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一、概要本研究源自农业部软科学课题(20130617)“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专项)。为在新形势下组织好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技
一、概要
本研究源自农业部软科学课题(20130617)“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专项)。为在新形势下组织好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成果转化调研,总结出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机制和模式,并在今后成果转化工作中推广应用,2013年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委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组成调研组开展《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项目。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先后赴广东、江西、黑龙江等省级农科院和省内的新乡市、周口市农科院开展实地调研,并结合多年来开展的成果转化工作和2012年启动的“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实施成效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分析,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探索实践。期间,在国家核心期刊《农业科技管理》上发表专题论文3篇,在此基础上撰写完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对策研究》专题研究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紧密结合了河南省农科院正在实施的“院县合作共建”实践,对“十二五”期间的实践中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该报告中的有关模式研究、转化路径和对策建议在我省现代农业大省建设、提升成果转化效能的实践中,已经和正在传播着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培育出了订单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探索出了一套新形势下依靠科技促进地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的认可、批示和大力支持,有关县(市)纷纷要求与河南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共同推进我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只有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和模式创新,才能为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打开新思路。
本专题研究以河南省农科院“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机制等为研究蓝本,梳理了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和经验,对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十二五”期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尤其是对以科研单位为主导、院县合作推进成果转化应用的工作模式与机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目前已在全省范围15个综合示范县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实践证明,该工作模式与机制为河南建设现代农业大省中集聚农业科技创新力量,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路径,对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建议。在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新形势下,本专题的研究成果对相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开展科技合作,同样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二、成果的主要观点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新格局下,农业科研机构应抢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高地
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首次明确了多元化推广组织的法律地位,将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员确定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立足河南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工作实际,以搭建院县合作为平台,在转化方式、内容、渠道与沟通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是省域内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成果转化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力量。本研究认为,农业科研单位应占领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高地,主动融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重点在于引进和示范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强技术落实的跟踪指导,重点在于“摆出来”,让项目区农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地方农技部门要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向辐射区推而广之,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普及率。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新重点
本研究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雏形,与他们结合更便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项目的组织实施。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
3.创新机制、协同推进是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思路
本研究认为,一是建立财政稳定支持投入机制,引导市场化投入的新路径;二是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提升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试验站)成果转化合作的新格局;三是结合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化布局,对本地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谋划科学发展的新空间。
三、成果的主要创新性
1.创新了以院县共建为平台的成果转化路径,成果转化效能明显提升
以院县合作共建为平台,以培育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全程化科技服务为主线,一是突出科技传播,使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技能“走进”田间地头,让项目区成为广大农户身边看得见、学得会的科技展示区;二是突出科技支撑,通过培育高产、高效示范样板,典型引路,促进当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三是突出科技引领,将智慧农业、循环农业、标准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展示,辐射带动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2.探索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模式,以及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多样化工作机制
如在罗山县创建的“‘3+1’科技服务模式”,在商水县形成的“商水经验”等为新形势下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其中,罗山“3+1”模式即“三结合,一助推;三到位,一提升;三引入,一彰显”科技服务模式,让专家们带着研发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直接到场入户,解决了专家如何“落地”,科技成果如何“接地气”等问题。目前,在罗山实践总结出的“‘3+1’模式”已广泛应用到其它10多个综合示范县,示范效果良好。
3.建立了多学科融合支撑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实现了“一县一亮点,一地一特色”
结合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工程,将优良品种、轻简栽培、病虫草害防控、生态养殖、机械化作业、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集成展示应用,培育出永城集约农业(大豆、玉米、芝麻等秋作物高效套种)、延津和固始订单农业(小麦、花生、水稻、油菜等订单生产)、商水智慧农业(小麦、玉米生产全程信息化)、兰考循环农业(食用菌规模生产与光伏发电配套利用)和罗山标准农业(水稻、油菜生产GAP认证和茶叶有机认证)等我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样板,有效传播了现代农业生产新理念。
四、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综合比较
1.研究内涵更为丰富
中国农业看河南,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在国内具领先水平。本研究既对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和经验借鉴,又对以河南省农科院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并对在河南省的实践探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可操作性、可复制推广性强。
2.研究主题更为明确
本研究以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实践为依据,立足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梳理了河南省农科院在成果转化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即通过搭建院县平台、实施合作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强化省、市、县科研力量结合和多学科融合,推进良种良法集成应用,传播了农业生产新理念,培育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示范和转化应用,探索出了一套新形势下依靠科技促进地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有别于以往单一技术为目标的转化,在外省也鲜有提出。
3.组织模式更为多样
在院县共建和项目实施的辐射带动下,各综合示范县积极引导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探索出体现各地特点的有效工作方式,形成的“罗山模式”、“商水经验”等在后期综合示范县建设中得到很好的借鉴和推广。此外,科技成果企业转化型、科企结合型、农业科技园区型和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科技援疆援藏型,都是对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与模式多样化的有效补充。
课题主持人:程泽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课题参加人:苏 磊 何 宁 张玉杨 蔺 锋 田云峰 刘德畅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科技管理研究》)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