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国 风雨飘摇五百年
摘要:□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张贤锋平舆县北射桥镇的沈国遗址,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昔日的辉煌也随时间的流失成为历史。尽管如此,这片废墟仍是沈
□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张贤锋
平舆县北射桥镇的沈国遗址,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昔日的辉煌也随时间的流失成为历史。尽管如此,这片废墟仍是沈氏起源的见证,仍是数千万海内外沈氏宗亲的根基所在。近年来,国内沈氏后人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前来寻根问祖的沈氏后裔络绎不绝。那么,在风雨飘摇的五百年中,沈国是如何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呢?2016年12月13日,平舆县作家协会主席、著名文化学者张振立向记者作了详细的阐述。
沈国始封之君聃季载。
一
据张振立介绍,沈子国,又称沈国,遗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射桥镇古城村一带。沈国故城位于澺水(今名洪河)之北约4公里处。该故城的城垣遗址,东西长1350米、南北宽1500米,文化层厚度约5米,呈长方形,是中原地区保存较好的西周、春秋古城遗址之一。
据考证,西周灭商,武王姬发立国。周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文王的四子周公旦摄政,震叔、管叔、蔡叔不服,与商王纣之子武庚合谋,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周文王十子季载富有才德,在平叛中立下大功,被哥哥周公旦推举为司空。后来,周成王又将十叔季封于沈,为侯国。
季载为司空,入辅成王,未到过沈国。季载将尚年幼的儿子伯桓立为世子。周公以伯桓“作胤”封为沈君,袭爵为侯伯。
伯桓卒,其子向融即位。向融卒,子采立。
沈君采时,周穆王在位。周穆王统中原各邦国伐徐,沈君采率沈师从征。沈师饮马泗水,攻克蔑(今山东省泗水县东)。
采卒,子乙初立。
乙初处共王、懿王、孝王之世。时犬戎益强,共王有攻灭密须之伐,懿王有徙都大丘之举。乙初三子,乙初卒,子杼立。
沈君杼处夷王、厉王、共和之世。时西周已经走向衰亡,楚国日益强大,淮夷攻周。周厉王十三年(前845年),厉王亲征淮夷,沈君亦从征,征服东夷、南夷二十六国。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召辅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杼二子,子庚向立。
庚向处宣王、幽王之世。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犬戎联兵攻周,杀幽王虏褒姒,尽取周财宝而去,西周亡。申侯、鲁侯、许文公、沈庚向共立太子宜臼于沈,是为周平王。
总之,西周前期,沈国与卫国一样,取代管、蔡为东土殷墟(殷旧地)的诸侯之长,封土与蔡国相当,当为“伯”、“侯”之爵。此时汝水水系的姬姓国家及其他蛮夷小国,合力抗御徐国的侵扰。他们以沈为长,仅在封土范围内开垦拓植,彼此疆界设封人管理,互相节制,相安和睦。到春秋时期,礼乐崩败,大国争霸,逐鹿中原,社会动荡不安。
庚向卒,忽立。平王以沈为历代侯伯擢称沈国为“汝南国”,谱牒曰:“封汝南国”。
二
周平王六年(前765年),郑灭虢、郐。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晋灭其胞邦韩国(周成王弟所建,在今山西河津东)。在周平王纵容下,蔡国亦效法郑、晋,灭了毗邻的莘国(故城在今汝南县城西北一带)。
莘国,姒姓,实为蔡国始封之君蔡叔度的舅氏之邦。灭莘,其疆土为二:南属汝坟,北归蔡国。从此蔡国的疆土扩展近半倍,始大于沈。
中原地区风靡兼并之风,无疑为汉水流域的大邦楚国北进,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机会。
沈君忽二子:不离、卜统。忽卒,不离立。
不离处周桓王之世,桓王以郑国肆意寻衅、攻灭邻邦为由,“欲授虢公政,以分郑伯之权”,郑师遂“取周温(今河南温县西)地之麦。周、郑交恶”。桓王无耐,只好召卫、宋、陈、蔡、鲁诸国之师伐郑,战争长达半年之久,时为周桓王元年(前719年)。而后,郑伐卫;郑、邾伐宋,亦采取了疯狂的报复行动,又继续占领了邬、刘、苏、邘诸小国。战争此伏彼起,连年不断,楚人观变,虎视中原。从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师渡过汉水伐随开始,至周桓王二十二年(前609年),贰、郧、鄀、绞、州、蓼、罗等国皆在楚国的攻击下,或迁或亡,或成为楚国的附庸。
不离卒,子辛生立。
辛生处周庄王、周僖王之世。周庄王九年(前688年)楚师北上伐申;十三年(前684年),楚败蔡师于莘,俘蔡侯献舞,继灭息(今河南息县境)。莘邑距沈国都城不足60华里,沈人震惊之状可鉴。迫于楚国势力过于强大,沈君辛生及沈国贵族以宗庙社稷安危为重,思议得失,确定附楚图存的决策,与蔡、郑、陈、许等诸国同时附楚。
辛生卒,子乙济立。
周襄王十三年(前604年),乙济卒,子过立。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年),楚、晋“城濮之战”,楚军战败,蔡、郑、陈等中原大国又归附晋国,并参加了周工、晋人主持的“践土之盟”,沈国以拒绝赴会而受到晋人忌恨和周天子的非难,由“侯”爵贬降为“子”爵。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4年),晋纠合宋、鲁、陈、卫、郑诸国之师伐沈,“讨其亲楚”,击溃沈师。沈国臣民更对周王室失去信赖感,并看清了晋的狰狞面目。
过卒,子揖立。
三
时楚国在被征服的附庸国设“尹”(古意为主管)。为与中原诸侯大国齐、晋争雄,求贤如渴的楚应王举用原沈国国君乙济之子沈策,称沈尹策。沈尹策与孙叔敖为师友,楚庄王拜其二人为师,于周匡王五年(前608年)楚师败晋师于北林(今河南新郑市北),俘晋大夫解扬。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沈尹策、孙叔敖运筹帷幄,审时度势,以围攻打援之策,大败晋师于邺(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在沈尹策、孙叔敖的辅佐下,楚庄王服陈、蔡、鲁、宋,成为中原的霸主。晋益疾恨沈。
周简王初期,吴攻楚,袭巢(今安徽瓦埠湖东南),伐徐(今江苏泗洪南),人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国疲于对吴作战,北方空虚。因此,周简王三年(前583年),晋将栾书率兵攻打蔡国,接着又挥师攻打楚国,且一战俘虏楚大夫申骊。楚军败退,晋军大举入沈国,击败沈师,俘虏了沈国国君沈子揖。揖为晋人所杀。其子德允逃往楚国,在楚人帮助下复国。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爆发,楚共王伤一目,楚师受挫遂还。但此后晋东伐齐,西攻秦,无暇南犯,沈国安宁数十年。
德允卒,子鲒立。
周灵王二十七年(前545年)夏,按弭兵之盟的规定,沈子鲒同齐、陈、蔡、北燕、杞、胡、白狄诸国之君朝晋。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应楚灵王之约,沈子鲒同蔡、郑、许、滕、胡、倪等国之君及宋世子佐,还有淮河流域的一些部落首领到申(今河南南阳北)参加了楚灵王举行的盟会。会上楚王拘禁了亲吴的许君。同年秋,沈子鲒率沈师与蔡、郑、许、滕、胡、倪等国的军队一同攻打吴国,攻占吴邑朱方(今江苏镇江市东),杀庆封灭其族。为报朱方之仇:吴师伐楚,攻占了棘、栎、麻三座楚邑。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奉楚灵王之命,沈子鲒率沈师和同蔡、陈、许、越之师一起伐吴,以报其攻棘、栎、麻三邑之仇。楚率盟军攻吴,因吴有备,无功而还。
鲒卒,沈子逞立。子逞,字循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楚大夫费无极谮太子建于平王,说建与伍奢将在方城之外反叛。平王信以为真,使人杀太子建。建闻之,出奔宋(后又奔郑)。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杀,尚弟伍员(子胥)出奔吴,说吴伐楚。
四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秋七月,吴发兵攻楚邑州来。楚将薳(音伟)越率沈、胡、顿、陈、蔡、许等诸侯之师急救州来,尚未赶到,楚令尹子瑕暴卒军中,楚军大伤元气。诸侯军队为附庸国组成,不仅“政令不一”,且“同役而不同心”,由于“奔命”疾发,为疲惫之师。战前吴军将帅知晓沈、胡、陈三国最忠实于楚,而顿、许、蔡三国嫉恨楚政,与楚人貌合神离。故吴公子光进言吴王,请先犯沈、胡与陈。戊辰(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吴、楚战于鸡父。沈、胡、陈之师先溃,沈子逞、胡子髡战殁,许、蔡、顿之师继之,楚师溃败。吴军兵分两路攻楚,虏走了楚太子建的母亲楚夫人,尽掠其宝物,迫楚主将远越兵败自杀,又“取胡、沈而去”。
翌年,逞子嘉即位。嘉,字惟良,即位后仍奉行亲楚政策。
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年)冬,被楚拘禁3年的蔡昭侯被楚人释放,昭侯东返汉水,投玉于水,请水作证,誓不朝楚,蔡公赴晋,请以子为质,与晋伐楚。
第三年,晋应蔡侯伐楚之请,会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膝、薛、杞、小邾之君及周、齐之大夫于召陵(今河南鄢陵东),共谋伐楚。因沈国拒绝参加召陵会盟,晋国的代表令蔡伐沈。蔡师克沈,俘虏沈子嘉,继而杀之,至此沈国走到了尽头。
张振立有诗叹曰:
开国季载何欣喜,五百春秋烟雨迷。
临死子嘉一句话,不图自立被人欺。
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沈国故城南仍有拉龙沟、縻龙橛、斩龙台、沈子嘉墓、沈君忽墓等古迹碑刻。传说拉龙沟是当年蔡国军队攻入沈都、捆绑沈子嘉的一条古道,千年大路流成河,如今变成一条沟。縻龙橛是缚绑沈子嘉的桩柱遗址。斩龙台是斩杀沈子嘉的断头台遗址。该故城内还有张明府祠、王壶公与费长房上天处的“上天桥”及大徐汉代铸钱遗址等汉代古迹。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时,沈国故城遗址曾出土了鼎、簋、剑、戟、戈削、奁、陶拍、环底罐等春秋青铜器、陶器;在文化层表面,捡选有鬲、罐等春秋陶器片。每年夏季暴风雨过后,田间地头仍能觅到铜箭头、鬼脸钱等古物。
而今,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已成为一片废墟,昔日的辉煌也随时间的流失成为历史,尽管如此,这片废墟仍是沈氏家族起源的见证,仍是数千万海内外沈氏宗亲的根基所在。国内外前来寻根问祖的沈氏后裔络绎不绝。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