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金伯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尽数残墨寄余生
摘要:丹青不知老将至尽数残墨寄余生——记著名漫画家金伯年□晚报记者 郭建光 文/图 金伯年 金伯年漫画作品选金伯年,1928年10月生,河南新乡人,著名漫画家。19
丹青不知老将至尽数残墨寄余生
——记著名漫画家金伯年
□晚报记者 郭建光 文/图
金伯年
金伯年漫画作品选
金伯年,1928年10月生,河南新乡人,著名漫画家。1950年在平原省文化厅美术科从事美术创作,后调河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部任编辑,平舆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河南省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出版过年画、连环画、封面、插图等作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漫画研究会副会长、驻马店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金伯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漫画创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达到创作高峰。多家报刊曾为他开设漫画专栏。2008年3月1日,金伯年在为自己画集所作的前言里这样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屈指已是八旬翁。匆匆岁月无所事,尽数残墨寄余生。这一年,金伯年80岁。他言语中的淡泊,他的青春和穷其一生的孜孜追求都融入到这首看似平淡实则言为心声的小诗中。
金伯年思维敏捷,他的天赋异禀体现在他的一幅幅漫画中,无言地向读者倾诉着画家的认知、良心和刚正不阿之魂。
近日,记者有幸在友人的帮助下采访到仰慕已久的金伯年先生。老人已经88岁。然而他思维敏捷,对社会现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如果不是与他深入交谈,你根本不会想到面前这位朴素的老人就是著名的漫画家。
厚积薄发,迎来创作的春天
金伯年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初尝漫画创作滋味,觉得漫画比较简单,而且能针砭时弊,扶正驱邪,深受群众欢迎,所以就深喜欢上了漫画创作。
“我从孩童画鬼脸到比葫芦画瓢,竟混进美术教师、美术创作、美术编辑队伍之中。一无名师指点,二无到院校深造,只凭眼看、耳闻、心记、手画,摸索出一条小路。”金伯年说。
随着漫画作品的不断发表和《如此善良的眼睛》在省一届青年美展中获得一等奖,金伯年逐渐受到关注。不久,一场反右风暴将金伯年打入巨浪之中。
1982年,河南漫画研究会成立。之后,河南漫画研究会连续举办了三次全省漫画展、八省漫画联展、全国漫画展等。金伯年的漫画《旧画新描》《槽头兴旺》《庙不在大》《反贴门神》等多幅作品入选。特别是1985年和1990年两届全国好新闻漫画评选中,金伯年的《反贴门神》和《月蚀》均获得一等奖。
随着漫画创作队伍的壮大,讽刺漫画的创作日新月异,对于已经获得过一届全国新闻漫画一等奖的金伯年来说,要想突破自己绝非易事。经常到乡下寻找创作灵感的金伯年经常听到农民对扶贫款被截留的现象敢怒不敢言,如何将这一敏感的题材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成为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经过苦苦思索,他想起了月蚀现象,于是,巧妙地在被“天狗”吞噬的残缺的月亮上写着扶贫款三个字,月亮中间画个四方孔寓意钱币,此处指扶贫款,而地面看似平常的水盆内也有一个残月。这样一幅构思巧妙、与扶贫款被截留甚至贪污的怪相被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金伯年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这幅漫画寄出去参评。等待他的,又是一个惊喜。
1990年全国优秀新闻漫画评选于当年4月中旬在京揭晓。《月蚀》(金伯年作)等三幅作品获一等奖。“这使我信心大增。”金伯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激动地说。
“我省漫画研究会多次举办漫画研讨会和全国漫画联谊会,全国各地的新老漫画家共聚一堂,交流经验,传授知识,点评作品,使与会者受益匪浅,更使我终身难忘。”金伯年说。
从1985年到2000年,是金伯年漫画创作的高峰期,其间,他发表作品一千多幅,也成为这一时期的获奖专业户,获奖30多次。他的作品多以单幅讽刺漫画为主,也画专栏画,如《河南司法》的《故事新编》等,都是群众爱看的栏目。
“曾经有一个南阳的农民因蒙冤多年无处申诉,竟给我写信诉苦,要我给他申冤。”他急忙将这份信转给《河南司法》杂志。
创作于1985年的《反贴门神》,里面的两个门神你靠我,我指望你。面对撬锁的蟊贼,两位门神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正是对社会现实的反讽。像此类的漫画,在金伯年一生丰硕的创作中比比皆是。而这些精品漫画的诞生,是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修改一遍遍审视才完成的。
“画”为心声,一幅漫画就是一幅世俗写照
金伯年一生向学,加上供应孩子读书,负担很重。然而他淡泊明志,安守书斋,耐得住寂寞。
“我一生耿直,不愿意做违心的事情。”金伯年说,他不重名利,漫画难画,如果不是真心喜欢,肯定坚持不下来。
“这幅《槽头兴旺》画于1984年。当时农村开始发生变化,一些现代化机械走进百姓家。我创作这幅漫画时,将原来农民家槽头喂养的牛、马、骡子换成拖拉机、飞机、小轿车、摩托车等。这幅漫画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新风尚,当然很受编辑的欢迎,很快就被发表在1984年的《人民日报》的《讽刺与幽默》上。”金伯年说。
“这幅《老画新描》原来是1982年于化鲤创作的,我看后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漫画的内容应该有所更新。于是我就在原画的基础上动脑子,将人人喊打而不打的过街老鼠,添加一个老鼠生下了儿子仍旧没有人真正去打。所谓不正之风,莫过于此。”金伯年指着画册上的一幅漫画对记者说。
“这幅《录像记》上的内容至今仍旧有其现实意义。你看这些学雷锋的一阵风,面对记者的摄像头,竟然给人家理到一半就丢下不管了。我们学雷锋一定要真学实干,不能流于形式,搞一阵风。”金伯年说。
在金伯年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漫画在我国的漫坛独树一帜,成为耀眼的一颗星。无论是鞭打向“钱”看的《向日葵》,还是《连环套》中你方唱罢我方上场的检查团、检查团之检查团……一幅幅漫画就是一幅幅世俗的写照。
所谓言为心声,对于金伯年来说,即是“画”为心声。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开辟一方创作的净土,不容许世俗的东西浸染它。他用自己的心血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针砭时弊的漫画作品。从这个意义来讲,他是一只不停啄害虫的啄木鸟,他希望社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内涵,少一些假大空,多一些真善美。他孜孜以求的东西正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最为需要的东西。
独辟蹊径,在创作的道路上求变求新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金伯年无比淡定。他依旧穿着粗布衣衫,每日奔波在文化馆与街头巷尾之中。他总是把自己的身段放得低一些,再低一些。他明白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离开生活的创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的漫画能受到百姓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其根源就在于我置身于百姓之中,关注农民的甘苦,希望通过漫画来表达他们的心声。”金伯年说,1960年,他们全家下放到平舆县农村,多年来,他的思想感情和农民连在一起,深知他们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他们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和兴趣,这都是讽刺漫画创作的画外功夫。
《漫画月刊》称金伯年是“乡土漫画家”。认识金伯年的人都对他的创作态度有高度一致的认识:金老是一个不肯拾人牙慧的人。
纵观金老一生中创作的漫画,会发现,很多现象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然而经过他的巧妙构思,表达的讽刺效果却非常好。他的作品《月蚀》获得全国好新闻漫画一等奖后,老一辈漫画家、中国新闻漫画学会会长沈同衡先生给他寄去一封信,信中写道:“正是你首先道出了农民群众的这一呼声,而别人为什么听不到,也想不到这样令人同情和引人深思的画面呢?这便是此画名列榜首的主要原因。你运用群众熟悉的比喻,确切有趣地表现出来,既有新闻性,又有艺术性。别人画过的不画,自己画过的也不重复。希望你坚持这种态度,继续干下去!”
拿到沈同衡先生先生的来信,金伯年陷入沉思:自己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创作理念能够得到沈先生的认可,自己是幸运的,多年来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金伯年意识到,漫画创作的真谛:一要反映群众的呼声,不可言不及意,隔靴搔痒。二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群众一看就懂。三要比喻确切,耐人寻味。幽默乃漫画之精髓,缺乏有趣的幽默形式,必然味同嚼蜡。比喻是幽默的主要手法之一,一定要恰如其分,准确无误。四要创新,不走老路,不落窠臼,无论形式或内容都要另辟蹊径,出奇制胜。这四点正是漫画创作道路上的四大难关。
“搞漫画创作确实是一件很艰辛的事,并非我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幼稚。讽刺漫画容易被人误解和对号入座,给自己带来想不到的麻烦,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更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漫画稿酬低是众所周知的,要想坚守漫画阵地,就必须有刚正不阿的精神。”金伯年说,漫画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了冷板凳。
金伯年说:“当前讽刺漫画萧条,精品奇缺,要想重振讽刺漫画当年之雄风,满足群众的渴望,就必须努力改变现状。如今我已经年过八旬,仍坚信走过的路虽然崎岖不平,但也绝不悔恨。”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