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悠远——正阳县铜钟镇铜钟探微
摘要:□晚报记者 李玉荣 文/图铜钟镇是正阳县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日,记者走进正阳县南约25公里的铜钟镇。踏上这片厚重的土地,历史留给铜钟太多的故事和
□晚报记者 李玉荣 文/图
铜钟镇是正阳县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近日,记者走进正阳县南约25公里的铜钟镇。踏上这片厚重的土地,历史留给铜钟太多的故事和遗迹,感到泥土中的每一片瓦砾都是一个讲不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还有流传至今的神秘大铜钟,虽经历风雨,但历史留下的印记永远不会磨灭,见证着铜钟镇的沧桑巨变,诉说着铜钟镇的发展史。
铜钟镇新铸的铜钟。
建安城遗址。
神秘大铜钟的传说
“铜钟镇是正阳县四大名镇之一,其实,铜钟镇古时叫天保寨。有关天保寨的传说无从考究,但关于铜钟镇的来历有两个版本。”正阳县铜钟镇镇长钟祖利说, 据当地老人讲,相传东汉末年,建安皇帝有七个儿子,长子继位,其余六子都分封到各地做亲王,其中二儿子被封到正阳南部——现在的铜钟镇的建安村附近修筑城池,建起建安城。他根据防卫需要,不光在城内配备雄厚的城防武装,还在城镇四周建立防卫据点,派兵驻守。
为防武汉一带的反兵来犯,他特别在天保寨、范店、漫塘等村设立兵站,并在每一个兵站中央立一根百尺高杆,上挂一铜质大钟。如有反兵入侵,鸣钟为号,以便四周兵马增援。当时天保寨兵站悬挂的铜钟特别大,据说不比两间房子小,声音洪亮,可传百里。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农村集镇,人们便以“大铜钟”为名,叫它铜钟镇。
“还有一个版本是民间传说。”该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熊华民说,这个版本在民间流传得更为广泛。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天夜里,突然狂风大作,响声震耳,风止声静之后,一口形如磨盘、重达八百斤的特大铜钟降落到“铜钟街”。有了此钟,人们敲钟报警,联络四方,故而“铜钟”之名远扬。几经演变,才成今日的铜钟镇。
至于大铜钟在哪儿,有没有人见过,记者探寻很多当地的老人和一些文化人都无从说起,也没人见过,但是,很多人都说,后来因战乱大钟遗失,当地人为之惋惜。
建安城遗址在铜钟
大铜钟成为当地的一个神秘传说,当地很多人都说,大钟确实存在过。在该镇干部邹耀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距铜钟镇铜钟村北5公里的建安村。
“其实这里在1983年就被正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该村南面的一条公路旁西侧,邹耀全指着一块黑色的石碑说,石碑附近一带就是建安城遗址。记者看到,石碑上面写着“建安城遗址”。
“过去的一些寨沟还可以看清。”该村一村民指着石碑西面的一块田地说, 20年前,曾有人挖出汉砖,这个遗址东西长、南北宽各1000米,从前,村民犁地常有汉砖、绳文瓦片、铜箭头出现。记者在建安城遗址看到,该地块高低不平。
“建安村东有一座古庙传说曾是正阳县城旧址。”一村民说,因无囚地,关不住犯人,一夜之间迁至现在的正阳县城,故而又有“古城”之名。
据专家考证,铜钟村在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古老集市,铜钟村正街心地带高出周围一米多,下挖1米多深,有很多砖头瓦砾。记者走在铜钟村的街心,明显看到中间高出一截。
铜钟村北的清水河南岸,有一高台,方圆百十亩。传说是古时操练兵马、演武之地,故名“晾马台”,已被列为县级文物古迹。“晾马台”的左下方,是清水河的转弯处,那儿有一深潭,两丈多深,名叫“老龙凼”。清水河其他地方断流时,这个地方不断水。
历经沧桑古迹多
历史留给人们太多的记忆,特别是文化底蕴丰厚的铜钟镇。据当地老人讲,铜钟村有古老的寨河与寨墙遗址,寨墙与寨河互成天堑,形成了保卫铜钟村的坚固屏障。曾有人在寨墙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掘土时,发现汉砖,似土坯一样大,如今的寨河与寨墙遗址依稀可见。
铜钟村有许多古迹。村北头建有玉皇宫(俗称天爷庙),在今铜钟镇中心学校院。庙对面建有戏楼一座,村南头路东建有“山西会馆”、关羽庙。庙对面建有戏楼一座。村南头路西建有“湖北会馆”,其对面有一棵古老的大白果树。这棵树有五人环抱那么粗,高约15米,树冠罩地一亩。1948年解放大军南下时,此树被伐用作建桥木料。
铜钟村东南角建有火神庙(现铜钟中心小学校址);东北角建有大仙庙,塑有吕洞宾像;西南角是一方形阁殿庙院。大殿里竖有关羽像,后殿竖有白素贞像。另在西寨墙外建有较大的三座佛殿。最大的一座佛殿叫大佛寺,竖有如来佛像。其两边有高4尺的十八罗汉像。大佛寺东有“二百和尚塔”之说,实为在两棵大柏树后面有一小塔。铜钟村每年农历四月十二在大佛寺举办古寺庙会。届时,商贩云集,更有马戏、杂技、评书小唱等。庙会历时五天,热闹非凡。铜钟村西南角有一眼古井。传说是春秋时挖的,井深25米,井面为1.5米见方的青石罩。井水甘甜,干旱之年从无枯竭。这口井的故址是一荒坡,故名“荒坡井”。传说井面青石是姚将军因赶考不第,用伞把它挑回来的,姚将军是战国时期人氏。东姚楼有一将军坟,坟迹现仍有一高坡。
铜钟村南头路西,有一当铺院,系清朝嘉庆13年陕西人在铜钟开当铺所建。在当铺院对面有一贞节牌坊,传说是清嘉庆年间,一王姓寨主的女儿,与罗山县某一公子,指腹为婚,公子童年不幸病亡。该女终生未嫁,守节到老。此牌坊在当地享有盛名,文革期间遭损坏。
铜钟村有一“恨沟”,西起陡沟镇,东至铜钟镇的小李村,传说是隋炀帝时开挖的。杨广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故名“恨沟”。
重铸大钟祈福百姓
不管怎样的传说还是历史记载,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美丽的期待是一致的。大钟在默默地祈福一方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平安。
2008年,该镇政府应民所望,重铸大钟祈福百姓,该钟立在该镇政府院内。
记者看到,该钟庄重古朴。大铜钟的四周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字样。
记者看到大钟上的铜钟铭文为:铜钟镇南依淮河,北拥清水河,水陆之要津。富庶鱼米乡,兴于战国,丝延至今,南北物产集散,四海商贾云集,汉代建安城,龙山晾马台,古老大铜钟,二百和尚塔,一里十三桥等,文化源远流长,古迹俯首皆是。相传此地没有铜钟时,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不尽兴旺,一日狂风大作,振聋发聩,风止遗一大钟,形如磨盘,重八百斤,钟声悠扬。乡绅悟之,天赐大钟,警示民众,团结和睦,珍爱和平,北宋时,古钟被置于大庙。因为交通枢纽,为南北客商,投宿歇马之地,人称铜钟店,后渐演今明,古钟终因战乱遗失,殊为惋惜。今躬逢盛世,政通人和,百业兴旺,镇政府应民所望,重铸大钟。此钟庄重古朴,器大声宏,铸钟之念,为存史资政,教化正名。闻钟之人,当奋勉砺志,建功立业,钟响之域,定和谐平安,福泽家邦。
“铜钟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省道开(封)龚(家棚)公路由北往南贯穿全境。”钟祖利说,铜钟镇基础设施完善,民俗文化丰富,憨厚耿直、纯朴善良的铜钟人民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如今全镇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优质花生、小麦面积均在8万亩以上,优质水稻推广面积达20000亩,形成了铜钟镇三大支柱产业。饲养业是当地传统产业,生猪、黄牛、山羊、三黄鸡等逐渐形成规模。腊肉、豆腐和土鸡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县内外。
同时,该镇党委、镇政府围绕当地产业优势,引导群众技能增收致富。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各村远程教育和文化共享工程设施,结合当地种植烟叶和饲养蛋鸡、生猪等支柱产业,组织开展种植、饲养、养殖等农业技术培训。及时发布各种致富信息,明确专人负责收集各种致富信息和农业新技术,通过各村无线大喇叭、阅报栏,及时向群众发布和推广。积极协调信贷资金,协调信用社向群众提供创业资金贷款和小额贷款,促使有创业愿望的群众开展种植、养殖及加工项目,通过创业走上技能致富的快车道。
“紧盯目标、精准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钟祖利说,该镇在脱贫攻坚中,组成调查组,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进行再走访、再调查,全面掌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对全镇682户贫困户进行回头看,做到不漏登一户贫困户,不错登一户贫困户,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