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抗美援朝老战士刘法
摘要:硝烟散尽我复来只把异乡作家乡——记抗美援朝老战士刘法□晚报记者 张丽丽 袁敏 文/图开篇诗援建有使命,百废要重兴。喁喁朝鲜语,依依离别情。现住在市经济
硝烟散尽我复来只把异乡作家乡
——记抗美援朝老战士刘法
□晚报记者 张丽丽 袁敏 文/图
开篇诗
援建有使命,百废要重兴。
喁喁朝鲜语,依依离别情。
现住在市经济开发区开源街道南魏庄村的刘法1955年曾奔赴朝鲜。刘法是当年的志愿军战士,虽说没有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但在朝鲜待了3年。那时,他在部队一边进行军事实战训练,一边支援当地建设。在朝鲜期间,刘法不仅会写朝鲜字,还会唱朝鲜歌。每每想起这些,刘法都感慨万千。
12月16日上午,记者采访了抗美援朝老战士刘法,听他讲述援建朝鲜的经历。在刘法的讲述中,记者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沈桂梅在为刘法读书。
年幼时被送人
本报征集“抗美援朝老战士”线索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市民纷纷提供线索。2016年12月15日,记者得到线索,称市经济开发区开源街道南魏庄村有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名叫刘法。随即,记者与刘法取得联系,询问其家的确切位置,双方约好第二天上午9时见面。
没想到的是,12月16日上午,由于不熟悉道路,记者误走到市中原大道与纬六路交叉口附近。后与刘法多次联系,直到10时许,记者才来到位于市中原大道与纬五路交叉口东段的开源街道南魏庄村。记者老远就看见刘法和老伴沈桂梅在村口等着。
“大冷天的,还跑这么远,真是辛苦你们了。”见到记者到来,刘法笑着说。站在一旁的沈桂梅也热情地跟记者打招呼。
跟随刘法老两口,记者走进南魏庄村。沿途中,记者发现南魏庄村的房屋排列有序,墙壁粉刷一新,墙上贴着许多文明宣传画及标语,平整的石子地面一直沿伸到刘法家门口。
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刘法和沈桂梅都非常高兴。“刘法耳朵有些背,说话需要大声一些。”沈桂梅说,老伴没文化,她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沈桂梅说:“刘法的老家在确山县下碑寺附近。刘法7岁时,他的哥哥被抓了壮丁,他的父母非常难过,承受不了思念儿子之苦,就用挑子带着刘法四处寻找。后来,他们流落到遂平县境内。”
“刘法的父母为了继续寻找刘法的哥哥,不得不把年幼的刘法送了人。”沈桂梅说,寄人篱下的日子,让刘法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直隐忍着。后来,刘法又被辗转送到了南魏庄村。就这样,刘法才得以稳定地生活下来。
沈桂梅在讲述的过程中,泪流满面。“不能提小时侯的事情,一提他就会哭。”沈桂梅一边擦着脸上的泪水一边看着抽泣的刘法,向记者解释。经过短暂的停顿后,刘法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七天七夜到达目的地
刘法头脑清醒,特别是回忆起他抗美援朝的往事时,更是激动不已。
“小时侯,因家庭条件困难,我没有上过学。长大后,我想去当兵。”刘法说,1954年,得知部队招兵,他很高兴,就偷偷报了名。1954年11月,政府部门公布新兵名单,有他的名字。那晚,他激动得彻夜难眠……
“我收拾行装,准备12月底跟随部队出发。”刘法说,他报名参军时,养父不知道。等到新兵快出发时,养父才知道。得知他光荣参军,养父也支持他的选择,并叮嘱他注意身体。
“20多天的等待后,新兵们该出发了。”刘法说,当时,新兵们都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崭新的军装,戴着大红花,全村的村民都敲锣打鼓地欢送。整个场面非常热闹,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汽车徐徐开动了,村民们不停地向他们挥手。车开出很远了,村民们还站在那里。
“1955年1月1日是元旦,也是新兵出发的第二天,对我来说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刘法说。
“我们从遂平县城出发,一路向北行军,到达河北省石家庄市停车吃饭。每个新兵都领到了饼干等食品。”刘法说,1955年1月,他们乘闷罐车(车厢封闭的火车)出发,过了辽宁省安东市(现为丹东市),接着上了鸭绿江大桥。由于车厢是密闭的,他没有看到外面是什么样的。就这样,他告别了祖国,奔赴朝鲜。第一次坐火车,他对什么都好奇。
“我1955年进入朝鲜,那时已经停战了。”刘法说,经过七天七夜的颠簸,他们最终到达了部队所在地朝鲜九华里(音)。
“战争停止了,但给朝鲜人民带来的伤害很大。”刘法回忆说,当时,朝鲜满目疮痍,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炮弹坑,方圆几公里内很少见到房屋,偶尔有几户零散人家,房子都是用茅草搭建的,而且几乎看不见朝鲜中、青年男人,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民房周围是一片荒芜的田地。
经常进行实战训练
“我经过培训后进入志愿军23军67师37团,被任命为炮兵。”刘法说,当时,驻军就在九华里(音)附近的山村附近,他们一边加强军事实战训练及文化知识培训,一边给当地百姓盖房子。
虽然已经不打仗了,但是志愿军还是经常进行军事实战训练,处在紧张待命中。“我身材魁梧,有力气。实战训练时,我负责把大炮拉到野外。”刘法说,当时的一架流弹炮分三节,射程10多公里,需要6匹马拉。
“拉大炮时,每人两匹马,一匹马用来驮背包,另一匹马用来骑。”刘法说,每次,他们总是提前把大炮拉到训练场地。一有命令,他们立即出发,不能有丝毫耽搁。
刘法告诉记者,与他一起参军的还有同村的许怀亮(音),如今对方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时,许怀亮也是炮兵,负责拉大炮。
“记得有一次次,我们拉大炮需要经过一条河。”刘法说,咱们这里的河都有桥,可是朝鲜的河没有桥,大家都是趟水过河的。考虑到实际情况,他们拉着大炮准备趟水过河,可是不管6匹马怎么使劲,就是拉不动。没办法,他们只好换成8匹马来拉那架大炮。
“行进过程中,不知什么原因,许怀亮骑的那匹马突然受到惊吓,竟然把他甩了下来。”刘法说,许怀亮从马背上重重地摔到了下来。从那以后,大家拉大炮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后来,流弹炮由改装的汽车运载,不仅节省人力而且速度快。
志愿军在进行军事实战训练的同时,还不忘进行文化知识培训。刘法说,当时,指导员给他们上课,由浅入深,讲述战斗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宣讲防空防寒知识。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这些自由散漫的人变成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军人。
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
那时,朝鲜劳动力极少,重建工作大部分由志愿军战士完成。“我们在军事实战训练之余,就到山上背石头。当时,我年轻有力气,从没感觉到累。”刘法说,就这样,大家动手用背来的石头盖房子。石头房子盖好后,就让当地老百姓居住。由于很多志愿军都不会说朝鲜话,平常与当地人交流,都是通过部队的联络员。
“看着志愿军忙得热火朝天的,一些当地的老百姓非常感激,忙着给他们送茶水。”刘法说,与朝鲜人民接触多,大家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朝鲜语。与当地老百姓见面,大家慢慢地会用朝鲜语打招呼了。当时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关系非常好,除了援建工作外,很多志愿军还主动为朝鲜人民干农活、家务。
“刚从朝鲜回来时,我还会说朝鲜话,会写朝鲜字。”刘法说,后来,时间久了,他就忘了。
说起写朝鲜字,一旁的沈桂梅连忙说:“那时,老伴不仅会写朝鲜字,还会唱朝鲜歌。我看过他写的朝鲜字,如今还记着如何写。”说着,沈桂梅拿着记者的笔在手上写了一个“华”字。
志愿军不仅支援当地人民重建家园,还保护当地老百姓的安全。“我们到达当地后便在村子旁边的山丘上修筑隐蔽岗哨,通宵轮值。”刘法说,记得有一个夜晚,当时正在下着雪,北风呼啸,岗哨里突然传来呼喊声。作为副班长的刘法赶紧跑过去察看。值班的士兵称看见了可疑人员。
“听了对方的讲述后,我在岗哨周围察看了一遍也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刘法说,等他折回来后,那个值班士兵又呼喊起来。可他来回两次都没发现异常,特意叮嘱值班士兵有情况可直接开枪。
刘法回来后,越想越不对劲,怎么也不放心。“于是,我打电话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团部。”刘法说,团部接到反映后,就派人过来搜山,发现有3个拿着镰刀、背着背包的人。经联络员与当地百姓确认,这3人是当地老百姓,他们到山上砍柴时迷路了。
3年的援建工作胜利结束。1957年底,刘法所在的部队接到“班师回国”的命令。当地居民得知这个消息后,多次邀请志愿军联欢,把各种平常而又珍贵的礼物送到志愿军营地。
临行前,朝鲜很多老百姓赶到火车站,欢送志愿军胜利回国。当时,火车站被挤得水泄不通,志愿军和送行群众拥抱告别,很多人热泪盈眶。“那时,我们还和朝鲜人民合影留念,但后来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照片都找不到了。”刘法遗憾地说。
火车进入国内时,沿途也都是夹道欢迎的人群,街上挂满了“欢迎最可爱的人胜利回国”的条幅。说起这些,刘法一脸自豪。
刘法在朝鲜度过了3年的岁月。战火的硝烟已经远去,援建朝鲜的那段经历,对于刘法老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他人生最珍贵、最崇高、最值得回忆的一段往事。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