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情》在郑州展演获好评
摘要:古腔新韵“丝弦道”《德孝情》在郑州展演获好评□晚报记者 康国富3月27日晚,由我市著名音乐人陈岭编剧、作曲的丝弦道剧目《德孝情》在郑州某剧场亮相,引起轰
古腔新韵“丝弦道”
《德孝情》在郑州展演获好评
□晚报记者 康国富
3月27日晚,由我市著名音乐人陈岭编剧、作曲的丝弦道剧目《德孝情》在郑州某剧场亮相,引起轰动,获得省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3月29日,记者采访了载誉归来的陈岭。
从盛极一时到“劫后重生”
《德孝情》编剧、作曲陈岭说,丝弦道原本是一种以琴会友、自娱自乐的坐唱艺术形式,早期清音演唱,参与者多为文人雅士、仕官阶层。后来,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鼓子曲”和当地的民间小调, 逐步演变为有领唱、伴唱、对唱的艺术表演形式,丝弦道也从“曲高和寡”走向千家万户,并因演出形式轻便灵活、演出场所大小皆宜、演出时间可长可短而深受群众青睐。据记载,1935年,仅汝南一县,丝弦道班社就有40多个,演员350多人。班社遍布城乡,广泛流行于驻马店、信阳、周口及安徽阜阳一带,可谓盛况空前。
“随着社会变迁,丝弦道在经历短暂的繁荣之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销声匿迹。然而,十年动乱结束后,全国迎来了文艺的春天。”陈岭回忆,当时政府部门组织了一系列抢救文化遗产的活动,一批文艺工作者走访民间、搜集资料、整理曲目、听音记谱,他正是其中一员。由此,丝弦道被重新挖掘,并“复出”。
2007年,丝弦道艺术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舆县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应运而生。
重返舞台 一鸣惊人
几经沉浮,历经沧桑。再次登上舞台的丝弦道该如何向世人展示这一古老又全新的艺术,是赋予其鲜活的生命还是简单照搬传统的形式?
丝弦道这一代“传承者”选择了前者。平舆县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主任田春笋说,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推出的新编丝弦道剧目《德孝情》,在参加驻马店市第五届戏曲大赛时一鸣惊人,一举斩获演出、编剧、导演、音乐等多项金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丝弦道有史以来首次以大型剧目的形式登上舞台。
《德孝情》讲述了古时姜湾村,乡绅姜文娶妻庞三春,生子安安,家庭富裕和睦,却因小人挑拨,使得婆婆赶走三春……真相大白后,合家团圆。剧情既带乡土气,又具时代感,完美地阐释了“真善美” 这一价值观。
导演王小更说,一部好的作品凝聚着一个制作团队的心血。
我省戏剧评论家徐则挺说,这次创新表现在乐器配置、剧本体制、舞台调度等方面,刷新了传统丝弦道艺术的面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传承发展 任重而道远
目前,平舆县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现有演职员工46人,演出仍然以豫剧为主。丝弦道的保护和传承仍面临资金不足、从业人员锐减且流动性较强、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等问题。近年来,为使丝弦道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崭新的魅力,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了不少努力。
在3月27日晚演出结束后的专家研讨会上,许多专家表示,人才培养是丝弦道发展、繁荣的关键所在。要通过5~10年的时间,把丝弦道艺术的梯次形人才结构(包括表演、乐手、编剧、作曲、导演)建立起来。
“现在政府对稀有剧种保护发展都很重视,我们会继续挖掘整理,复排推出经典剧目,结合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观众,有计划地向周边各省市推进、扩展,我相信,丝弦道的明天一定会更好。”田春笋说。采访过程中,田春笋始终透着满满的自信。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