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教育 少儿教育

亲子关系 65%的人 有过“吃醋”心理或行为

2016-07-25 15:50 来源:大河报 责任编辑:xm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记者牛洁实习生卞晶晶  核心提示┃“我和你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还有比这更有资格称为千古难题的吗?当然有!比如,“你跟爸爸亲还是妈妈亲

 

亲子关系 65%的人 有过“吃醋”心理或行为

 

  □记者牛洁实习生卞晶晶

  核心提示┃“我和你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谁?”还有比这更有资格称为千古难题的吗?当然有!比如,“你跟爸爸亲还是妈妈亲?”“吃醋”不只存于情侣间,还常见于亲子间。调查发现,65%的网友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或行为。专家认为,“爱的醋醋”可以有,适度控制很正常,但如果过多、表达形式过激,很有可能让孩子产生逃避、讨好、心口不一、没规则等行为习惯。

  【调查】亲子关系中,65%的人有过“吃醋”心理或行为

  亲子关系中,您爱“吃醋”吗?到7月22日下午2时12分,“大河报少年”微信公众号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人有过“吃醋”心理或行为,34%的人选了没有。

  如有“吃醋”倾向,78%的人会选择调整心理,慢慢消化;21%的人会在忍不住的时候,直接问孩子跟谁更亲。

  这种吃醋行为是正常现象吗?47%的人认为正常,太在乎,所以会在意;另外52%则认为更多的人爱孩子是好事儿,“吃醋”是不正常的。69%的人认为直接问孩子跟谁更亲会对孩子造成影响;13%的人认为孩子年纪小,不会在意;17%的人表示,说不清。

  亲子关系中的“吃醋”心理和行为是什么造成的?

  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表示,“吃醋”行为其实是爱的争夺。“吃醋”表明:家长渴望得到认可,询问孩子跟谁更亲,其实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认可自己的付出,明确自己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显示了家长的焦虑,成长过程中,很多人在被认可、被肯定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因而需要从孩子身上获得确认。孩子的回答一旦不如愿,家长焦虑情绪会更明显。

  【分析】常见的两种模式,背后各有“微妙”原因

  采访中,记者发现,亲子关系中,爱的争夺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孩子跟爸爸亲还是妈妈亲?跟奶奶亲还是跟妈妈亲?跟爷爷奶奶亲还是跟姥姥姥爷亲?“大河报少年”微信公众号调查结果显示,“跟奶奶亲还是妈妈亲”这一模式最常见。

  模式一:跟爸爸亲还是妈妈亲?

  赵丽是洛阳人,女儿1岁半。1岁之前,女儿跟她最亲近,只让她抱,不让爸爸抱,偶尔有事儿,把女儿交给老公,女儿都会嚎啕大哭。她既着急女儿“缠人”,又开心女儿的依赖,让她心里暖暖的。

  可是,自从女儿过了1岁生日,这种格局便被打破了。每次爸爸回家,女儿都喜欢往爸爸身边蹭,“爸爸可以把她举高高,可以逗她开心。”赵丽说,她渐渐发觉老公身为男性的优势,在为父女俩感情加深感到开心的同时,她还有一点点“吃醋”甚至担忧,“女儿会不会以后不跟我亲了?她长大了怎么办?”

  分析:蔡劲林说,这一模式很常见,其实就是孩子、爸爸、妈妈三角关系的失衡,有时爸爸、妈妈关系过于亲密,孩子也会羡慕嫉妒恨。

  模式二:跟奶奶亲还是妈妈亲?

  李女士家住新乡,儿子8岁。暑假,她和老公带着儿子去看望爷爷、奶奶。老人爱孙心切,又亲又抱孩子,除了天天做好吃的,还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买玩具。从爷爷家回来后,儿子还想要支新水枪,李女士果断拒绝,没想到儿子说:“你不疼我,换成奶奶,肯定会给我买。”此话让李女士心碎了,“我付出这么多,他竟然这么说!”

  “奶奶们”也有类似的烦恼,70岁的陈阿姨回忆道,因为儿子和媳妇儿忙,孙女经常去她那儿住,但只要妈妈过来接,

  小家伙儿就开心得不行,完全把奶奶抛到了脑后。

  分析: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延卿表示,奶奶、妈妈争夺孩子,在婆媳中很常见。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婆媳争夺儿子(老公)的升级版,婆媳俩以此确认自己在家庭中的功劳和地位。

  【两难】多数孩子“糊弄”过关

  “你到底跟谁亲?”记者随机采访10个孩子,他们多数选择了“糊弄”过关。

  “我最怕被人问这样的问题,这咋回答,得罪人啊。”12岁的小雨说,奶奶经常问她,跟奶奶亲还是和妈妈亲。她觉得跟妈妈更亲,但“奶奶年纪大了,如果直接说,她会伤心,我只能说跟奶奶亲。”

  8岁的涵涵说,爷爷奶奶问的时候,他就说跟爷爷奶奶亲,姥姥姥爷问,他就说跟姥姥姥爷亲。总之,谁问就是跟谁亲。“那如果大家都在场,你怎么回答?”记者问道,“那就说跟谁都亲。”涵涵笑着说。

  【建议】“吃醋”需适度提问即反思

  河南省财经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周正表示,亲子关系中“爱的争夺”,很容易让孩子“钻空子”,甚至形成没有规则的行为模式。

  周正说,为了争夺孩子的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可能会拼谁付出的更多,甚至会没有原则地给孩子好处,比如盲目答应孩子的要求,这样孩子容易没“规矩”,规则意识更无从谈起。

  蔡劲林提到,孩子比大人们想象的要聪明,在二选一的提问中,孩子知道大人想要的答案。如果经常如此,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大人提出的问题,“糊弄”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回避、讨好、心口不一的问题。

  蔡劲林表示,孩子是柔弱的,他需要来自多方面的爱,在健全的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理健康。成人要放松自己,给予自己这个角色应该给予孩子的爱;问孩子跟谁更亲的时候,不妨换个心态。“可以放弃期待地问,如孩子的答案不是你,可以反思,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是否出了问题,这才是一个理性、成熟的爱的方式。”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大河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