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名人库

张卜天“补天”记

2017-08-04 08:39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晚报记者 王慧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很多“牛人”。“牛人”们各有各的“牛事”。出生于驻马店市的张卜天,是北大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博

□晚报记者   王慧玲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很多“牛人”。“牛人”们各有各的“牛事”。

出生于驻马店市的张卜天,是北大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博士毕业的一位“牛人”。这位“牛人”,在网络上被人称为“时代的大熊猫”“以一己之力为科学文化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的‘补天’者”;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编辑李婷婷说,他是“绝无仅有的一位译者,简直不像这个世界上的人”。

reny17083.jpg

张卜天在全国科学史会议上发言。

reny17086.jpg 

人物档案

19799月出生于驻马店市;19859月~19897月:驻马店市实验小学;19897月~19927月:驻马店市第二中学;19929月~19957月;驻马店地区高中;19959月~19967月:中国科技大学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19969月~20007月: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029月~2004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免试转博;20049月~20087月: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获科技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201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年~2015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20151月~6月: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20156月~20174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159月~20166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20174月至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卜天(右)与导师吴国盛合影。

reny17085.jpg 

“牛人”究竟有多“牛”

“牛人”张卜天是科技史“大咖”吴国盛教授的高足。张卜天的成绩常常令吴国盛教授很骄傲。2008年,吴国盛教授在博客中晒出:“我的学生张卜天于200868日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由刘钝、陈嘉映、郝刘祥、孙永平、徐龙飞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给予他的博士论文《质的量化与运动的量化——14世纪经院自然哲学的运动学初探》很高的评价。”该论文后被评为北大当年毕业生十大优秀论文之一。2015年,吴国盛在博客上郑重发布《再致我的未来博士生》一文,对申请读博者提出几条要求,其中第二条要求申请读博者必须熟练掌握他列举的10本著作中的内容,并将通过笔试考察申请读博者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所列10本著作中有6本的译者是张卜天。

然而,“牛人”张卜天从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他总是“尽可能隐藏起来”, 甚至愿意大家认为他“已经死了”,其所翻译的书“是一本本遗著”。

迄今为止,张卜天只接受两次“实在抹不开情面”的采访。一次是黄春宇采写的《 “汉译名著”的三代译者》(见201634日《文汇报·文汇学人》),一次是王京雪采写的《译者张卜天:让生命有意义的事才最现实》(见2017327日《新华每日电讯》)。

“牛人”张卜天究竟有多“牛”?

从严复开始,“汉译名著”史上的译者不胜枚举,其中多为精通外国语言文字并且是某个专业的执牛耳者。为商务印书馆译介西学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文汇学人》采访了96岁的何兆武、67岁的徐家玲、37岁的张卜天,听他们讲翻译的苦乐与收获。

——这是《 “汉译名著”的三代译者》的开篇之语。

“苦行僧”般痴迷“不算成果”的学术翻译,以“高冷”的译著享受与学术知音的“心有灵犀”。从2001年、22岁着手翻译柯瓦雷的《牛顿研究》起,他从未中断过学术翻译这项枯燥冷清、报酬并不丰厚的工作,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尽数投入。到2016年末,37岁的张卜天已出版译著36本,交付译稿40余部;独力策划、翻译着两套译丛: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科学源流译丛”和商务印书馆的“科学史译丛”。15年的寂静光阴里,这位年轻学者如埋头修行的苦行僧,以平均每年两到三本书的速度,把古希腊至科学革命后科学发展的诸多经典陆续引介。

——这是《译者张卜天:让生命有意义的事才最现实》一文的评述。

“越了解越胆寒,199516岁入中科大,2008年北大哲学科学博士毕业,科技史大咖吴国盛先生的高足。译著均为世界级科学名著,对拉丁文也有研究。在这些神人作品前,我有强烈的文盲感。”

——读者这样慨叹。

他翻译的《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豆瓣网友评分9.3分,读者评价“读起来像坐滑梯一样顺畅”“丝毫不觉是译作”“选书眼光不俗”。他翻译的《韦洛克拉丁语教程》被全国重点大学作为教材;他翻译的《爱因斯坦:相对论100年》入选为2005年“科学时报读书杯”科学文化·科学普及佳作。

人们赞扬一个人成果丰盛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如今38岁的张卜天,翻译出版外国科学史名著的数量早已超越了年龄之限。别人倾其一生能翻译一二十部书籍已属不易,而他所翻译的商务版著作有8部将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这在以审稿严谨、要求质量甚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历史上极为罕见。

辉煌的幻灭与重生

张卜天原名张晓天,1979年出生于我市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他家中书香弥漫、琴瑟和谐。父亲张毅是中原地区著名诗人、剧作家,曾任驻马店市戏剧研究所所长。母亲段玲玲是驻马店市著名声乐老师,师出于天津歌舞剧院,曾与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同台演出过。她有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培养声乐人才数千名,可谓桃李满天下。

张卜天勤奋好学,很早就脱颖而出。13岁初中毕业,16岁考上中国科技大学。他在高考前的预考成绩曾名列全区第一,是老师看好的“北大、清华的苗子”。但高考时的作文失误,让他的成绩打了折扣,他最终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选专业时他父亲建议他不要选择数学、物理专业。于是,他选择了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这个系名在他的脑海里“幻化出一幅阳光照到米饭上把饭照熟的画面,顿生神往。”开学后,他发现自己要面对的却是锅炉和叶轮机械。这是他第一次理想与现实辉煌的幻灭。

大学一年级时,他读了《爱因斯坦传记》,忽然对物理产生兴趣,他背着父母向学校申请转到了近代物理系。这是他第一次违背父愿、被父亲认为是他“青春期叛逆”的“自作主张”。

20岁,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当年被美国3所名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他选择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继续攻读理论物理,导师是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教授。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全免了他的学费,并给予他每月1500美元优厚的奖学金,这笔钱对于2000年国外的消费水平来讲,他每个月除去生活所需外还能节省5000元人民币。

这让父母为之欣慰、喜悦、骄傲,让世人眼红的名校待遇,却在3个月后戛然而止,张卜天的人生也从此进行了改写。

因为,身在异域的他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精神危机”。物理不再是他最关心的东西,理想与现实再一次在辉煌中幻灭。

迷茫、郁闷,彷徨。他常常会为自己的生存、呼吸、心跳而害怕,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不解和恐惧。

内心的恐惧与忐忑,让他在美国度日如年。2000年冬,张卜天谢绝了学校的挽留,再一次背着父母自作主张,毅然决然地离开美国,从奥斯汀飞到北京。

他在北大校园租了间小屋把自己安顿下来。然后,他到北大的公开课堂去当旁听生。哲学、文学、绘画、音乐、书法,英语、德语、拉丁语,他穿梭于北大各个学科的开放课堂,汲取各种知识的营养,安抚、滋润在异域饱受煎熬的身心。

“世界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这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开篇第一句话立刻抓住了他的心。这不正是自己关心和需要寻求破解的问题吗?

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他发现有两个章节里谈“畏”和“怕。”“怕”是怕某个具体东西,比如一条蛇,而“畏”是没有对象的怕,不知道怕什么,就是怕本身。这不正是他在美国的感受吗?“回想起自己在美国恐惧什么,其实,就是怕‘存在’,存在本身对自己有强大的异己感。”

这让他如醍醐灌顶,突然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关切的是哲学层面的问题,之前对物理的喜爱本质上也是出自这种关心,“只有哲学还能收留我这样的人”。

2001年初,他决定弃理从文,报考北京大学科技哲学系专业研究生。

后来,他父母才得知他这次毫无征兆的放弃与选择,内心是何等痛苦与煎熬啊!放弃美国名校优厚的学习待遇回国,给他父母带来极大的社会压力,一些朋友甚至作出种种猜疑,有的对其父母调侃:“你们也不光‘过五关斩六将’,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啊!”

然而,张卜天在冥冥之中有种直觉,这一次的选择是他浴火洗礼、涅槃重生的一次机遇。

reny17084.jpg 

张卜天在讲课。

旁听生的翻译之路

在北大旁听哲学课,他发现那里有许多与他 “心有灵犀”的同道人,他的心“一下有了归属感”。

一天,张卜天后来的导师、当时在北大任教的哲学教授吴国盛准备翻译一套5本的科技哲学书籍,其中4本都已找到译者,《牛顿研究》这本书却没人认领,因为一般搞哲学的人都是文科出身,牵涉物理方面的问题不熟悉。旁听生张卜天请求吴老师让他试试,吴国盛在看过他试译的几个章节后非常满意,便将《牛顿研究》的翻译工作交给了他。

2001年暑假,张卜天回到驻马店。他每天吃过早饭,便骑车到家里刚刚简装过、还没入住的空房子里开始一天的翻译工作,常常无暇顾及午饭、晚饭,有时直到深夜才骑车回家。那时他还没有电脑,全靠手写笔译。书有些枯燥,但翻译本身很新鲜,他“查着词典、译着书,不知不觉过完了夏天。”

从此,张卜天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

遇到好的书籍,他常常萌发时不我待的使命感。2002年,北大图书馆处理旧书,还在读研的张卜天发现一本哲学入门好书《大问题》。他立即决定翻译该书,并很快联系上在出版社工作的校友,写出策划报告,促成出书事宜。后来这本书重印多次、豆瓣网友评分在9分以上。

张卜天对译文质量非常看重。“一个词不懂,不能随便放过去,能查的话,尽可能查,不管是词典还是网络,或者向人请教。”他说,“以前看不懂一本书,只会怨自己学识不够,没有想过是翻译出了问题。从事翻译之后知道了,翻译水平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写博士论文期间,他偶遇了一本《韦洛克拉丁语教程》。他立即被其系统的组织编排、清晰的语法讲解以及所选取的古典作家原汁原味的作品所吸引。

“拉丁语朴实无华,简洁有力,精确清晰,为其他语言所不及,但语法比较烦琐,掌握起来并不容易。目前,做西方研究的各门各科都会用到拉丁语,国内想学的人也很多,可就是找不到书。”张卜天认为,“国内没人能编写这样的教材,如果自己能将这本国外现成的经典教材翻译过来,让更多人分享岂不善哉?!”

张卜天想到做到。在写博士论文的间隙,他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地将这本《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精益求精地翻译了出来。这本书翻译完后,出版社请了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奥地利教授进行审阅。教授审完后,只就张卜天的译稿提出了五六处字句改动,其中大都属于可改可不改的范畴。

书定稿后,找出版社出版作了很大的难。不少出版社不了解行情,不愿承担风险。最后,一家小型出版社愿意以极低的稿费勉强给予出版。结果出人意料,这本书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国内不少重点大学开设的拉丁语课程,也纷纷将张卜天翻译的《韦洛克拉丁语教程》当作教材。目前该书已根据英文最新的第7版出了新版。

以一己之力“补天”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是我国著名的以一己之力、坚持不懈完成大任的神话故事。

张卜天,被人称为“以一己之力为科学文化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的‘补天’者”。

一位读者说:“从20168月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卜天教授主编的《科学史译丛》系列译著开始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张教授的作品对于我们重新理解科学——特别是文明史上的科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材料。”

“上一个半世纪,中国引进西方科学,专拣那‘有用的’部分,而对产生与培育西方科学的文化重视不够,传播得较差。这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理解。欠的债终究是要还的,但愿通过卜天等人的努力,抓紧翻译一批‘没用的’东西,以达‘补天’、全面而准确地理解科学的目的。”“他以一己之力,相对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科学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一位网友说。

张卜天在《科学史译丛》总序上这样阐述:“ 时至今日,在科学史这个重要领域,中国的学术研究依然严重滞后,这间接制约了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对作为西方文化组成部分的科学缺乏深入认识,对科学的看法过于简单粗陋。” 有鉴于此,在整个20世纪于西学传播厥功至伟的商务印书馆决定推出《科学史译丛》,继续深化这场虽已持续数百年但还远未结束的西学东渐运动。”

为此,他还在《科学史译丛》系列著作的翻译中拾遗补阙、修订和完善了很多已有译本的错漏之处。其中,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是在中国学界普遍约定俗成的书名,他给商务印书馆翻译时经过认真研究改成了《天球运行论》,对附在旧译本后面的近200页的注释翻译也进行了大量修正。

张卜天的翻译和别人不同,不是应出版社的要求和计划选择书籍,而是自己遇到好的书籍,列出书单交给出版社筛选后进行翻译。

张卜天写博士论文期间,查看了很多国外的参考资料。他为国外科学史研究的程度感叹:“国内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套图书,而西方国家拥有过去100多年的研究及丰硕的成果。”在感叹之余,张卜天希望能将好书引进国内。于是,他怀着高度的使命感,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策划推出了“科学源流译丛”。从201010月到现在, 该译丛已经出版了12种。张卜天不仅是“科学源流译丛”的主编,独自选择了所有图书,还是所有书的译者。

他翻译的这些书籍都是“高冷款”,而且稿费低廉,一般也不算学术成果。导师吴国盛说:“要保证翻译出版质量并不容易,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翻译热情的人少之又少。”

当今是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都急功近利,忙于著书立说评职称,挣工资,有几个人肯沉下身心埋头于不算学术成果、收入低微的翻译呢?

但张卜天觉得翻译这些书籍比写论文评职称意义重大:“一个学科领域刚兴起的时候,翻译经典著作是最重要的工作。翻译一本书,不只是学科建设,还可以促进学科的交融、打开人的视野,尤其是对于思考西方文明的特点、思维方式,出版译著远比撰写论文的价值更大。”

吴国盛教授认为张卜天的译著“又快又好”,并对这套丛书给予极高评价: “我相信,这套丛书的陆续出版,必将改变‘科学思想史’在中国学界长期模糊不清的形象,让中国读者真正领略‘科学思想史’研究纲领的动人魅力和无限趣味。这套丛书的陆续出版可能会形成西方科学史译著的一块高地。”

生命是一场修行

畅游在国外浩如烟海的科学史册中,张卜天感兴趣的书籍越来越多,这些书没人介绍可能永远没人知道。

十几年的翻译经验,英、德、法、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的掌握运用,理科背景和科技哲学博士研究生专业功底,加之他扎实的中文基础,让他在翻译上游刃有余。

据其父母介绍,他从小学过弹钢琴,双手异常灵活,在电脑键盘上打字弹跳自如,一般是看着原稿翻译出中文基本上行云流水一遍成。一般人一天翻译千把字,他可能一个小时就能搞定。内容较为简单的书,经常是八九个小时翻译一万多字。

他惜时如金,生活极度简单。 他说:“翻译这种事情不能有丝毫偷懒,你多花一分钟,就能多译几个字,因此你不得不和时间赛跑。” 他常常上午刚完成一本书的翻译、交了译稿,中午就已着手翻译下一本。

上班之外,张卜天几乎不出门,除去吃饭睡觉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屋子里翻译,有时一天能译10小时以上。每年春节回家,他也只在第一天用一两个小时和家人说说话,往后在家就是闷着头干翻译的活儿,包括大年三十、初一也不出门。每天基本上都是忙到凌晨才睡。第二天清早起来稍晚一点,洗漱完毕,吃点饭,又继续翻译。他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平时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基本上只吃两顿饭。

有一年春节他从北京买高铁票回驻马店,二等车票卖完了,他只好买了个条件好的一等座,他“不忍心闲着”,就拿出电脑搞翻译, 4个小时的路程他草译了一万字。2015年上半年,他去剑桥大学访学,6个月译4本半书。

父母对儿子很理解支持,尽量不打扰儿子的工作。儿子在外,他们很少打电话联系,怕打断他翻译的思路。平时有事,父母基本上都是趁他吃饭时用微信和他联系。有啥事三言两语、简明扼要,从不赘言。

 “他崇尚简洁,讨厌冗余。体现在翻译中,他的译文绝少有多余的表达,多一个‘的’字能把他难受死。”熟悉张卜天的商务印书馆编辑李婷婷说,“他对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太清楚了,清楚之后就笔直地、一点不拐弯地去做,像一束激光,绝不将精力分散到其他地方。”

 他把整个生命看作一场修行,学术和翻译是他的“挑水担柴”。 他坦言“翻译是自己在世间的使命,翻译让自己不得不放弃掉很多爱好,但他喜爱翻译,一生会翻译到死。

尾声

海德格尔讲人要向死而生,高僧印光把“死”字挂墙头,睁眼即见。“每译完一本书我离死亡也近了一步,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了。时间太紧迫,我实在舍不得。”这是张卜天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张卜天活得如此独特,以至于一般人难以理解。但在家人和朋友眼中,张卜天是至情至性之人,生活中性格温和、幽默风趣。

在北大哲学系退休教授张祥龙的印象里,张卜天敏感、聪明、勤思好问,“他善于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冷僻处找到研究点,然后以特殊的视角来发掘其中的深意。”

在翻译的业余爱好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张卜天翻译的外国科学史名著在我国科学史的学科建设上发挥的重大作用,也逐渐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可,他也成为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名校争夺的人才。最终,他选择追随导师吴国盛来到清华大学,于今年4月与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签下了5年的聘任合同。

(本文图片由张卜天提供)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