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理论 智库成果选介

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河南为例

2017-05-16 17:38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一、河南省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河南城镇化的现状 1、城镇化水平较低 2、城镇化发展速度快 3、城市人口密度过大 (二)制约河

一、河南省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河南城镇化的现状
       1
、城镇化水平较低
       2
、城镇化发展速度快
       3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
       
(二)制约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因素
       1
、资源约束强,限制城市的扩张
       2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吸引力小
       3
、私营经济发展落后,就业岗位不足
       4
、工资水平偏低,对就业者吸引力小
       5
、农村居民收入偏低,难以迁移到城市定居
      
(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1
、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了由人口、经济发展和潜力、基础建设、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7个方面32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权重。
       
根据各个指标的标准化值和权重,可以计算某一区域i的得分。
       
根据权重,结合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计算出各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各准则层的得分。
       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1)
新型城镇化水平高区域:包括郑州市和济源市。
       (2)
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包括焦作、三门峡、洛阳、鹤壁四市。
       (3)
新型城镇化水平一般区域:主要有新乡、许昌、安阳、漯河、平顶山、濮阳、开封七市。
       (4)
新型城镇化水平低区域:包括信阳、南阳、驻马店、商丘、周口五个城市。
       
总体来看,河南省各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大致以郑州及周边的济源为核心,同时,西北部区域各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东南部区域各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一) 模型设定
       
综合参照Henderson(2003)Barrios2006)等对城镇化影响因子的研究,本文采用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11111.jpg 

       式中,urban 表示城市化水平,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α表示常数项,X表示各种解释变量,Z表示控制变量,λ表示时间效应,η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ε表示残差。
     
(二)城镇化规模的面板回归分析
      
从回归结果来看,R平方及调整R平方均接近1,说明整体解释效果较好,DW检验小于临界值,说明自相关较弱。从影响系数来看,所有结果都比较显著,而且UR(城镇失业率) FC(实际利用外资)、GDPPGDP(人均GDP)、land(人均耕地面积)、peo(户均人口)、SEC(第二次产业总值)、cap(是否省会)、AREA(建成区面积)这9个变量对rate(城镇化率)urban(城镇人口)这两个因变量同时产生影响。
       GDP
总量和人均GDP这两个指标对rate(城镇化率)urban(城镇人口)的影响系数相反,这说明人均GDPGDP总量对城镇化有双重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1
、剔除省会样本
       
可以看到,剔除郑州样本后,城镇化的影响因子有些变化,对城镇化率影响最大的因子是人均GDP、第二产业总产值、建成区面积,而城镇人口的影响因子则为GDP总量、户均人口、城镇人均收入。
       2
、区位因素
       
对比可以看到,对城镇化率及城镇人口均有促进作用的因子有失业率、人均耕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建成区面积,对城镇人口增加有制约作用的因子有人均GDP、第二产业总产值、农村人均收入。而对城镇化率有制约作用的因子有GDP、城镇人均收入。
       
(四)新型城镇化驱动因子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GDP总量、人均GDP、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城镇人均收入、城镇建成区面积等因子对城镇化主要起着促进作用,而农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城镇消费水平等对城镇化起到了制约作用。
城市区位、城市是否是省会,对城镇化的速度有影响,但其影响比较有限,其他促进城镇化的驱动因子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更大。
       
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新型城镇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以及资源环境优化利用体系建设。其中新型城镇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直接表现,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农业现代化体系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资源环境优化利用体系则既能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支撑。
      
(一)新型城镇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直接表现,它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新型城镇化的水平和速度,更要注重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不同城镇间的复杂联系,具体来讲,包括继续推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注重城镇化质量、注重城镇体系建设。
      
(二)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以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作为中心,同时注重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可以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要结合教育条件的改善、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人员的引进等方面展开。
      
(三)农业现代化体系
       
粮食安全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河南省是粮食大省,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粮食生产。而要保证粮食生产,农业的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农业的现代化还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上。各区域在开展农业经营时,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到农业生产再到农产品的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农产品的加工,可以大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周边农民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
      
(四)资源环境优化利用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它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调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因此,新型城镇化体系的建设中,资源环境的优化利用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
、资源集约利用
       
资源环境的优化利用,首先表现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集约利用,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此外,还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2
、环境优化和美化
       
资源环境的优化利用,还体现在环境优化和美化上。包括 “硬”环境的优化及“软”环境的优化。
       
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
       
(一)人口城镇化模式
1
、提高城市工资水平,增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2
、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就业机会
3
、降低农民工生活成本
4
、增加基础教育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5
、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失
6
、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二)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如何兼顾国家粮食安全
1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2
、增加灌溉面积,提高单位产量
       
(三)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发展
1
、促进产业集聚,增强工业企业发展
2
、统筹各城镇的产业现状,指导各城镇产业分工
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1
、转变传统的城镇化模式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是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工业用地的低成本、低环境成本,这三个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是今后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极力避免的。
2
、走紧凑城市之路
由于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不能放松,河南省城市发展的空间受到了一些约束,城市的边界不能无限制扩张,但是城镇化的道路也不能放松,只能走紧凑城市的发展道路。
3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生态宜居城市与紧凑城市并不矛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家园,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交通的进一步便捷化,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会以生态宜居作为主要焦点。
4
、充分发挥卫星城的功能
发挥辖区的卫星城功能,既能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又能不扩大城市边界,能较好地解决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与土地约束的矛盾。
       
课题主持人:万三敏(河南教育学院)
       
课题参加人:薛睿 张宏乔 单成宗 顾家伟 安康 穆桂松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