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三五”规划建议紧紧围绕这五大发展理念谋篇布局,提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三五”规划建议紧紧围绕这五大发展理念谋篇布局,提出若干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因之成为一个有创新的发展理念作为灵魂而贯穿始终的、关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把这五大发展理念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对发展观的中国创新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西方社会开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立场情怀不仅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有力地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来不是抽象的教条,其现实形态总是在与具体国家、具体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生机、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同时,又用新的实践新的创造不断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50多年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高屋建瓴的《论十大关系》,到3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英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精辟论断,再到后来我们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发展的实践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随着实践、时代也不断地与时俱进。
发展观的科学和进步,铸就了发展实践的奇迹和发展成果的辉煌。制造大国的世界第一、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发展30%的贡献率、远超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3到4个百分点等等这些耀眼的指标,让中国“十三五”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但是新起点也伴随着新挑战,新目标更是提出新要求。如何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呈现重大转换、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完美收官全面建成小康、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而且未雨绸缪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良好基础,所有这些都迫切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有新作为,发展观要有新突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大势,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理念统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用发展理念彰显价值、重申立场、宣誓决心,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也开辟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彰显对发展价值的历史自觉
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发展当然是硬道理,发展毫无疑问是第一要务,但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发展必有其目的归宿,发展必有其价值指向。价值指向不同,发展结果迥异。
就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发展既不能是为发展而发展,更不能是为少数人发展,我们的发展过程一定要人人能参与、人人都尽力,我们的发展成果一定要人人可享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有获得感,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所在。“十三五”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摆在发展的指导原则之首,用共享发展为发展理念筑基兜底,先后衔接,相互呼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价值的历史自觉。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在“十三五”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这样一种“普照的光”。在它的普照之下,创新发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协调发展是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大体同步,绿色发展是通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在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共享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领域的展开,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有了这样的发展理念,不论是全面脱贫还是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乃至全民参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等这些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政策设计,在“十三五”发展战略中就会水到渠成。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对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
发展不能想当然,发展更不能蛮干,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讲的是发展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遵循自然规律讲的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遵循社会规律讲的是发展的包容性,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与正确运用:
——要在我国发展动力转换过程中做到“换挡”不失速,不可能总是依靠惯性,要有新引擎,这引擎来自创新,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中拔得头筹,不能总是因循守旧,这突破同样离不开创新,所以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国一盘棋,善于“弹钢琴”。保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软实力硬实力、“新四化”以及经济国防等等各种重大关系协调推进,这是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发展整体性。
——告别了发展的最初级阶段,解决了生存的最基本需要,绿色发展自然进入发展视野。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在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的同时还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的使命,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是大国的担当。
——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当然选择。只不过在全球经济版图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开放是双向开放,市场是深度融合,模式是内外联动,中国社会不仅要提高在产品制造上的话语权,更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通过共享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进而满足人民期待当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指向,但反过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人民群众需求的被满足又将极大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转化为最强大的发展动力。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事关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发展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体现了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下我国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重申发展是第一要务,无论是突出问题导向还是着力体制机制,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从价值指向、立场情怀到思维模式、策略选择等各个方面都是高度一致、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与根本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同样也是五大发展理念最突出的实践品格。
五大发展理念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尽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但是与新世纪之初相比,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又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指导我国发展的理念也需要相应地变化。
五大发展理念以新迎新,以变应变,用新的内涵丰富科学发展观,用新的实践深化科学发展观,用新的创造发展科学发展观。在这里,创新发展不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单项指标,而是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新内涵,要求硬实力与软实力相协调,“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至于从生态文明高度推进的绿色发展,注重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的开放发展,以及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共享发展等等,也都以新的内涵和要求使科学发展观焕发出新的光辉,引领着新实践的辉煌。
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对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发展方位、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中国社会在过去数十年中已经适应、习惯的发展方式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不管用甚至不能用了。但近些年来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却步履艰难。究其原因,除了路径依赖的行为惯性外,不敢转、不想转的心态也在拖后腿,因循守旧的发展理念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去固化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与行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要实现发展实践的变革,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讲五大发展理念既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又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首先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将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国”呼之欲出;“互联网+”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技术新概念新业态方兴未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新引擎”,还会成为社会和谐有活力的“新引擎”。把这一切整合起来就是迈向工业4.0的全新经济发展范式,有的学者甚至称之为中国的“新工业革命”。
还有发展体制的深刻变革。从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从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甚至还包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等等一些基础性制度体系,都将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这样的变革还会体现在社会心态、行为模式、交往方式、利益格局等更多的方面。归结起来一句话:新理念引领新变革,新变革造就新发展。只要把五大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并切实贯彻下去,中国社会的发展必将以新战略赢得新优势,以新作为开拓新境界。
(这是作者2015年11月24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5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论坛上开题演讲的主体部分,发表时作了个别文字修改。作者兼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理论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