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第一个党支部——张竹园支部(中)
摘要:□晚报记者 户向阳 文/图初冬时节,天气乍寒还暖,温和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翠绿的麦苗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驿城区诸市镇李楼村张竹园村(原归遂平县管辖)村南的田野里,有
□晚报记者 户向阳 文/图
初冬时节,天气乍寒还暖,温和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翠绿的麦苗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驿城区诸市镇李楼村张竹园村(原归遂平县管辖)村南的田野里,有一片高岗。高岗上的麦田中间,有一块地没有种麦。村民张德山开着四轮拖拉机正在犁地,村民张景恩站在地头目不转睛地往地里看着,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神中充满对这块地的喜爱和希望。
这块4亩多的责任田是张景恩家的,他准备种桃树,张德山帮他犁地。休息期间,张德山、张景恩这对好朋友,在地头再次向记者讲述张竹园党支部和张竹园村的故事。
张竹园村南的汝河岸边是过去地下党经常活动的地方。
党支部建立初期共有21名党员
“这片高岗就是过去张竹园村所在地,包括我家这块地。”张景恩指着脚下的土地告诉记者,过去,张竹园村离汝河很近,紧邻汝河岸边的竹竿园、杈树园和岗柴园,这几个园子既是村民种经济作物的地方,又是防御洪水的屏障,然而没能挡住1975年8月那次特大洪水,村庄被冲得一无所有,全村289口人遇难,这也成为张竹园村村民心中永远的伤痛。洪水消退后,村民在老庄北侧重建家园,直至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原大地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又十分漂亮的小乡村。
对于村里的历史,村里的一位老人曾写过一本村志。这位老人叫张景芳,是党支部早期的党员,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平反后安排工作,任诸市乡民政助理,1999年去世。
张景芳老人去世前,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村志,记载了村里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张景恩、张德山看过他写的村志,对里面的故事也较为熟悉。
张景芳在文中介绍了张竹园党支部初期的情况。1927年,张竹园党支部刚成立时,张含臻(真)任支部书记,张仕盛(张子学)任组织委员,张强盛任宣传委员,张朝寅任交通委员,另外还有13名党员,分别是张奎盛、张朝普、张景洲、张朝颐、张朝英、张朝振、张景杨、张景碧、张含琴、张景召、张发盛、张朝贤、张景芳。
据张景芳写的村志记载,由于工作需要,党支部领导的职务有过几次变动,并在马台寺、玉皇庙组建了两个分支部。这两个地方,一个位于张竹园村西南4公里处,一个位于村东南2.5公里处,过去都有庙,有利于宣传革命、发动群众。这三个党支部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共党员赵壁,开展工作的总支部设在张竹园村。因为张竹园村子大、地形好、党员多、基础巩固,有利于开展革命活动。
对于马台寺党支部的情况,党史也有简要记载。中共驻马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共驻马店历史》(第一卷)中记载,1927年,中共党员赵壁从驻马店回到遂平后建立了中共马台寺支部,赵壁任支部书记,沈会员任组织委员,陈国赞任宣传委员,张景洲任武装委员。中共驻马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驻马店红色经典》记载,马台寺支部成立于1927年7月,比张竹园支部晚成立一个月,但都是当时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领导的10个小组、支部之一。
张景芳文中的记载和党史记载略有不同,但基本实事一致,充分说明了张竹园党支部、马台寺党支部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刘少奇、李先念都去过张竹园村
“刘少奇、李先念、杨得志、王国华等都来过张竹园村。”张德山告诉记者,听老一辈人讲,由于张竹园党组织建立较早,地位重要,上级党组织对张竹园党支部格外重视,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豫鄂边区党委以及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等党组织的领导,都先后去过张竹园村。刘少奇刚到竹沟工作不久,就到张竹园村指导工作,村民记得当时他穿着一身灰色的衣服。还有一次部队转移,从张竹园村附近通过,刘少奇又专程到张竹园村,找到党组织负责人,安排地下党筹集军需、粮食等事宜。
“李先念来村里宣传革命,召开几百人大会的情况,老一辈人都知道。”张景恩告诉记者,当时,张竹园村全村人及附近村里的人都到张竹园村参加会议。村子正中间的街道上有一个大碾盘,李先念站在碾盘上讲话,宣传革命形势,很多群众深受鼓舞,纷纷要求参加革命。
张景恩说,杨得志、王国华等也曾到张竹园村党支部指导工作,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支援敌后根据地。
在上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张竹园党支部积极宣传党的纲领、政策,开展农民运动,打击土豪劣绅,先后发展近百名党员、预备党员,组成了一支有生的革命力量。他们先后在周边的臧集、文城、嵖岈山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并建立地下分支部或秘密联络点,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抗日救亡,争取自由。
向竹沟革命根据地输送人才
过去,地下党多以教书或做买卖等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张竹园党支部的党员也是如此。
张景恩告诉记者,当时,党支部书记张含臻(张景恩爷爷的叔叔)扮成教书先生在现驿城区胡庙乡楼李村私塾教书,张仕盛(张景恩的爷爷)则在张竹园村祠堂的私塾教书,他们都是一边向学生传授知识,一边向学生宣传中国革命道路,宣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列宁主义等。
村民张文献的父亲张景洲,1岁时丧父,由于家庭贫困,11岁就给地主当长工。1927年,经张朝寅介绍加入党组织,随后任中共马台寺支部武装委员,1986年去世,享年81岁。
张文献告诉记者,他听父亲说,当时父亲经常在嵖岈山一带活动。一般都是下午步行去嵖岈山,天黑时到山里,通过捏鼻子、摸耳朵等方式,与其他地下党员“对暗号”,然后一起到山内隐蔽的地方印刷传单。
“我母亲都不知道父亲天天到嵖岈山干啥。”张文献说,当时地下党多是单线联系,保密工作也做得很好,自己干什么,对家人也不说。
对张含臻在胡庙乡工作的情况,已无人知道,但对张仕盛在私塾开展革命工作的情况,张景恩听父亲说过。
张景恩说,听他父亲讲,从1937年到1942年期间,爷爷先后让父亲往竹沟送了三批青年去参加革命,现遂平县文城乡马庄村张楼村的张钦铭(音)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张竹园村祠堂学习时,爷爷就重点培养他,给他讲革命故事,后来,经党组织联系,送他到嵖岈山中学就读,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张钦铭作战英勇,足智多谋,屡立战功,从战士一直干到高级军官,解放后到云南任职,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因不堪其辱,自杀身亡。
从张竹园村祠堂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也有不少壮烈牺牲,长眠他乡,为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党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
张竹园党支部从1927年6月建立,历经考验,不断有村民加入党组织,也有不少党员为革命牺牲或者因病不幸去世。
1934年,张强盛遇难。那年夏季,一场暴雨过后,村南的汝河涨水,正在磨面的张强盛听说河水涨了,面没有磨完,就急忙向河边跑去,准备捞从山上冲下来的木头。他刚到河边,就看到河中间漂浮着一根长木头。他立即跳到河水里,两手抱着木头,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被冲到河底,再也没有露出水面。直到河水减退后,村民才把他从淤泥里捞出来。他去世时,才20多岁,他儿子才3岁,如今儿子已经85岁了。
1943年,张含臻又不幸去世。那年夏季,村里暴发疟疾,全村大部分人患上疟疾。张含臻也因患上疟疾不幸去世。
党支部的两个主要成员相继去世,党支部受到重创,但党的活动并没有停下来,村里的有志青年前仆后继,不断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
1947年春天,嵖岈山一年一度的庙会如期举行,方圆百里的群众纷纷前去赶会。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张仕盛等人与嵖岈山联络点的同志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宣传革命的大好机会。说干就干,他们连夜赶印宣传资料,出动几十名青年骨干,在庙会上散发革命传单。庙会上的群众看到传单上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减租减息、争取自由、抗日救亡等革命口号,极为振奋,有的大声朗读,有的振臂高呼,一时间,庙会上掀起了宣传革命的热潮。
庙会上涌动的革命热潮,让当地的国民党政府及其地方武装等既怕又恨,急忙派来国民党伪团队进行武装抓捕。庙会上一时炸了锅,喊声、哭声、骂声混为一起。散发传单的青年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大部分都安全转移,只有张奎盛等9人没有来得及撤离而被捕,后被押到开封入狱,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半年后才获释。
张竹园党支部存在到什么时间,由于当时党支部的人都已经不在,已无从考证,村民们也说不清。张景恩告诉记者,听老一辈人说,解放前夕,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上级党组织的一位联络员曾说过,如果失去联系,可到上海某个地方找他或找其他人,和党组织联系。党支部派张朝寅去上海联系,但由于当时战事混乱、交通不便等原因,张朝寅也未能前去,以后,党支部再也未能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党支部的党员由此脱党。
张竹园党支部虽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在党支部的影响下,张竹园村又一代青年已经走向了全国各地,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有的还成为十分有名的英雄。而张竹园村也由于不少人参加了共产党,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地方武装的围剿。张竹园村还有怎样动人的革命故事,本报下期《天中历史》栏目继续为您讲述。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