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戏曲

徐合全在“狮吼”剧团的学艺之路

2017-02-24 08:31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老艺术家徐合全忆在“狮吼”剧团的学艺之路□晚报记者 康国富 文/图近日,记者应一位熟悉戏曲艺术的老专家邀请,去市会展中心观看夜场的戏曲演出。开演前,记

 老艺术家徐合全

忆在“狮吼”剧团的学艺之路

□晚报记者  康国富   /

近日,记者应一位熟悉戏曲艺术的老专家邀请,去市会展中心观看夜场的戏曲演出。开演前,记者如约而至,与老艺术家见面。这位艺术家特意向记者介绍了一位面庞清癯、精力充沛的80多岁老人——徐合全。他说徐合全是当年被樊粹庭大师招收进“狮吼”儿童豫剧团的“难童”,现在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做出了骄人成绩,并称他是“狮吼”的活化石,演艺界的常青树。

记者怀着崇拜、敬重之情,在市演艺中心家属院内,拜访了这位退而不休的老艺术家。

jish170253.jpg 

徐合全老人

享用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走进窗明几净,充满艺术氛围的老人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樊粹庭文集》,6卷精装版被老人整齐地摆放在屋内最显眼的地方。还有一帧他坐在前排,和叫响省内外乃至全国的豫剧表演艺术家的黑白合影照,放大装裱后置于床头柜上。一阵寒暄、交谈后,老人指着照片向记者介绍道:“王敬先、关灵凤、花含蕊、王运生、曲玉林……这是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调演,我们当年被樊先生招收的‘难童’在一起的参赛留念。”看得出来,《樊粹庭文集》、“难童”姐妹们的参赛合影——是一位80多岁老人的情感寄托,是留驻在他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徐合全老人鹤发童颜,精力充沛,退休后仍活跃在他钟爱的艺术天地里。1996 年为新疆农九师剧团组织新创并导演的大型现代戏《边境山旮旯》,参加全国梆子戏会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创作奖;2015年为驻马店市演艺中心导演的《李斯做官》参加河南省戏剧调演,获优秀导演奖;2016年为许昌县改编移植并导演的古装戏《巾帼良臣》,参加省黄河杯戏曲比赛,获提名奖。

 说到这些成绩,徐合全淡然一笑。令他感慨最多的还是他心目中的偶像樊粹庭。抗战中,为表达对日寇侵犯我国土的愤怒和抗战到底的决心,樊粹庭改“豫声”剧团为“狮吼”剧团,坚持义演,为抗战前线的士兵捐款捐物;编写爱国剧目,弘扬爱国精神。“狮吼”因樊粹庭而叫响全国。樊粹庭因“狮吼”而闻名遐迩。

徐合全老人这位当年流落西安的难童,在倭寇侵华、民不聊生的不幸中,有幸被当代研究者称为“现代豫剧之父”“豫剧改革先驱”“中国的莎士比亚”的遂平人樊粹庭所收留、教育、培养,真是缘也、福也、幸也。樊粹庭对徐合全的艺术熏陶、人格培养,用徐合全老人的话说就是足使他效法享用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在“狮吼”剧团的学艺之路

徐合全老人出生在贫困的农家。儿时的他,是一个戏迷,曾因撵台看戏挨过大人的打,睡过麦草垛。打也好,罚也罢,就是改不掉他看戏的兴趣。1942年,河南闹“水旱蝗汤”灾,就在那“三里五里断炊烟,十家九户把门关;草根挖得干干净,树叶摘了当饭餐”的苦日子里,徐合全随父母逃荒要饭到西安,投靠到一贫如洗的姥爷家。为了生计,在“狮吼”剧团打大锣的姨夫,把他介绍给樊粹庭主任(那时候剧团领导不叫团长叫主任)。樊粹庭一眼看中了小合全的长相和身条,收留他进了剧团,开始了他“狮吼”的学艺之路。

有了吃饱饭的地方,有了和他年龄差不多大小的一帮子“难童”在一块练功,徐合全高兴极了。不怕累、不怕苦、不怕疼,每天四次的腰腿基本功训练,他表现得最坚强。他说:“就是咬着牙也要闯过累关、苦关、疼关。”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基、武、身、把、唱、唸、做、打,招招都学得有模有样。深得从北京“富连成”科班请来的名师的看重,樊粹庭主任对他更是钟爱有加,叫他当了孩子“头”,负责孩子们的衣食起居。因为孩子们年龄尚小,早晨五时起床练功,中午、下午、夜晚除了吃饭演出跑龙套外,还要继续练,都困得要命,不想起床。他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把线绳绾个活结悄悄套在酣睡的小伙伴脚脖上,到时间又拽又拉,不醒也得醒。这办法被樊主任发现后给制止了。可他的责任心、遇事爱动脑筋的天性、爱吃苦的精神,给樊粹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年科班的生活里,樊粹庭除了对孩子们进行学戏先学做人、艺品艺德的教育外,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文化,并根据小合全的特质,排戏都要叫他坐在身边当场学,串书场,听曲艺,有观摩演出必带他前往学习。这是樊粹庭专门为他加的小灶,为其日后的导演生涯铺下了厚厚的底子。

回忆起那段得天独厚的待遇,徐合全老人感慨地说:“我得感谢樊先生一辈子,是他成就了我这个苦孩子。”     

学艺有成回河南

五年出科后,由于名师的指导提携,加之天赋及勤奋,他很快就在演艺圈里站住了脚。但旧社会艺人是“戏子”,属“下九流”。出身草根的徐合全,再有能耐,也还是陷入了身份的卑贱。

新社会,新生活,新景象。1952年,年轻的徐合全返回河南,进入许昌豫剧团工作。1942年离乡背井逃西安,1952年学艺有成回河南,整整十年。身为剧团武功教练兼导演的徐合全,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为了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通过他和誉满中原的戏曲精英刘秉堃的精诚合作,为许昌豫剧团培养了一茬又一茬能文能武的优秀演员。

据知情人的初步回忆,徐合全培养的学生有100名以上,他们分布在国内各地艺术团体,大都是台柱子(国家二级演员、参赛获奖者),如许昌豫剧团的师惠萍、李凤玲、李馈等。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课的李帅民,至今仍和他保持联系,每逢春节回国都要看望他。

作为导演,徐合全继承传统,善于创新,排练出了一出出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传统戏、现代戏,如《 追鱼》《枫树湾》《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文革”期间,许昌豫剧团一直是地市级文艺团体的一面旗帜。一些县市的专业剧团经常到许昌学戏,看排练,大都是冲着徐合全而来,因为梨园行里都明白,从“狮吼”剧团里摔打出来的艺术家,有真本事,艺品、人品靠得住。

成为救活一个剧团的佳话

梨园界“狮吼”的品牌效应不仅享誉中原,也辐射到了边陲新疆建设兵团。徐合全老人以敢于拼搏,善于创新,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狮吼”精神,为豫剧在新疆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革”时期,新疆戏曲团体很乱,农九师剧团被砍,演员流失情况非常严重。“文革”结束,豫剧团急需招兵买马,提高演艺质量,以适应新时期戏曲艺术春天的到来。1980年,农九师剧团的领导到河南招收演员,徐合全的儿子徐一鸣、女儿徐玉佩以基功、身段、表演俱佳,被选中赴疆。徐合全很犯难,不想让儿女都走,但经不住团方的死磨硬缠,并答应让他的儿女定期回来探亲,他才放心让走人。这实际上是团方虚晃一枪,他们真正的目的不言而喻:引进儿女,“绑定”老人。来人特明白,强将手下无弱兵,“狮吼”老人才是宝!果不出所料,儿女探亲一拖再拖,老人只好赴兵团看望。

徐合全说:“好进难出,有来无回啊!排戏、宴请、团领导慰问、师政治部领导接见,根本让你不好意思说回去的话。”一出《包公误》排练演出,团领导亮出底牌,师政治部任命他为剧团总导演,解决干部身份,一切入编手续由组织负责。

徐合全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发挥继承传统的优势及善于捕捉现代元素的悟性,接连几个新戏的排练演出,既培养锻炼了演员,又丰富了剧团演出节目。如当今享誉军垦梨园的国家一级演员任红桥,现任新疆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徐爱华,都是当年老人的学生。通过对她们排练《双灵牌》《香壶案》《大祭桩》《三上轿》等戏的高起点、严要求,才使她们的艺术造诣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戏从农九师一直汇报演出到兵团驻地乌鲁木齐,电台播出,媒体好评如潮,受到兵团领导的高度赞扬。特别是1996年,他组织创作并导演的大型现代戏《边境山旮旯》,参加全国梆子戏会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创作奖,名声大振,农九师剧团,也由业余性质恢复专业全民编制。至今,一位“狮吼”老人救活一个剧团的佳话,还在新疆许多文艺团体中流传。这正是:

大河东去浪滔滔,

“狮吼”余情竞妖娆。

撰文至此意未了,

祝愿老人福寿高。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