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金融 投资理财 理财超市

短线炒作难以为继 次新股打法生变

2017-05-11 15:5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wq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次新股板块往往被视为A股人气的风向标。3月底开始,次新股出现大幅调整,虽然4月下旬曾上演一波反弹行情,但很快就随着大盘整体走弱而陷入低迷。5月9日和10日两个交易日

  次新股板块往往被视为A股人气的风向标。3月底开始,次新股出现大幅调整,虽然4月下旬曾上演一波反弹行情,但很快就随着大盘整体走弱而陷入低迷。5月9日和10日两个交易日,次新股强势反弹。市场人士认为,次新股在经历了自身的大幅调整以及大盘的持续调整之后,目前应该已接近底部。不过,一位私募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IPO常态化后,新股的稀缺性逐步降低。作为一个高风险板块,次新股的投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短线的投机性操作难以为继。投资者应遵循价值投资的理念,挖掘次新股中真正的成长股。 

  仍处筑底阶段

  “我现在基本处于满仓状态,别人眼中的熊市在我看来就是牛市。”一位私募机构人士表示,现在跌下去就是机会,次新股的每一次深度调整都是新一波行情的机会。不过,与他激进的操作风格相比,另有多位私募机构人士更为保守。他们认为,次新股的玩法已变了,如果按照以往的套路操作,很可能会吃亏。

  今年初,次新股板块指数累计涨幅一度超过45%,但3月底以后一路下挫,一个月内的跌幅接近17%。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3月28日以来,近70%的次新股股价下跌,其中逾200只的跌幅超过20%。

  对于近期震荡不断的次新股行情,广东煜融投资董事长吴国平认为,次新股是市场行情的一个先行指标,未来市场要反弹,没有这一板块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次新股的低点前期应已探明,大幅下跌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处于筑底阶段,可能存在二次探底等反复筑底的情况。

  长期关注次新股的上海名禹资产董事长王益聪表示,按照历史经验,次新股的投资有一定的规律:新股打开涨停板后,会从高开高走慢慢过渡到高开平走、高开低走、平开低走的阶段,通常平开低走的阶段会有投资机会。不过,这一规律正在被打破。从近期部分次新股的表现来看,似乎已到了平开低走的阶段。但王益聪认为,由于IPO常态化、金融去杠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次新股的调整周期尚未结束,还看不到进场的信号。

  王益聪认为,近期部分新股上市后很快就打开涨停板,紧接着一字跌停,大量资金来不及离场,只能斩仓,进一步加剧股价的下挫。此前这种情况十分罕见,新股打开涨停板后通常会缓慢回落。目前的情况说明次新股的投资模式正在改变。

  新股稀缺性降低

  分析人士表示,次新股长期被视为稀缺资源,经常被投机资金“光顾”。

  去年下半年以来,IPO逐步常态化,目前每周基本有10只左右新股上市。同时,炒作新股之风被遏制,新股上市后的涨停板个数减少,开板的速度加快。

  星石投资认为,次新股的稀缺性正在降低,炒作价值也正在降低。随着企业上市制度健全、IPO常态化、退市制度完善,次新股将不再是稀缺资源,也将失去特有的价值。

  同时,监管部门对炒作次新股行为加大了监管力度。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4月14日公开表示,证监会部署2017年专项执法行动第二批16起案件,针对次新股等恶性操作。相关调查工作已全面展开,重点案件取得重要突破。今年以来,次新股短期涨幅较大,价量呈现明显异常,集聚风险,已经涉嫌操纵市场,稽查部门通过立案坚决查处次新股交易中的违法不当行为,引导股价理性回归。

  星石投资认为,短期来看,金融去杠杆仍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次新股板块将继续呈现理性回归的趋势。就估值而言,超过80%次新股的市盈率高于创业板动态市盈率,存在估值高企的风险。估值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次新股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调整。

  分析人士表示,监管力度的加大对投机资金的炒作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缺乏业绩支撑、仅靠投机资金“击鼓传花”的次新股估值势必向理性回归。近期,不少业绩“变脸”的次新股更是给短期炒作行为敲响了警钟。

  深入挖掘机会

  分析人士表示,次新股正在发生分化,仍存在一定的操作机会。

  招商证券认为,新股质量参差不齐,次新股将进入“强者恒强”的格局。

  星石投资表示,市场风格已由“成长”转向“价值”。当然,“价值投资”并不是机械地买低估值股票,而是投资回归基本面,更多地关注行业景气与趋势、供需关系、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等。目前部分次新股的动态市盈率已跌到30倍左右的相对合理水平,其中一些是消费龙头,未来将受益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升级,此类标的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吴国平认为,目前需要关注次新股反弹的机会。如果创业板和次新股起来了,那么大盘就有望反弹。不过,次新股中的“雷区”不少,需要留意观察,尤其要小心一些拉涨停但又看不懂的股票。投资者真正要挖掘的是成长中的次新股。100只次新股中可能有10只质地不错,投资者需要挖掘那些业绩将要爆发或者转向的股票。(实习记者 吴瞬)

  全面看待次新股业绩“变脸”

  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去年和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有33只一季度业绩亏损;有105只一季度业绩下降,其中降幅超过50%的有26只。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均存在业绩“变脸”的次新股。业内人士表示,业绩“变脸”并非次新股独有。需要警惕未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的次新股。

  世纪证券研究员赵晓闯表示,一季度业绩亏损的次新股占所有次新股的8.7%,沪深两市一季度业绩亏损的股票占所有A股的14.9%。一季度业绩下滑的次新股占所有次新股的25.7%,而全A股市场的这一比例为29.5%。从这两个指标看,次新股的表现相对全部A股上市公司并不算差。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从营业收入来看,一季度业绩下滑的106只次新股中,有61只的营业收入仍处于正增长区间。从市值角度来看,在36只亏损的次新股中,有31只的市值在50亿元以下,仅有一只市值在100亿元以上。

  星石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次新股业绩“变脸”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企业经营受到行业周期和季节性波动的影响。例如,通信板块近年受竞争加剧和运营商资本开支的影响,资本回报率(ROE)持续下滑,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带来负面影响。在业绩“变脸”的次新股中,通信板块的股票占比达11.1%。二是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业务体量小,一般根据订单实施情况确认收入,收入没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因此上市后暂时性的业绩走弱不具有代表意义。

  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应当理性看待次新股业绩“变脸”。次新股中业绩下滑和亏损的股票占比低于A股平均水平,说明业绩下滑和亏损并非次新股特有,只不过次新股受到更多资金关注,出现业绩下滑和亏损时更容易引起注意。(实习记者 胡琛)

  基金经理:多角度筛选次新股

  次新股的调整已有时日。Wind统计数据显示,从3月22日的今年以来最高点至5月10日,次新股指数跌幅为25.04%,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3.71%。市场人士表示,次新股上市时间较短,投资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一定难度。目前次新股从估值角度来看仍在调整过程中,反弹仍需时日。但从长远来看,部分基本面优异的次新股正在展现吸引力,投资者可以从行业、估值等多个角度进行筛选。

  关注行业龙头

  华润元大基金经理袁华涛表示,虽然次新股板块从3月底以来有较大幅的回调,但目前整体估值水平仍高于A股平均水平,并不具备吸引力。不过,次新股内部存在分化,部分优质标的值得关注。事实证明,最近两年上市的约400家公司中,不乏优秀标的。

  袁华涛建议,从多个角度筛选优质次新股:应当是细分行业龙头,最好具备一定的稀缺性;应当有较广阔的行业成长空间,如受益于三四线城市的城镇化;估值应相对合理,目前估值接近甚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基本面应相对稳健,收入和业绩增长相对较好,盈利能力较强。

  在存量资金博弈的市场环境中,次新股流通市值较小,没有历史包袱,容易受到资金青睐。袁华涛表示,次新股板块具有弹性大、风险高的特性,在市场风险偏好较高时的收益较好。

  谨防“踩雷”

  对于次新股存在的“雷区”,上海名禹资产董事长王益聪表示,避免“踩雷”的难度比较大,因为次新股刚上市不久,投资者难以深入研究,能够真正研究透的人不多。部分次新股业绩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部分次新股为了上市,财务报表可能存在一定的粉饰,上市后业绩“变脸”的概率较大。

  在季报等定期报告发布的时间节点,次新股的业绩“变脸”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关注。王益聪表示,在这些时间节点,次新股相对来说较容易出问题,投资者更容易“踩雷”,应谨慎对待。在参与次新股交易的过程中,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次新股的投资常常不是基于上市公司业绩,而是另有其他逻辑。

  对于近期对次新股的操作,王益聪表示,其所在机构对于次新股板块一直比较谨慎,目前未持有次新股。去年3月次新股火热时,其所在机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减仓操作,目前感觉还没有到进场的时候,仍在等待机会。(实习记者 张焕昀)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