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社会生活
摘要: 一段时间以来,“重申现实主义”的呼声日渐高涨。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从《诗经》诞生直到今天,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即使在现代
一段时间以来,“重申现实主义”的呼声日渐高涨。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从《诗经》诞生直到今天,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即使在现代派、先锋派等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的上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依然被广大作家所运用。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获奖的5部长篇小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和苏童的《黄雀记》,严格说来均为现实主义力作,因此,有学者称此次评奖是“现实主义的胜利”。当然,相对于广大读者的需求,这样的优秀作品还是太少了,中国文学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我看来,重申现实主义,需要坚持和发展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更需要重振和弘扬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人文关怀是文学的崇高品质
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一论述从根本上揭示了文艺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揭示了现实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20多年前,作家路遥就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绝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请注意,路遥在这里用的不是“而且”而是“主要”。它表明路遥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最重要的不是用什么方法来创作,而是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眼光来审视现实、表现生活,这已经从创作方法、创作技巧的“技术”层面,上升到创作理念、创作态度这个“精神”层面。
现实主义追求“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主张作家艺术家应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怀有深厚的、真挚的感情,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文学的崇高品质。童庆炳说:“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在2015年问世的长篇小说中,陈彦的《装台》、迟子建的《群山之巅》、东西的《篡改的命》等作品备受好评,正是缘于它们对普通百姓和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于写作的目的,陈彦有着高度的自觉:“有人说,我总在为小人物立传,我觉得,一切强势的东西,还需要你去锦上添花?我的写作,就尽量去为那些无助的人,舔一舔伤口,找一点温暖与亮色,尤其是寻找一点奢侈的爱。”
现实主义意味着责任、担当和勇气
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凝聚着作家深厚的思想感情,传达出作家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深刻的思考,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关心人民疾苦,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写作,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艺创作是个性化的劳动,但不能放弃精神担当,不能只关注杯水风波、一己悲欢。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过:“作家的工作不是手艺,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
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强调,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本源和指向,文学要关注现实,真实地反映现实。巴尔扎克说:“我只是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文艺作品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文学艺术是人们了解现实世界、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及现实关系的感性摹写。同时,每一个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作家,都以人类理想生活为目标,以批判精神、审美立场和人文关怀,观照当下,昭示未来。他们不仅直面现实存在的矛盾、冲突,而且致力于解决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伟大的作家,一定拥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博大胸怀,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志向,拥有心系社会、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把深情的目光洒向脚下的土地,并为这片土地自觉地歌咏和呐喊。王蒙的《这边风景》写于40年前,完成于作家盛年,堪称“出土文物”,却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对上个世纪70年代做了真实详尽的描写,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周大新的《曲终人在》直面社会焦点矛盾,对这个时代发生的许多重要社会问题比如腐败等,做出了深刻的透视,体现了一位作家表现现实、干预现实的能力。金宇澄的《繁花》,用上海话表现当代都市生活,描摹市井闲人,也是都市现实历史的一种记录。刘醒龙的《蟠虺》,体现了作家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问题意识和历史感,小说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与灵魂的观照和叩问很有意味。
然而,也确有一些作家存在“逃避时代”“逃避现实”的写作倾向。他们的作品热衷于写自我,写玄幻,写穿越,写悬疑,究其原因,往往因为作家缺乏直面现实的担当和勇气,当然也缺乏把握现实生活的能力。
有人担心,文学离现实太近,会不会削弱它的文学性。这种顾虑是多余的。纵观自古至今的优秀作品,几乎无不是对它所处那个时代的忠实反映,这不仅无损于其文学性的表达,而且为后人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忠实记录。
深入挖掘社会现实的沃土
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推动社会变革进步,首先作家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现实,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从现实中积累素材,汲取营养。如果没有对现实深入而真切的了解,甚至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反映现实、推动历史的好作品的。
对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别林斯基曾作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现实之于艺术和文学,就好像土壤之于它所培养的植物一样。”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火热的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离开实践,文学创作只能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就是要沉下心来,俯下身子,融入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当年柳青辞职当农民的例子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柳青的女儿说,柳青的深入生活是身和心都融入生活。的确如此,他已经与皇甫村和那里的农民融为一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同样无一不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得的成果。贾平凹的《极花》来源于现实中的真实故事,刘庆邦的《黑白男女》描写的是10多年前的一次特大矿难,周瑄璞的《多湾》经过了8年的构思与修改,张者的《桃夭》得益于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长期观察与思考……这些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经过长期思考、长期沉淀而写就,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珍贵的矿藏总是深埋在地下,要想获得生活的富矿,就要深入到生活内部去辛勤挖掘。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历史的深处,沉潜于生活的深处,沉潜于生命的深处,慢慢积累生活的素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在地表或浅层翻翻捡捡,很难有所收获。
当然,重申现实主义,并不是排斥其他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也不应该固步自封,相反,它应该开放、包容,善于自我革新。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说过,一个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可能是非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世界观中仍然包含着现实主义的精神。正是由于善于吸收一切优秀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才能不断发展、完善,现实主义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选自2016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作者为《文艺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学习活页文选)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