,灯影飘摇,烛光闪烁,天上明月孤悬,疏星寥落,人们以这种传统而美好的方式祈愿梁祝魂归故里,让他们在烛光中相会、起舞……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