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村落演绎的红色传奇
摘要:□晚报记者 石新宇 文/图 焦竹园,泌阳县铜山乡的一个古老村庄,建村于明代,东靠老焦坡,南有古驿道,西临泌水河,北接城顶山,与附近的村庄相比,无论是民风、物产还
□晚报记者 石新宇 文/图
焦竹园,泌阳县铜山乡的一个古老村庄,建村于明代,东靠老焦坡,南有古驿道,西临泌水河,北接城顶山,与附近的村庄相比,无论是民风、物产还是房舍,都没有什么差别。焦竹园,就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安详地坐在那里静观日出日落,云聚云散。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却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鄂豫边省委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驻地。这里是数十位我党的高级领导人和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战斗过的地方,这里上演过7个人3条枪的游击队发展壮大为1000余人的抗日独立团的传奇……
参观。
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
焦竹园村一角。
人们向往的圣地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泌阳县铜山乡焦竹园村的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和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采访,共青团泌阳县委副书记范海角带领三十多名年轻党员和青年创业者正在旧址参观、学习。一间展览室的墙上挂着马长兴、马长富、马长合的巨幅照片,照片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历。范海角指着照片对大家说:“他们三人是同族兄弟。他们同族的兄弟共有九人,在那白色恐怖的岁月里,其中的兄弟五人先后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人周骏鸣在一次战斗中腿部中弹,就是马长富把他背下战场的。马长富老人1995年去世,活了94岁……”
焦竹园村中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鄂豫边省委旧址在大路北侧,是两个相连的院子,总共只有二十多间砖瓦房,与中原地带农村常见的老式砖瓦房没有什么区别。房门上方标有“会议室”“组织部”“宣传部”“王国华住室”等字样,房间里有一些上了年头的桌椅和床铺。据旧址工作人员介绍,那些房屋是翻修过的,但都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大路南侧是建纪念馆时修的纪念馆广场,穿过广场就是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分为好几个展厅,既有历史介绍、革命文物、游击队战斗的模拟场景,也有当年省委和革命武装领导人召开重要会议的塑像。在纪念馆内,一名年轻的解说员正在向一群参观者讲解游击队发展、壮大的情况,参观者凝视着墙上的照片,认真聆听讲解,无不显露出崇敬的表情。
据纪念馆副馆长任仲阳介绍,2000年,鄂豫边省委旧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和2006年,河南省文物局、财政厅先后拨付300万元,对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2009年6月1日,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40余名成员来到焦竹园进行学术交流,当年在鄂豫边打过游击的万海峰上将欣然题词:红色鄂豫边,伟业照千秋。2013年7月,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正式开馆,当年即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20余万人。2014年以来,纪念馆每年的参观者都超过50万人,且呈逐年增多之势。
激情燃烧的岁月
站在鄂豫边省委旧址的院子里,凝望着欣欣向荣的一草一木,记者的思绪飞向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8年,中共泌阳县委派高子扬(后任县委书记)到泌阳县东部山区开展工作,侯太俊、王广宇等人被发展为党员,侯、王二人后来都成为中共泌阳县委的领导。他们在焦竹园一带联合穷人成立了“光蛋会”。焦竹园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光蛋会”在党的领导下抗捐税、防匪祸、打击土豪、赈济贫民,为泌阳县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成为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35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在焦竹园以西的张楼村成立。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吴家尖山成立,当时只有7个人3条枪。不久,省委和游击队进驻焦竹园,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积极发展党组织,广泛深入发动群众。革命形势蓬勃发展,1936年3月,游击队已有30余人。
为解决枪支短缺的问题,1936年3月27日,乘着桐柏县平氏镇举行庙会之机,游击队领导人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等率领游击队员和农民赤卫队员赶到平氏傎夺取土豪劣绅和保安团的枪支,共夺得长枪短枪9支。张星江在掩护大家撤退时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周骏鸣腿部中弹受伤。游击队员马长富背着周骏鸣安全撤离。此后,游击队的发展更加迅速,1937年10月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奉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之命,独立团归属新四军领导。开封、洛阳和泌阳周边各县的进步青年纷纷奔向焦竹园。焦竹园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政治教育、军事训练、读书识字均形成热潮,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1938年初,惧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泌阳县豪绅王友梅到南阳请求豫西十三县联防主任别庭芳出兵焦竹园。时值独立团主力外出剿匪,别庭芳派部下吴定远带一个团的兵力偷袭焦竹园。留守焦竹园的机关人员和部队指战员在广大群众和自卫队的配合下沉着迎敌,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独立团主力接报后迅速回师,吴定远团狼狈逃跑。
1938年2月,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鄂豫边省委改称豫南特委。第八团队和特委迁驻确山竹沟,揭开中原抗战的新篇章。
以焦竹园为中心的桐柏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南方八省十四块红色根据地之一,是竹沟抗日根据地的前身。这里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深切关怀,先后有贺龙、叶挺、刘少奇、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参与和领导。这里留下了张星江、王国华、周骏鸣、陈少敏、刘子厚、文敏生等革命前辈的足迹,洒下了陈香斋、王恩九、崔正典等数百位革命烈士的鲜血。这里记载着鄂豫边省委领导革命的壮举。这里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歌可泣的故事
焦竹园村流传着很多游击队的战斗故事,“智取蔡冲”就是其中之一。
1937年8月,王国华、周骏鸣率领游击队与红二十八军二四四团一营会师,并与一营营长杨克志等决定攻打信阳县蔡冲寨。蔡冲寨三面是高墙一面是水塘,易守难攻。寨主蔡祖功在寨上建3个炮楼,还架上了铁丝网,他的私人武装20余人日夜站岗放哨。蔡祖功依仗地势险要,长期与游击队为敌。王国华、周骏鸣与杨克志会师后,从泌阳出发,行军一天一夜抵达蔡冲寨。蔡冲寨守卫森严,不宜强攻。王国华他们决定智取。
一营官兵换上了事先准备好的国军军服埋伏于远处,王国华则带领游击队战士打扮成土匪,冲到寨前用绿林黑话喊着要枪要粮,还不时向寨上放枪。蔡祖功以为是土匪来劫寨,正要迎击,忽听外面枪声大作,原来是“国军”向“土匪”开火了。不一会儿,“土匪”溃散,蔡祖功赶紧打开寨门迎接“国军”进寨,嘴里还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国军”登上炮楼后,吹响了军号,“土匪”迅速返回。蔡祖功说:“弟兄们,不要误会,不要误会。”杨克志笑着对他说:“我们没有误会,是你误会了,我们是红军。”蔡祖功一下子瘫倒在地。
中石化泌阳分公司副经理马永光是马长富的孙子,青年时代就对焦竹园的红色历史很感兴趣。他告诉记者,1983年,他曾到时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的周骏鸣家拜访年已81岁的周老。周老鼓励他多学文化,坚定跟党走。周老没有忘记,受伤后是马长富背着他撤离的。他挽起裤管指着伤疤对马永光说,马长富把他背到安全地带后,因为担心伤口感染,就解下绑腿撕下一条,浸湿后撒上盐,用一个象牙楔把绑腿捣进伤口,再从另一端拉出。如此拉了三次。盐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用于受伤后消毒。游击队员们找到他们后,用门板把周骏鸣抬到了泌阳县城外。为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把周骏鸣化妆成老太婆,用手推车把周骏鸣送到县城里一个进步医生的诊所治疗。后来马长富把周骏鸣接到自己家,周骏鸣痊愈后才离开。
永远的纪念
马永光曾参与《泌阳县志》的写作,主要写那段红色历史。他根据爷爷马长富的讲述,到当年游击队战斗过的每一个地方收集素材,有时还带上年事已高的爷爷同往。他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在曾任中共鄂豫边省委书记的张星江牺牲的地方立一座纪念碑,而张星江牺牲的具体地点,只有当年参加“平氏夺枪”战斗的游击队员们最清楚,刚好他的爷爷参加了那次战斗。他爷爷经过认真回忆,最终确认了张星江牺牲的地点就在孤峰山下。后来,那里建起一座纪念碑。每年清明节,马永光都要带上家人到那里祭奠英烈。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任仲阳指着张旺午的照片告诉记者,张旺午生于泌阳县杨家集乡,是鄂豫边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建国后曾任湖北省副省长,1995年去世。去世前张老嘱咐儿女把他的一半骨灰埋在家乡,但不要立碑。鄂豫边省委旧址被确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老革命的后代联系多起来。许多老革命的后代建议还是为张老立个石碑。后来,石碑立了起来。马永光等人每年都去为张老扫墓。
记者采访结束离开焦竹园村时,发现这个村的民房大都是二层三层的小楼,白色的楼体和塑钢门窗给人舒服的感觉。在一座小楼前,一名中年男子不紧不慢地剁着可以入药的艾叶,他的父亲坐在一边安详地喝着茶。另一座小楼前,几个小媳妇正在聊天,她们的衣着与城里人没什么区别。她们的孩子在旁边游戏。楼前的小花坛里,火红的玖瑰开得正艳,一只雪白的小猫卧在花坛旁边,眯着眼望着前面的大路。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