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杜沟 见证上蔡沧桑巨变
摘要:□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段晓波 文/图记者近日在上蔡县采访时得知,上蔡人熟知杜诗,敬仰杜诗,是因他在任汝南都尉期间,带领上蔡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提高人
□晚报记者 张广智 通讯员 段晓波 文/图
记者近日在上蔡县采访时得知,上蔡人熟知杜诗,敬仰杜诗,是因他在任汝南都尉期间,带领上蔡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上蔡百姓尊杜诗为“杜母”,将他与西汉时同样爱民的上蔡长、后任南阳太守的召信臣称作“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其后,人们便称爱民的县官为“父母官”。到北宋时,“父母官”便成为地方官之代名词了。杜沟是上蔡岗岭东纵贯南北的五条大沟的总称,是洪汝河水系,南马肠河的支流。杜沟的由来,是为纪念“大禹式父母官”杜诗,而以他的姓命名的。名臣杜诗深受百姓拥戴,杜沟被誉为“杜母沟” 。
杜沟一隅。
百姓出资立的石碑。
兴利除弊“杜母沟”
东汉光武年之前,芦岗以东至蔡岗之西,洪涝过后,顷刻变成泽国,庄稼淹没,沼泽遍地,蒿草齐腰,狐兔出没,饿殍盈野。“夏秋大水,田禾尽没”,“岁饥,大疫”等,上蔡旧志中多有记载。
建武初年,时任上蔡长的杜诗历经勘查、规划,率上蔡百姓兴水利,分别在城东五里、十里、十五里、二十里、二十五里处,自北向南开挖出来的,逐次叫做杜一沟、杜二沟、杜三沟、杜四沟、杜五沟,流域大水分流,以治洪患。挖沟修渠,并非一劳永逸,此后的千百年间,杜沟曾历沧桑。
清康熙年间,杨廷望任上蔡知县。他常怀忧民之心,遍寻沟河故道,用了五年时间,组织上蔡百姓,大兴水利,康熙二十五至二十六年,先后疏浚杜一、二、三、四沟等沟河,或高筑堤防,以拒水害;或固势疏导,深浚河身;或开挖新沟,巧分水势,以解决河道壅淤之患,民众受益匪浅。
新中国成立后,杜沟又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疏浚。杜沟流经上蔡县和汝南县境,边界水利纠纷难以避免。上世纪50年代,因汝南县留盆乡在杜二沟上筑坝蓄水,引起汝南、上蔡两县排水纠纷。当时,信阳地委高度重视,积极协调,本着团结治水,上下游兼顾,反对以邻为壑的原则,使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1959年、1964年,汝南、上蔡两县先后两次共同协商局部疏浚。终因治理不系统,“一丈不通,百里无用”,未能彻底消除涝灾。
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后的杜沟,源于上蔡县齐海乡孙庄北,流经上蔡县五龙乡、杨屯乡、汝南县留盆镇的夏庄南入南马肠河。源于上蔡县齐海乡肖庄北的杜一沟,按三年一遇标准进行过全线治理。流经五龙镇、杨屯乡,至汝南县留盆镇大冀桥之南二公里许,入南马肠河。杜一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安澜一方地域百姓的“杜一河”。
“75·8”洪水时期,上蔡县邵店镇任庄村以东水势下泄仅日许,而洙湖镇以东则水滞四日之久。这足以佐证了杜沟所起到的分洪作用。
驻马店地区行署领导主持,汝南、上蔡两县共同设计,1978年冬至翌年春,对杜沟进行治理。终因下游开挖地较窄,又在冀店建一座以桥带闸工程,但仍不理想。
其后,上蔡县动员了齐海乡、杨屯乡、五龙乡、邵店镇,对杜一沟进行全面清淤覆堤。2000年冬,出动民工5000余人,动用各类机械160多台,用时近一个月,治理12.7公里。治理后的杜沟行洪能力大为增强,杜沟的疏浚,实施北入蔡河南泄马肠河的南北分洪,导致邵店以东、洙湖以西、汝宁以北的大片泽国变为良田。
造福乡里施善政
近些年来,饱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林牧渔等诸业并举,生活生产中的余弊也浸染着杜沟,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也多排泄于此,造成河水恶臭,水草不生。流域内城市发展和工业生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既破坏了流域的生态文明,又严重影响着居民生活和健康,这样有悖于政策规定,老百姓不答应,引起了上蔡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
上蔡县委、县政府领导决定,2007年上马污水处理厂,之后又筹资4000万元,完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设施、管网,在县城东紧邻杜一沟处,美洁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顺利建成,污水就地转化循环,实现规范达标运行。
杜一沟流域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上蔡县开展了集中整治。涉及乡镇加强对辖区沟段的整治监管,清理沿河岸堆放的垃圾,拆除沿河违章建筑,对河内漂浮物进行打捞,对沿线的饲养场排污管道进行了拆除和封堵。
上蔡县水利局积极争取安全饮水项目,杜沟沿线的高白玉村、张宇村等13个村都打了深水井,解决了4万余人的吃水难问题。
治理后的杜一沟水质变清,四季长流,重生水草茂盛,芦苇丛生,沿岸绿树成荫。四下眺望,满坡庄稼,瓜果飘香,环境宜人,这得益于县里重视,得益于环保意识俱增的群众的支持。
杜一沟上原仅有砖拱桥,多数翼墙或挡上墙损坏严重,砌砖风化,有的孔径过小,阻水不畅。对此,经市政府、县政府协调,争取建桥项目,拆除重建桥梁14座,造福乡里百姓。
百姓出资立石碑
政府真心为民办事,百姓诚心立碑感激。在上蔡县杨屯乡张宇村与邵店镇任庄交界处,新立一块石碑,其碑文曰:
东汉建武十三年汝南都尉杜诗(今卫辉市人)来蔡率乡民在县城东开挖五沟,以泄芦岗之洪水……任桥始建于某朝代无据可查,重修任桥现有建桥碑两块,是大清道光三年坐落在任家沟入杜一沟的南岸,距任庄一华里处,一座白石条建筑的一孔桥,美观大方,是杜一沟上的所有桥之首。196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挖杜一沟,在原沟八米宽的基础上扩建30米,杜一沟变成了“杜一河”,原任桥往南移动160米处,坐落在邵店至五龙的公路上,是一座青砖三孔桥,定名为“险峰大桥”,又是杜一沟上所有桥之最。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水利、交通的需要,经驻马店市政府决定,原桥拆除重建一座钢架混凝土大桥,长30米、宽6米。为保护好此桥,由本村农民工张改政捐资立碑一块,望过路行人和本村广大群众携起手来共同爱护此桥,积德行善,发展生产,搞活经济,为早日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而努力奋斗。保护好大桥是建桥的重中之重,受张改政重托,宋改名、张云、戴德政、张宏负责立碑工作。
2016年农历岁次丙申仲春月十九日立。
农民们自愿捐款刻碑,以纪杜沟,意愿有三:一则感激政府为民善政,谋求福祉;二则整治杜沟,改善生态,承先贤之愿,造福当今百姓;三则道路修通,大桥横架,实乃便民富民之举,护桥之责理属众望。当地群众自发立碑一事,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杜诗美名传千载
开挖杜沟是杜诗的业绩。杜沟是古蔡史上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它的规模不大,历经千年沧桑,依然能够灌溉。有了它,旱涝无常的一方土地变成了沃野良田。
杜诗与上蔡有缘分,缘于一纸任命。在杜诗的头脑里,担任地方官的意义就是为民消灾、濡养。挖沟辟田是他的政事儿,具体而质朴。他是上蔡长,完全可以闲待官衙,不必问津荒野;完全可以讨巧作秀,不必潜心谋事。而他的使命是什么?为国效力,为君分忧。他的梦想是什么?治地安宁,万民殷实。为此,他需要恪尽职守,尽心竭力。他生活的时代,多战乱少劳力,人背肩挑,实施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他知民力,问政乡野,找出治水方法,“深挖沟,洪宜疏”,历经千辛万苦,沟渠终得修竣。其后,“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杜沟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演绎出悠久水利文化。它像一老母偏居一隅,从不炫耀,只知贡献。这不正是杜诗为政的风格吗?治上蔡、管汝南、守南阳,辖区内“政治清平、政化大行”,“大行水利、省受民役”。《后汉书·杜诗传》里载明:“奉职无效,久窃禄位”,“愿退大郡,受小职”,“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杜诗为官清政廉洁,也难怪世人誉他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无论什么朝代,民众需要的是廉吏。杜诗真的是醒者、悟者、睿智者。他的一个举措、一次任内的行动,改造了古蔡的土地,濡养了上蔡的黎民。
新编七场历史剧《砸御匾》,演的就是当年杜诗巧除洪患救蔡民的故事。杜沟的故事传千载,杜母口碑留美名。杜诗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人们纪念吗?答案是肯定的。
记者再踏着杜诗的足迹,探寻千年的杜沟,不禁自问,历史可以刻印在史书中,书写在厚重的土地上,也珍藏在老百姓的记忆里。“人去政声后,民意闲谈中”,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