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如从改变考试做起
摘要: 我们如此焦虑,痛恨考试,却又如此迷恋考试。于是,当学校极力将竞争、压力排除在外,我们却在另一个地方将它重新拾起。不少孩子已习惯在两个看似割裂的环境中转换&m
我们如此焦虑,痛恨考试,却又如此迷恋考试。
于是,当学校极力将竞争、压力排除在外,我们却在另一个地方将它重新拾起。不少孩子已习惯在两个看似割裂的环境中转换——工作日在学校接受素质教育的熏陶,休息日在培训班接受应试教育的训练。
任你如何抱怨,但谁敢特立独行?负担,哪里不存在?小升初不考,可中考、高考还是要考,这负该怎么减?
当教育均衡正在改善之中,当教育特色正在寻求之中,对焦急的家长而言,不计成本地在这种“不得不”的辛苦中挣扎就是一种心安,就是一份保险。
表面上是升学制度问题,背后却是公平的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管理制度等的欠缺,是改革、探索、创新力度不足,不足以让家长和学生产生信任与信心,故而只能在这个怪圈中随波逐流,且不断升级。
减负,是沉重的问题。绝不是单线条的思考,也绝不是减法就足以给出答案。当有过越来越多的国际比较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我们也逐渐明晰,既不能以过重负担为代价获得高分,也不能以牺牲成绩为代价来衡量表面化的减轻负担,难的是如何做到恰到好处。
有教育,就无法脱离考试。或许,考试改革就是顺应家长思路最好的变革。考试并非万恶之源,重新认识什么是考试、什么是好的考试,改造我们的考试,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考试才会有价值,也才不会被人误解。
减负,不是对考试、作业简单地拒绝,误解恰是源于我们对考试、作业理解的单一。考试何为?也许是为检查学习效果,但客观上出现了排名,给学生排名,给老师排名,给学校排名……于是,我们的学习,便成了为考试而学,而这样的考试深深地绑架了中国的教育,伤害了无数的人。当分数越来越高,孩子们却越来越迷茫,“空心病”患者越来越多。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考试被异化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也不必把考试妖魔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记得一位专家讲述一位学生参加“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考试之后感受的故事。学生在试卷上写道:“看到这张试卷的第一眼,我就差点哭了。题型很新,题目很活,基本偏向于开放性试题,作为应试教育产物的我,真的欲哭无泪。学了两年的竞赛,从来没有接触过类似的题型,也没有想过这种不止一种答案的题该怎么去回答。”
是的,世界上原来还可以有这么一种和应试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这种感觉就像是荔枝,外面的壳看起来很难吃,但是剥开以后发现很诱人,咬下去特别好吃……”如果,试题有这样“痛并快乐”的诱惑,怎能不期待?然而,精确、具体的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好的考试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晓。好的考试又不是凭空出现,是来自学习比较,来自学习方式的变化,来自教学理念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需要校长、教师的勇气和担当,需要更多清醒教育者们大无畏的探索。
因之,减负不是纠结于词语,斤斤计算学习的时间,需要实实在在的努力,智慧勇气来破解。不如就从一道好题,一份好的试卷开始,它会引导我们的学习,可以不再拘泥于书本的一字一句,可以走向更广的生活,走向身体的舒展,走向自由的阅读,走向深深的思考,走向对求知本身的迷恋,走向对每一个美好事物的向往。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光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