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
摘要:3000多年的守望与坚守走进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晚报记者 余斌 /文 张宁/图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发布《关于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基本情况的公示》。
3000多年的守望与坚守
走进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
□晚报记者 余斌 /文 张宁/图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发布《关于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基本情况的公示》。1602个村落中,我市西平县的杨庄乡仪封村赫然在列。这是继确山县竹沟镇竹沟村之后我市第二个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的村落。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它不仅寄托着浓郁的乡愁,还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底蕴。
一说起传统村落,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石墙黛瓦、炊烟袅袅的古村落”。与信阳西湾等古宅华美以建筑群闻名的传统村落不同,西平杨庄乡仪封村更多的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
11月18日,听着风中传来的校园清脆的铜铃声,记者一行走上了杨庄乡仪封村的崇圣桥,追溯那几千年来的光阴流转。
仪封小学里的赑屃石像诉说着封人见圣祠往日的辉煌。
得名——井田制与仪封的由来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2012年9月,经传统村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没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杨庄乡仪封村处伏牛山东麓西平县和遂平县交界处,距西平县城25公里,东北邻345国道,位于洪河支流万泉河东岸,早在3000多年前,已形成集镇。镇西侧万泉河上的石桥崇圣桥为春秋战国时蔡国至叶国的交通要道。
仪封这个地名在我国有好几处:山东莱芜莱城区羊里镇有个仪封村,河南兰考有个仪封乡,西平杨庄乡有个仪封村…… 一些学者认为,“仪封”一词,源于春秋时期“仪封人请见夫子”的历史传承。而在杨庄乡仪封村,记者听到了一个与井田制相关的故事。
提到井田制,很多人会想起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鲜为人知的是,在夏朝就已经有了井田制。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已经存在。
仪封孔子文化研究会会长赵星耀告诉记者,仪封古为房地,舜继帝位后,封尧之子丹朱于房。丹朱死后,禹的儿子建立夏朝,封舜之孙仪楚为上大夫,仪楚不乐意,表示愿意找个小地方“方五十里安世为生”。禹便封仪楚于房。仪楚爱民如子,在封地推行“井田制”,使百姓安居乐业,受到当地人的爱戴。后来,这片土地因是仪楚的封地,被称为仪封。
周仪封为房国都城。汉至唐,先后在仪封置吴房县、义绥县、武阳县和北武县。唐初,废北武县,仪封始归西平县管辖。唐至元末,仪封均为天中重镇,汝宁府派守备或千总驻守仪封。明永乐年间始设仪封镇。
仪封自古为陕洛至吴越、齐鲁至川蜀之要道,各个朝代均在此设有驿站。
新中国成立后,仪封镇是西平县除城关镇以外唯一建制镇,工商业和教育文化等发展迅猛。当时的仪封与驻马店、明港同为信阳地区三个甲级镇之一。1958年,因在仪封镇境内修建杨庄水库,仪封撤镇为村。
仪封从古到今的演变,和它的名字一样,并不耀眼,却在岁月的沉淀下温润动人,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文化特质。
历史——仪封孔文化
公元前489年,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他由蔡国去叶国和由叶返蔡途中,曾两次路过仪封,并在仪封设坛讲学。为了纪念此事,仪封人在仪封西北隅万泉河西岸修建了封人见圣祠。《论语》记载了仪封人请见孔子的情景。仪封人十分崇拜孔子。几千年来,坚持尊孔祭孔,形成了独特的仪封孔子文化。
受孔子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敬老爱幼、和睦邻里、尊师重道、将心比心的传统美德在这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近年来,开发孔子文化,弘扬传统道德,成为推动当地良好社会秩序的文化基础。
仪封人请见孔子,在《论语》中有记载。孔子第一次路过仪封时,仪封顽童王三官(即项橐)曾三难孔子,在仪封一带留下了“仪封人三难孔圣人”的千古美谈。仪封人曾立“夫子停辙处”碑纪念孔子。
“我见过那块石碑,碑文模糊不清,只能认出‘夫子停辙处’几个大字和汉平帝三个小字。可惜的是,石碑在1958年被毁了。”赵星耀说。
西汉末年,汉平帝赦旨在仪封万泉河西岸孔子讲学处建封人见圣祠。东汉至清代,此处相继建起广生殿、中岳行宫、玉皇阁、华严寺、舜帝庙、藏书楼、钟楼、鼓楼、大照壁、御花园等,形成了古建筑群。清康熙二十七年,大中丞河南巡抚阎兴邦同少司徒少司马会勘荒地至仪封,慕名到封人见圣祠拜谒孔子,捐资重修封人见圣祠,并在祠东侧建阎公书院,兴办义学。自此,这一古建筑群被人们举为簧庙。
赵星耀告诉记者,仪封小学旁边的崇圣桥就是当年“王三官三难孔圣人”的地方。这座桥是通往簧庙的必经之处。
走过崇圣桥,记者来到仪封小学。仪封小学所在地就是封人见圣祠的遗址。杨庄乡仪封孔子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德平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这里种满柏树,最小的柏树也要两人合围。教学楼东边有几块石碑,字迹模糊,花坛里遗落着用来安放石碑的赑屃石像。
走过新建的商业文化一条街,记者一行在刘德平的带领下,来到了村民刘长河家。“这栋房子是民国时期建的,现在保存基本完好。”刘德平指着刘长河院子里一座老房子说。
这座青灰色的老房子为砖木结构,拱形的门、一紧排的细格窗户、长着青苔的墙上刻画的是岁月斑斓,整座房子建筑风格与周围的新建的房屋形成鲜明反差。
这样的古建筑在仪封其实并不多见了。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尚有20余处幸存。春秋时代的封人墓和宋代古墓群保存完好。万泉河上清咸丰年间重建的3座石桥尚可正常使用。
赵星耀告诉记者,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仪封,建有内城和外城,内外两道城墙和城河,外城墙长4公里、内城墙长3公里。外城和内城各建城门4座,东城门名曰迎紫气,西城门名曰望遥池,南城门名曰忠和寨,北城门名曰仪封镇。城门楼分两层,第一层为城门,第二层设炮台。城墙4个角均建有炮楼,城门外1至2里处均建有营寨,后形成东寨、西寨、南寨、北寨、小寨、操场等自然村。墙高壕深,防范严密,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其城建规模和防务均超过周围县城。
现在的古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记者看到,曾经高达9米的城墙如今只有3米多高。
新中国成立前的簧庙古建筑群,曾有寺庙院观10余座、汉代古柏400余株、历代碑刻156通,均在1958年被毁坏,仅留几十块残破的石碑,向人们讲述着仪封曾经辉煌的历史。
义举——义学与义官
“义”与“仪”通。在仪封的3000多年历史中,义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传承,一直流淌在仪封人的血脉之中。
赵星耀说,在春秋时期,仪封就有办义学的风俗,孔子之所以在仪封设坛讲学,也有看到义学吸引周边很多贫苦学子而被感动的原因。清代,仪封的义学有30多处。
仪封作为孔子办学圣地,明代时已广办义学。
在仪封历代授业学子中,一至七品官70多人,诰封诰授和赦封赦授38人,文武贤举近百人。清光绪三十一年,闫公书院和华严寺改建为西平县第二高等小学堂。1923年,仪封镇兴办私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西平县第三中学,1954年,仪封三中迁至西平县城,1957年又在仪封建五中。现在,西平县的杨庄高中、西平高中、西平完中,其根均在仪封。
办义学的传统至今犹存。西平农民书画院每年暑假都会办班免费教附近乡民学书法和绘画。当地农民和来自县内外的书画界名家高手一边当老师一边互相切磋,众多留守儿童在这里免费学习书法、绘画知识。
赵氏三义官的故事在仪封为很多人耳熟能详。
在万历年间,一位叫赵鉴的仪封人捐谷物400袋、捐棉被百余条,号召当地富户捐谷物400多袋、千套棉衣,救济灾民,之后还为民修路,办义学27所,后被朝廷封为“义官”。
万历年末,河南接连旱灾,瘟疫流行,很多人逃到仪封一带。一位叫赵璞的仪封人到山中采药,熬成药汤让感染瘟疫的人服用。三天之后,大部分染病的灾民痊愈。赵璞把药方广而告之,19个堡仪封300多个村都用这个方法救灾施药。他还雇人到山中采药,将19个堡的600多口井里也倒入药汁预防瘟疫。大灾过后,赵璞被封为义官。
康熙年间,仪封连年发生洪灾。一位叫赵永涨的仪封人一直组织人抗洪,但是效果甚微。有一次,他和村民尝试把铁锅、铁桶放入石块堆在河边组成一道简易的河堤,居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因为抗洪有功,他受到表彰,被封为义官。
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河南大饥荒。很多灾民流离失所,逃到仪封。时任西平县县长的朱国衡在仪封不但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还给愿意垦荒的灾民分地,让他们自食其力。一些外地的灾民就此在仪封落地生根,自此,刘、张等其他姓氏的灾民和赵氏一样成为仪封人。
传承——大铜器与农民画
西平县素有“城东喇叭、城西铜器”之说。民间大铜器是一种源于仪封的独具风格的闹年乐器,受战争矛盾相击而衍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隋唐年间,仪封开始流行大铜器。明清和民国时期,全镇130多个村庄村村都有铜乐会,并独创了130多个鼓点和多种打法。
仪封村还是一个书画村,这里绘画、书法爱好者众多。宋代,仪封人兴起画鹰、画虎之风,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仪封农民画和农民书法,闻名全国。有不少村民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背着画板走南闯北绘画卖画,不但自己赚了大钱,还带动了全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并把绘画和书法传承下来。
除此之外,仪封还是有名的戏剧之乡。1928年至1951年,越调名家张秀卿、李运亭、申凤梅等,先后到仪封拜师尚云亭学艺,并长期在仪封等地演出。
西平县对仪封的发展建设非常重视,特派杨庄乡人大主席邓传宝兼任仪封村党支部书记。“鉴于西平县古镇仪封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们特申请把仪封古镇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并推荐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是先人们为后代留下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情感家园。保护传统村落及其文化,是全社会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只有保护美丽的乡村,才能更好地延续文化脉络。”邓传宝表示。
紧邻崇圣桥的仪封小学的校园里,广播里正吟诵《弟子规》,回荡着国学经典的声声浅唱。站在崇圣桥上,记者看到,夕阳的余晖照射在万泉河上,波光粼粼的河水静谧地流淌,似缓缓诉说着仪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