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付快递成诈骗新渠道 对到付包裹要先核查或拒收
摘要: 互联网时代,网上购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可层出不穷的诈骗“陷阱”,却随之而来,花样百出的新型快递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业内人士和专家提醒,对于到付包
互联网时代,网上购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可层出不穷的诈骗“陷阱”,却随之而来,花样百出的新型快递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业内人士和专家提醒,对于到付包裹要谨慎接收,有疑惑要先主动联系发件人,无法联系的果断拒收。
到付快递成诈骗新渠道
近日,湖南省的田先生收到一份标注“重要文件”的“货到付款”快递,以为是公司发的,没多想便签收了,打开包裹发现“商品”竟是几张废纸。田先生给发件人打电话,却一直联系不上。再查询快递单号,发现单子上的寄件地址为北京朝阳,实际却是从湖南岳麓发出,这才意识到遭遇了到付快递诈骗。
无独有偶,北京市的赵女士也有过类似经历。未网购的她却收到了标注着“化妆品”的到付快递,签收后发现是劣质商品;她向发件人讨说法,对方电话却一直占线。“这不是诈骗吗?”赵女士十分气愤地说。
记者发现,自去年5月以来,多地网友遭遇了类似骗局。“自己会接收大量快递,有时想都没想就签收了,结果拆开后发现空空如也。”据网友们反映,这些快递大多是三无洗发水、香水、首饰品等,成本只要几块钱,有时索性是废纸,但货到付款的价格却要几十元。
“诈骗分子利用大家网购的习惯,让收件人到付签收,再通过货到付款和实际货品的价格差,赚到了钱。”一名网友表示。
公安部门一位办案人员告诉记者,这类快递到付诈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假快递员”,直接欺骗受害者的到付钱款;另一种则是诈骗分子寄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利用一些快递公司的漏洞,寄送一些不值钱商品让快递公司代收货款。
该办案人员说,快递实行实名制后,目前大多数的到付快递诈骗案件是第一种。这种新的诈骗方式引起了多地警方的关注。
部分快递违规操作致调查难
记者对“到付”快递的诈骗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快递营业点填写快递单时,即使不写详细地址,只要有寄件人姓名跟手机号也可以寄送。对于发生的货到付款纠纷,大多数快递员称自己只负责寄递商品,难以分辨货品的真实价值,“送或者不送都很难,不送会被投诉,送了,客户发现上当后也会投诉”。
顺丰快递一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快递公司一般都直接与发件人结算,快递员派送到付快递时会提醒客户验货;如果收件人当时拒收,快件就可以被退回。一旦快递包裹签收付款,快递公司很难不与商家履约,货款便很难追回。
有些快递员表示,虽然实名制都在推行,但是执行缺少监督,寄件人不出示身份证很常见,即使出示了也无法辨别身份证的真假。“大部分快递公司有代收货款和货到付款业务,此过程中快递公司应对商家资料进行备案审核。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真正落实。”浙江某快递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类似到付快递骗局中,一些快递公司因有一定利益分成,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记者发现,到付快递诈骗发生后,有关部门也很难查到嫌疑人。寄件人的手机号要么根本无法接通,或直接关机。另外,不能确定寄件人是以个人名义还是公司名义寄送,导致返还金额过程出现模糊信息且不易查询到。而且,对于小额诈骗,警方大多只能记录,只有诈骗金额达到一定额度才能并案处理。
“由于到付款金额通常不算高,大多数受骗民众不会追究。”一法律界人士坦言,民众维权意识淡薄、违法成本低,也是这种诈骗伎俩屡屡得逞的原因之一。
对到付包裹要先核查或拒收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到付快递诈骗的出现,是快递业个人隐私泄露、市场监管力度不足的一个表征。抑制这类诈骗的蔓延,要加大对快递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快递业个人隐私保护机制,从源头应对到付诈骗。
卓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高潮指出,诈骗分子一般不会只实施一次诈骗,批量发送诈骗快递涉及金额到一定程度,便属于刑事诈骗犯罪。他呼吁加大监管力度,对未严格实施实名制发件而造成民众损失的快递公司,根据过错程度予以相应惩戒。同时,尽快建立快递业个人隐私保护机制,在整个流转过程中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警方提醒,对于到付包裹接收要谨慎,只要拒收,骗局就无法形成完整的链条,自然失败。因此若到付件不是自己网上购买的物品,尤其是那些完全陌生的包裹,要注意查看包裹上的寄件地址,并当着快递人员的面打开包裹检验,或者直接打寄件人电话,有疑惑要果断拒收。
用户发现自己收到的快件疑似存在“诈骗”行为,首先应该报警。“代收货款的钱一般是月结,如果被警方认定存在‘诈骗’嫌疑,公司内部有调查机制,会先暂扣货款,查实后返还给收件方,同时通知揽收相关公司,不再收取寄件方的快递。”快递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但是这一行动,需要警方对事件定性,“我们也不能只凭收件方的说法就给这件事定性,因为与寄件方也有协议,因此需要警方介入”。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